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朱元璋與朱標的全力支持後,整個大明如同被上緊發條的巨輪,以驚人的效率轉動起來,全力推進遼東移民計劃。
什麼是國策?
國策不是朝堂上臨時商議的小事,也不是針對某一地區的短期安排,而是關乎大明國祚、惠及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是需要舉全國之力推進、君臣百姓共同遵循的核心政策。
它意味著朝廷會將其放在所有事務的優先位置——從中樞到地方,從戶部的糧草調撥、兵部的軍隊護送,到地方州府的登記組織、遼東的安置籌備,所有部門都要圍繞這一政策運轉,無需再為“是否該做”、“是否重要”爭論,隻需全力解決“如何做好”的問題。
它代表著政策的穩定性與嚴肅性——一旦確定,不會因官員變動、短期困難而輕易更改,朝廷會投入持續的資源與精力,確保政策落地見效,讓百姓能放心依賴,不必擔心“朝令夕改”;同時,任何阻礙國策推進的行為,都會被視為影響大明長遠利益的大事,必然會受到嚴肅處置。
它更承載著國家的根本目標——此次遼東移民作為國策,核心是為了緩解北方人地矛盾、開發邊疆資源、鞏固大明北方屏障,最終實現百姓安居、國家長治久安,每一步安排都圍繞這一根本目標展開,而非隻圖眼前的便利或利益。
簡言之,國策就是大明的“定盤星”,是整個國家在一段時期內發展的核心方向,既需要最高統治者的堅定支持,也需要全國上下的協同努力,其影響會貫穿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關乎王朝的興衰與百姓的長遠福祉。
朝堂之上,戶部連夜調撥糧草、農具與銀錢,將土豆種薯、玉米種子分裝成份,按報名人數提前運往各集合點;兵部則下發調令,要求北方三省及沿途衛所派遣精銳將士,負責移民的護送與沿途安全;通政使司則每日傳遞各地進度,確保信息暢通無阻,讓中樞能及時掌握移民籌備的每一步動態。
地方州府的官員們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各州府縣衙的登記點外,官員們帶著衙役逐人核對身份,將報名百姓按籍貫、家庭人數登記造冊,再以百戶為單位編成隊伍,方便後續管理與護送。
對那些年邁體弱或帶著幼兒的家庭,官員們還特意標記出來,叮囑護送人員多加照看。
待同一區域的百姓登記完畢,官差與衙役便帶著隊伍前往朝廷指定的大集合點——山東的集合點設在登州、萊州,河南的集合點設在開封,山西的集合點設在太原,每個集合點都提前搭建了臨時棚屋,儲備了足夠的口糧與飲水,供百姓臨時休整。
地方衛所的將士們也迅速行動起來,他們按兵部與五府調令,提前清理沿途的匪患與不安分的小股外夷,在險灘、山路等易出事故的地段安排人手值守;護送移民時,將士們或騎馬巡邏,或步行跟隨,將移民隊伍護在中間,確保每一支隊伍都能安全抵達集合點。
途中所需的糧食、藥材,由衛所提前運送到沿途驛站,百姓每到一處驛站,都能領到熱飯、熱水與禦寒的草料,即便遇到陰雨天氣,也不用忍饑受凍。
待移民隊伍陸續抵達沿海集合點後,早已等候在此的漕運船隻便開始有序接駁。
這些船隻原本用於轉運糧草,如今被臨時改造,船艙內鋪上乾草,留出通風口,確保百姓乘船時的舒適與安全。
負責押運的水師將士仔細清點人數,核對名冊,待所有百姓登船後,船隊便揚帆起航,沿著海岸線向遼東駛去——走水路遠比陸路更快,原本需兩三個月的路程,走海路隻需二十餘日,既能減少百姓的奔波之苦,也能讓他們更快抵達新家園。
而此時的遼東,早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朱高熾此前留下的軍政官員與軍民,連同歸順的外夷部落,全部投入到迎接移民的籌備中。
在遼陽、沈陽、開原等規劃好的安置區域,軍民們分工明確:一部分人帶著水泥、紅磚與木材搭建房屋,這些房屋采用統一規格,牆體厚實、屋頂覆瓦,還預留了煙囪與儲物間,短短半個月,便有上千間房屋拔地而起;另一部分人則沿著移民登陸的港口到安置點的路線,修建驛站與簡易道路,驛站內儲備好糧食、柴火與藥材,道路兩旁還設置了指引路標,確保移民上岸後能順利前往新家。
周興與劉真兩位鎮守遼東的將軍,更是將此事當成頭等大事。
他們親自巡查安置點的建設進度,對房屋質量、物資儲備逐一核查,還下了死命令:“凡移民船隻抵達港口,必須有將士全程護送,不得讓一人掉隊;安置點要保證每戶百姓有房住、有糧吃、有農具用,若出現百姓受凍挨餓的情況,相關責任人一律嚴懲!”
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意外,他們還從軍中抽調郎中,組成臨時醫療隊,在各安置點設立醫療棚,隨時準備為移民診治傷病。
因為周興與劉真心中很清楚,多虧了朱高熾這位胖殿下,遼東移民才會被朝廷定為國策,遼東也終於有了擺脫“地廣人稀、發展停滯”的機會。此前遼東雖有糧種推廣的初步成效,卻始終受困於人手不足,大片黑土閒置、工坊難以運轉、邊境防禦薄弱,即便他們想推動發展,也隻能有心無力。
是朱高熾從遼東回京後,據理力爭,不僅點透了北方三省的人地矛盾與人口瘋漲隱患,還拿出了詳實可行的移民方案,才讓陛下與太子殿下放下顧慮,將移民提升為國策。
這不僅意味著遼東能迎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更能借助朝廷的全力支持,完善村落、工坊、驛站等基礎設施,讓遼東從“邊境戍守之地”真正轉變為“百姓安居、糧草豐足”的富庶之地,甚至未來能成為大明的北方糧倉與防禦屏障,這份機遇,全是拜朱高熾這位胖殿下的遠見與堅持所賜。
而他們現在二人現在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在遼東做好一切準備!
從南到北,從內地到遼東,整個大明都沉浸在一股熱火朝天的乾勁之中。地方官員為登記集合忙碌,衛所將士為護送安全奔波,遼東軍民為搭建家園出力,就連沿途的百姓,看到移民隊伍經過時,也會主動送上熱水與乾糧。
那些踏上遷徙之路的百姓,雖遠離故土,卻沒有絲毫愁容——他們看著護送的將士、充足的物資,想著即將擁有的良田與房屋,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遠在金陵的朱元璋與朱標,每日接到各地傳來的奏報,看著移民隊伍順利集結、船隻有序啟航、遼東房屋不斷建成的消息,臉上滿是欣慰。
朱元璋指著奏報對朱標說:“朕當初還擔心此事難以推進,如今看來,隻要朝廷真心為百姓著想,上下一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朱標也點頭附和:“這不僅是在開發遼東,更是在凝聚民心。等移民在遼東安穩下來,大明的根基隻會更穩。”
而朱高熾雖身在金陵,卻時刻關注著遼東的動態,他通過驛站傳遞的消息,不斷調整後續計劃,確保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這場跨越千裡的移民,不僅是大明開拓疆土的壯舉,更是為百姓謀福祉、為王朝謀長遠的關鍵一步。
當第一批移民船隻抵達遼東港口,當百姓們踏上肥沃的黑土地,住進嶄新的房屋,領到屬於自己的農具與糧種時,這場國策的成功,便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