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遊記》是九州文學藝術的一座不朽豐碑!”
這個評價,並不是夏州人自己評的,而是世界媒體給予《西遊記》的評價!
他們不知道老賊究竟是走遍了多少個地方,了解過多少地方的曆史,文化,不知道為什麼老賊寫英州,就如同一個土生土長的英州人。
寫俄州,就像是經曆過一百多年前的革命時代一樣。
至於夏州更不用多說,那種獨屬於夏州的文學藝術韻味,可以說因為夏州悠久的文化曆史,是其餘九州都沒有的風韻!
幾乎是在《西遊記》發布後的兩周之內,長安影視公司就宣布,將會與老賊展開合作,將《西遊記》拍攝成電視劇,進一步的擴大《西遊記》的影響。
在前世,那一版經典的《西遊記》影響實在是太過深遠,深受青少年觀眾的喜愛,幾乎每年的寒暑假期間,各地電視台都要重播,而學生們更是百看不厭。
文學藝術,光是通過文字,很難如同影視那般大規模傳播開來。
……
文學源於生活,經典來自現實。
《西遊記》的經典性,就源自玄奘大師西天取經的壯舉,然後結合上神話故事的藝術性加以改編創作。
史書所記“此等危難,百千不能備敘”,被形象化為“九九八十一難”,
就算是《西遊記》沒有出來之前,關於《西遊記》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沿著時光長河緩緩流動,在晚唐五代到宋元之際,就出現了各種體裁的西遊文藝作品。
幾乎每一個版本都有每一個版本的有趣之處,嚴肅的曆史真實、浪漫的文學想象和活潑的民間傳奇,融彙交織。
慢慢地,人物和故事逐漸趨於一致,終於,在老賊的《西遊記》中,完成了藝術整合。
而如果僅僅覺得這就是一個簡單的神話故事,那就大錯特錯了。
魯迅先生曾經這般評價《西遊記》道:
“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寫。”
“作者稟性,‘複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在整個構建的神話世界之中,其實能夠看到很多現實社會的投影,還有對待那個時候封建統治者的態度。
玉帝手下,十萬天兵天將,看似氣勢十足,實際上根本奈何不了孫悟空!
而孫悟空這樣擁有著驚世之才的猴子,竟然要去看馬,當弼馬溫?
再譬如,如來佛祖所創佛教,僧人自然不能以錢財所迷。
可是佛祖竟然默許手下人收取賄賂。
再再譬如!
同樣是讀者們一眼就能夠看出的一點。
那就是整個西行路上,幾乎多數的妖怪,都與上頭有瓜葛,不管是神還是佛,就譬如青牛精是太上老君坐騎,金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童子,獅駝嶺三魔王均與文殊,普賢菩薩甚至如來佛祖有關係。
到了最後,甚至孫悟空都沒有辦法奈他們何,隻能夠眼睜睜的看著他們被上頭的人收走。
正應了讀者說的那句話:“有關係的妖怪犯了錯會有人保,沒背景的都被打死了。”
因為故事的背景就在封建社會,而古代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官僚,官官相護,魚肉百姓,這些現實意義,都是印刻在整個封建社會的背景之下。
這些深層次的藝術經典性,你讓尋常的讀者來看,來感受,他們第一時間肯定是很難感受出來的。
可是有一點,他們能夠清晰的感受到。
那就是老賊的人物塑造實在是太太太太……牛逼了。
這其中,不管是主角孫悟空還是豬八戒,都被塑造的栩栩如生,這同樣是老賊從第一本書開始就被讚譽的一點。
孫悟空擁有著絕世本領,超強武藝,天不怕地不怕,敢於反抗一切,即便是天庭,即便是佛祖,隻要孫悟空覺得不公,他便會手持金箍棒,扶搖直上九萬裡,直麵不公!
人性,神性,猴性。
這三重特點在孫悟空的身上展現的淋漓極致,每當看到孫悟空敢於人鬥,敢於妖神鬥,敢於天鬥的時候,試問哪一個讀者能夠不為之振奮!
那取經前的桀驁,看的讀者們是爽快不已。
可取經之後呢……
真的如同萬千讀者所說,被禁錮了嗎?
當然不,即便孫悟空“成熟”了,可古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孫悟空對於不公的態度自始至終就沒有改變過,那種卑躬屈膝的場麵,從來就沒有在孫悟空的身上出現過。
就譬如第三十三回,孫悟空這般道:
【“若道半聲不肯,即上靈霄殿,動起刀兵!”】
這個道半聲不肯的不是彆人,正是玉帝。
再譬如第三十五回,得知妖怪是觀世音菩薩所派,悟空這般作念道:
【“如今反使精邪掯害,語言不的,該他一世無夫!”】
這個他,指的正是觀音菩薩!
即便這些大人物的身份足夠強勢,即便這些不公悟空無可奈何,可孫悟空從來沒有接受過。
第七十七回,甚至直接了當對如來說:
【“如來,若這般比論,你還是妖精的外甥哩。”】
這話完完全全的表明了悟空的態度,即便被佛祖鎮壓過,孫悟空依舊絲毫沒有懼怕。
因此從來不代表說悟空到後期變成了“天庭的一條狗”這樣的說法。
孫悟空的形象自始至終就沒有變過,不畏強權,不為困難而屈服!
這世間上所有所有的不公……
有人說,這世界就是這樣,你要學會接受這個本就不公平的世界。
或者說,這世界本就不會公平!
可正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所寫的那樣,那句甚至可以被稱作是魯迅先生最經典的文字之一。
【“從來如此,便對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