李文忠在漠北之戰中,率輕騎奔襲數百裡直搗元軍大營,看似是悍勇之舉,實則暗合朱元璋“以快打慢,出奇製勝”的戰略部署。當李文忠在草原上疾馳時,朱元璋已在應天繪製好元軍撤退路線,命藍玉在必經之地設伏。
這種戰略層麵的提前布局,讓每一場局部戰鬥都成為全局勝利的鋪墊。就像在棋盤上,看似孤立的落子,實則早已連成殺局。
更令人驚歎的是朱元璋的應變能力。當張士誠固守平江時,徐達的強攻屢屢受挫,朱元璋立刻調整戰術,下令“築長圍以困之”。
十萬明軍環城構築木柵,挖掘深壕,將平江變成一座孤城。
這種從攻堅戰到圍困戰的轉變,既保存了兵力,又消磨了敵軍意誌。
正如老紙常對將領所說:“戰無常法,因敵製勝。”
當徐達等將領在戰場上執行戰術時,朱元璋已在中軍帳中推演著十幾種可能的戰局走向,隨時準備調整戰略布局。
事實上,大明開國的每一場戰役,都像是朱元璋精心編排的棋局。
徐達、李文忠等名將是棋盤上縱橫馳騁的棋子,而他則是那個俯瞰全局、掌控節奏的弈者。
這種將戰略高度與戰術智慧熔於一爐的能力,讓老朱既能在元末群雄割據時製定“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韜晦之計,又能在時機成熟時以雷霆之勢橫掃天下。
想到這裡,朱高熾就不禁暗自讚歎。
望著老朱在輿圖前揮斥方遒的身影,他忽覺眼前的場景恍若隔世。
眼前這位運籌帷幄、指點江山的帝王,竟曾是濠州街頭蓬頭垢麵的乞兒,這命運的跌宕起伏,任誰想來都覺不可思議。
一個乞丐成長為眼前的大戰略家,天知道老朱是怎麼做到的!
興許是感受到了小胖墩的熾熱目光,朱元璋不禁為之一怔。
很多年前的淮西大地,饑荒如惡鬼般肆虐。少年朱重八蜷縮在破廟角落,腹中饑火灼燒,耳畔還回蕩著父母臨終前的**。
為求一口吃食,他揣著破碗踉蹌上路,赤腳踩過結冰的田埂,餓極時連觀音土都吞咽下肚。討飯的日子裡,他見過地主家的惡犬撕咬流民,也在大雪天被富家子弟用石子砸得頭破血流。
流浪途中,他走遍大江南北,看儘人間百態。餓殍遍野的慘狀、貪官汙吏的橫征暴斂、紅巾軍振臂一呼萬民響應的壯闊,這些景象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那些在塵土裡打滾的日子,在尋常人眼中或許是無儘的屈辱,卻成了朱元璋最鋒利的磨刀石。
投軍濠州時,朱元璋不過是個籍籍無名的小兵。
但他總能在戰場上敏銳捕捉戰機:元軍騎兵衝鋒時揚起的塵土方向、敵軍糧草押運的規律、守城將領的細微破綻……這些來自市井生存的經驗,讓他在軍營中脫穎而出,直至被郭子興看重,這才有了起家之勢。
然後,一飛衝天,橫掃天下,定鼎大明!
這就是他朱元璋啊!
從乞丐成為帝王,他記得饑荒年間樹皮被啃食殆儘的慘狀,所以推行休養生息;他記得貪官汙吏如何欺壓百姓,所以對腐敗零容忍。
從乞丐到帝王,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那份在苦難中淬煉出的堅韌與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