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府壽宴過去三天了,楊世民仍覺得臉頰肌肉發酸——那天的假笑實在耗儘了全部麵部表情。
“楊醫官,這味藥配比不對吧?“
一個溫潤的聲音將楊世民從回憶中拉回。他抬頭,看見一位看似四十出頭的醫官站在藥櫃前,手中拿著他剛配好的藥方。這人眉目清秀,舉手投足間透著超乎年齡的沉穩。
“孫醫佐有何高見?“楊世民認出了這位太醫署同僚。
“白芷用量過多,恐傷脾胃。“孫醫官指著藥方,“若減半,加等量茯苓,效果更佳。“
楊世民仔細一想,確實如此。他不由多看了對方幾眼:“孫醫佐醫術精湛,在下佩服。不知尊姓大名?“
“在下孫思邈,京兆華原人。“年輕醫官拱手還禮。
楊世民手中的藥戥子“啪嗒“掉在桌上。孫思邈?藥王孫思邈?!曆史上活了一百多歲的醫學泰鬥,現在居然是個四十多歲的青年人,還成了自己的同事?
“楊醫官?“孫思邈疑惑地看著他。
“啊...久仰大名!“楊世民趕緊撿起藥戥子,“孫兄醫術高明,不如一起研究這味藥?“
就這樣,楊世民與孫思邈開始了交往。令他驚訝的是,這位未來的“藥王“現在還是個對醫學充滿好奇的年輕人,遠未達到後世傳說中的境界。
“楊醫官,你那"微生物致病說",我越想越覺得有理。“這日兩人在太醫署後院喝茶,孫思邈突然說道,“前日我解剖了一隻病死的兔子,肝上果然有許多細小的白點,莫非就是你說的"細菌"?“
楊世民差點被茶水嗆到。在唐朝就敢做解剖?不愧是孫思邈!
“正是!若有機會,我讓你看看顯微鏡下的世界,那才叫精彩。“
孫思邈眼中閃著求知的光:“楊兄見識廣博,不知可願收我為徒?“
“萬萬不可、萬萬不可!“楊世民連連擺手,內心實則慌得一批,“我們互相學習便是。“
正說著,太醫署前院突然傳來嘈雜聲。一個侍衛匆匆跑來:“楊醫官,盧家派人來請,說是急事!“
楊世民趕到盧府時,發現盧珊正在後院指揮仆人搬運一個個大壇子。
“楊郎君來得正好!“盧珊臉頰泛紅,不知是興奮還是酒氣,“嘗嘗我盧家自釀的葡萄酒!“
楊世民接過酒杯抿了一口,差點噴出來——這哪是葡萄酒,分明是葡萄汁摻了酒精,甜得發膩,卻又帶著股怪味。
“怎麼樣?“盧珊期待地問。
“呃...不錯。“楊世民勉強咽下,“就是...度數低了點。“
“度數?“
楊世民這才想起唐朝還沒有酒精度的概念。他解釋道:“就是酒勁不夠。在大食國,有種蒸餾技術,可以讓酒變得更烈。“
盧珊眼睛一亮:“楊郎君會這種技術?“
“略知一二...“楊世民謙虛道。實際上,他大學時曾跟著化學係的同學自製過蒸餾裝置,對原理一清二楚。
三日後,盧府後院立起了一座奇怪的裝置——楊世民設計的簡易蒸餾器。銅鍋、竹管、冷水槽,結構簡單卻有效。
“這真能把酒變烈?“盧珊懷疑地看著那堆奇怪的器具。
“等著瞧吧。“楊世民自信滿滿地指揮仆人將葡萄酒倒入銅鍋,下麵生起火來。
隨著溫度升高,酒精蒸汽通過竹管進入冷水槽冷卻,一滴晶瑩的液體從出口滴落。楊世民接住這第一滴“酒心“,輕輕一嗅——濃烈的酒精味撲鼻而來。
“嘗嘗?“他遞給盧珊一根細棍,蘸了一點。
盧珊小心地舔了舔,頓時嗆得滿臉通紅:“這、這哪是酒,簡直是火!“
楊世民大笑:“這才是真正的美酒!“
經過反複試驗和勾兌,他們終於得到了一種約四十度的琥珀色液體,既有葡萄的芬芳,又有烈酒的勁道。
“該叫什麼名字呢?“盧珊捧著晶瑩的酒液,愛不釋手。
“既是貞觀年間所創,就叫"貞觀醉"如何?“
“妙極!“盧珊拍手笑道,“這酒定能風靡長安!“
果然,“貞觀醉“一經推出,立刻成為長安權貴的新寵。價格炒到一貫錢一小壺,仍供不應求。盧珊的商業頭腦加上楊世民的技術,兩人賺得盆滿缽滿。
這日,楊世民正在太醫署整理醫案,孫思邈神秘兮兮地湊過來:“楊兄,聽說你和盧家小姐釀出了神仙佳釀?“
“孫兄也聽說了?“楊世民有些意外。
“整個太醫署都在傳!“孫思邈壓低聲音,“連李太醫令都想嘗嘗,隻是礙於身份不好開口。“
楊世民眼珠一轉:“那不如我們辦個小酒會?正好我有些醫學問題想請教諸位同僚。“
三日後休沐,楊世民在太醫署後院設宴,邀請了十幾位醫官。當“貞觀醉“一出,滿座嘩然。
“此酒隻應天上有啊!“李太醫令抿了一口,陶醉地眯起眼。
楊世民趁機向大家解釋蒸餾原理,當然,用的是唐人能理解的說法:“酒中有精華之氣,遇熱則升,遇冷則凝。我們不過是把精華之氣收集起來罷了。“
“妙哉!“孫思邈讚歎,“楊兄此法,與煉丹術中的升華原理相通!“
酒過三巡,一位醫佐突然提議:“聽聞楊醫官詩才高絕,今日何不賦詩一首?“
眾人齊聲附和。楊世民推辭不過,隻好吟了一首李白的《月下獨酌》——反正李白還要幾十年才出生。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詩句一出,滿座寂然。
“好詩!“李太醫令拍案叫絕,“意境高遠,灑脫不羈,真乃仙品!楊醫官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