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議既定,兩人便開始布置。
當天傍晚,馮勝派人去傅友德帳中“索要”糧草,理由是自己軍中糧草短缺,而傅友德卻以“自身也需儲備”為由拒絕。
隨後,傅友德又以“馮勝部行軍遲緩,延誤戰機”為由,派人去馮勝帳中交涉,雙方士兵在帳外險些發生衝突。
到了深夜,兩人竟在中軍大帳中“吵”了起來,聲音之大,連帳外的士兵都聽得一清二楚。
隻聽馮勝怒喝道:“傅友德!你故意拖延時日,是不是想搶我擒獲胡季犛的首功?”
傅友德不甘示弱地回罵:“馮勝!明明是你指揮不力,讓胡季犛從你眼皮子底下溜走,還好意思說我?這首功,本就該是我的!”
爭吵聲越來越激烈,最後竟傳出了桌椅碰撞的聲音,似乎兩人已經動手。帳外的士兵們嚇得不敢出聲,隻能偷偷議論。
第二天一早,馮勝和傅友德便各自閉門不出,互不往來。
軍中的氣氛頓時變得緊張起來,將士們都在私下議論,說兩位副將軍為了爭搶功績,已經徹底反目。
消息很快就通過各種渠道傳到了升龍府,甚至傳到了安南各地。
那些原本還在懷疑明軍故意縱容胡季犛的貴族番主和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怪不得明軍一直剿不滅胡季犛,原來是馮勝和傅友德這兩個老家夥在互相拆台!”
一時間,天下嘩然。
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大明的各個角落,甚至傳到了周邊的藩屬國。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議論紛紛。
禦史們紛紛上奏章,彈劾馮勝和傅友德貪功冒進,不顧大局,因為一己之私而延誤了剿滅胡季犛的戰機,請求朱元璋嚴懲二人,以儆效尤。
一些曾經與馮、傅二人有過節的官員,更是趁機落井下石,添油加醋地說他們擁兵自重,有不臣之心。
而在民間,百姓們的說法則更加多樣。
有人指責馮勝和傅友德身為大明開國功臣,卻為了爭搶功績而互相拆台,置國家利益於不顧,簡直是“國之蛀蟲”。
也有人感歎“鳥儘弓藏,兔死狗烹”,說這是老朱趁現在天下安定了,就開始猜忌功臣,故意挑起馮、傅二人的矛盾,好趁機削奪他們的兵權,甚至除掉他們,就像當年對待胡惟庸、李善長一樣。
還有人說,馮勝和傅友德之所以敢這麼做,是因為他們手握重兵,在軍中威望極高,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這是在向皇帝陛下示威。
這些流言蜚語越傳越廣,越傳越玄乎,甚至有人說,馮、傅二人已經暗中勾結了胡季犛,準備一起反叛大明。
一時間,整個大明都籠罩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之中,人人都在猜測朱元璋會如何處理這件事。
而此時的朱元璋,正在南京的皇宮裡,看著手中關於馮、傅二人內鬥的奏折,臉上沒有任何表情,讓人猜不透他心中在想什麼,甚至也沒有任何表示,仿佛他壓根就不關心一樣。
而此時的馮勝和傅友德,卻在各自的帳中罕見地擺上了酒菜。兩人隔著遙遠的距離,遙遙舉杯,一飲而儘。
酒入愁腸,心中既有對往昔歲月的唏噓,也有對未來的坦然。
他們知道,這場戲一旦開始,就沒有回頭路了。
但他們無怨無悔——為了大明的江山穩固,為了年輕一代的順利接班,他們願意承擔這一切。
而在升龍府的帥帳中,朱高熾和朱雄英也聽到了這個消息。
朱雄英皺著眉頭說:“馮將軍和傅將軍怎麼會鬨成這樣?這要是傳出去,對我軍的影響可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