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恨是劉鈞的親兄劉贇死在了郭威手中。
國仇家恨在心,北漢皇帝自劉旻開始就對後周恨得牙癢癢的,現在後周雖然滅亡了,可大宋是通過禪讓的方式,接過了後周的一切。
自然而然的,劉鈞對大宋有著天然的敵意。
而北漢朝中反對出兵者,以左仆射趙華為首。
趙華是河東本地人士,他反對出兵的內心理由是,當年的高平一戰北漢不僅大敗,甚至還讓周軍反攻至太原城外。
這導致本地士族在那一戰中損失慘重,這樣的悲痛過往,趙華覺得他不想再經曆第二次。
當然明麵上趙華的理由很正大:“李筠輕率無備,不足以與謀。”
本來縱算有著趙華等本土勢力的反對,劉鈞有皇帝之尊亦足以壓製,然就在劉鈞逐漸占上風之時,一道驚人消息傳到了太原城內。
“宋帝趙匡胤親征!”
曆史上趙匡胤並未一開始就打算親征,可今世為了考察趙德秀,趙匡胤打算一開始就親率一路大軍平叛。
一聽到這消息,北漢滿朝上下都有些瞠目結舌。
當年高平之戰後周軍反攻,一路率軍從澤州打到太原城下的便是趙匡胤。
想起往昔之事後,支持趙華的人變得越來越多。
眼瞅著反對派越來越多,不甘心放棄良機的劉鈞,讓人召來了劉旻留下的劉繼業。
劉繼業在後世有個更響亮的名字——楊業!
劉繼業原名楊重貴,少年時就跟隨北漢世祖劉旻,深得劉旻寵信,劉繼業這名字就是劉旻賜的。
早年時間劉繼業一直鎮守代州,數次成功抵禦契丹入侵,在邊疆有“無敵”之美稱。
後因功累遷為代州防禦使,劉旻去世前,特地將劉繼業召回太原拜為侍衛司都虞候。
因北漢未如後周般改革過軍製,北漢的侍衛司就是戰力最強的禁軍。
劉旻有這安排,便是讓劉繼業幫劉鈞保駕護航的。
當然劉旻留下的保皇將領不少,可劉繼業是當中最出名的一位。
在新一次的朝會召開後,劉繼業便當先而出,對著趙華指著鼻子叱喝道:“爾等深受先皇之恩,難道不知先皇駕崩前,最遺憾的就是不能還於舊都嗎?”
“今李筠舉義,中原震蕩,正是我朝收複失地的大好時機,你們怎可妖言惑眾,阻礙陛下繼先帝之宏業?
你們怕那趙匡胤,我不怕!陛下,臣願率軍出征!”
劉繼業慷慨激昂的聲音飄蕩在大殿中,震的趙華等人汗顏無對。
要是旁人出來這番話,免不得被人譏笑。
當年趙匡胤一雙盤龍棍差點打上太原城門,嚇得劉旻臉無血色,豈是尋常武將可以輕視的?
可劉繼業被北漢國人譽為“無敵”,他說這番話就容易讓人信服多了。
倒不是說劉繼業一定能打敗宋軍,主要是若由劉繼業領兵,憑他的能力是能夠做到敗而不傷撤退回來的。
有著這一點考量在,朝上無人再對出兵之議提出異議。
劉鈞見狀大喜,他迫不及待下令道:“擢升劉繼業為建雄軍節度使,領兵兩萬南下支援李筠。”
下完這道軍令後,劉鈞又想起劉旻生前的告誡,為了穩妥起見他又下令道:“令命宣徽使盧讚為監軍,輔弼劉將軍!”
聽見這一道軍令後,趙華看向劉繼業的眼神變得玩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