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中,氣氛熱烈。
康鐸亦是感慨萬千。他能襲爵,全靠父親康茂才當年隨朱元璋起義的功勳,自己卻因年少未能親曆開國之戰,襲爵後又一直沒機會上戰場,朝中總有人私下議論他“靠父蔭吃飯”、“寸功未立”,這些非議像針一樣紮在他心裡。
後來皇帝陛下安排他率領羽林衛,跟隨朱高熾與朱雄英身旁,他心裡其實是有些失落的——羽林衛雖為親軍,卻多是護衛之責,他本以為這輩子就隻能做個宿衛將領,再難有建功立業的機會,更彆提洗刷“將門犬子”的名聲了。
可誰能想到,跟著這兩位殿下,竟能立下不世奇功,他雖未像王弼、常茂那樣衝鋒陷陣,卻在協防左翼時擊潰了一股元軍殘部,也算實打實立了功。
如今生擒北元大汗這等不世奇功擺在麵前,他作為參戰將領,論功晉爵,任何人都再無法嘲諷他“靠父蔭”“無寸功”。
這份功績,不僅讓他在勳貴中有了立足之地,更讓他能挺直腰杆說一句“我康鐸不是隻會靠父親的人”。
此刻站在慶功宴上,聽著聖旨宣讀自己的封賞,康鐸隻覺得先前所有的委屈與不甘都煙消雲散,心裡對朱高熾與朱雄英充滿了感激——若不是跟著這兩位殿下,他恐怕真要一輩子活在父親的光環與旁人的非議裡。
司禮監太監的聲音依舊未停。
“其餘參戰將士,凡羽林衛親軍,官升三級,賞銀五十兩;各衛所士兵,賞銀二十兩,記功一次,遇缺優先擢升!”
聖旨宣讀完畢,殿內的有功將士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不少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些出身草莽的士兵,做夢也沒想到能憑著一場勝仗連升三級,更沒想到能在天子麵前領受封賞。
人群中,幾個羽林衛的將佐偷偷看向朱高熾,眼神裡滿是感激。
那日在捕魚兒海的冰麵上,正是這位看似敦厚的皇太孫,掄著金錘帶頭衝陣,斬殺了蒙古悍將,才破開了元軍的防線;也是他力排眾議,堅持追擊脫古思帖木兒,才讓他們有機會立下這潑天的功勞。
所以,這份奇功,他們當真應該感激胖殿下朱高熾。
感受到了這些將士投來的目光——有感激,有敬佩,還有毫不掩飾的讚歎,朱高熾與朱雄英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抑製不住的興奮。
朱高熾雖努力想維持平日裡的沉穩,嘴角卻忍不住向上揚起,胖乎乎的臉頰因激動泛起紅暈,先前在戰場上沾染的疲憊仿佛被這目光一掃而空。
他微微挺起胸膛,接受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敬意,心裡那點因擅自奔赴前線而生的忐忑,早已被此刻的成就感取代。
朱雄英更是毫不掩飾,小臉上滿是與年齡相符的驕傲,眼神亮晶晶的,像藏著兩顆星星。
他悄悄拽了拽朱高熾的衣袖,又朝王弼、常茂的方向努了努嘴,那神情仿佛在說:“你看,他們都在謝咱們呢!”
這份來自鐵血將士的認可,比任何金銀賞賜都更讓人心潮澎湃。
畢竟在這之前,他們更多是作為“皇家人”被敬畏,而此刻,他們是憑著實打實的決斷與戰功,贏得了這群在生死線上拚殺過的漢子的真心服氣。
朱高熾輕輕拍了拍朱雄英的手背,示意他稍安勿躁,可自己眼底的笑意卻怎麼也藏不住。
他知道,這場慶功宴上的目光,不僅是對今日功績的肯定,更是對他們未來的期許——從這一刻起,他們不再隻是溫室裡的皇家子弟,而是真正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的戰士。
封賞到此結束,至於宋國公馮勝與駐守遼東、嶺北的將士,待得他們回朝之後自有封賞。
老朱笑嗬嗬地看著眼前諸將,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了,金口一開:“行了,賞也賞了,話也說了,今兒個不管君臣,隻論袍澤,慶功宴,開!”
因為心情大好,老朱也沒顧忌什麼繁文縟節,徑直走下丹陛,拉著徐達的胳膊就往主桌去,又招呼著李文忠、王弼:“都過來,跟咱喝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