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處處難。
沒有高速公路,沒有高鐵,更沒有飛機。
這時候的出行,能走水路,其實就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否者坐在馬車上,在坑坑窪窪的黃泥路上行走,能夠把你顛的懷疑人生。
什麼板簧減震係統都不管用。
隋朝的時候楊廣為什麼要大費力氣的修建大運河,甚至把大隋江山都給折騰掉了?
這是因為他意識到了水路的重要性。
要統治那麼大的區域,如果沒有一個快捷的交通係統,根本就難以長久的持續。
“郎君,這一路而來,雖然各地都還不算富裕,不過百姓的臉上算是有了一些笑容,我們大唐,如今算是走上了正軌了啊。”
馬周是個善於觀察的人。
通過很多細節,可以推測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變化。
隋末的時候,天下大亂,百姓們過顛沛流離的生活,沒有幾個人是喜歡這樣的生活。
如今大唐立國十年,前幾年基本上都是在作戰之中,真正的開始發展,其實也就是最近幾年。
不過華夏的百姓,一向是最為勤勞。
隻要風調雨順,隻要朝廷不折騰,他們就能立馬讓荒蕪了的土地變成良田。
隻要地裡麵種了糧食,百姓們有了吃食,這個國家其實就算是穩定下來了。
要不然怎麼會說民以食為天呢。
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哪怕是到了後世,大家也是極其重視農業發展的。
“陛下勵精圖治,我們大唐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好的。
這一次我們去倭國,是為了讓大唐的發展能夠更快。
許多在關中大家覺得很是普通的物品,運輸到了海外之後,價值都能暴增。
隻要大家充分的意識到了這一點,就會對海貿充滿了興趣。
這麼一來,出海的人自然就多了,各地的造船作坊的生意肯定會變得火爆。
而海貿是需要售賣各種各樣的東西的,這會進一步的刺激各地的作坊的發展,為更多的百姓提供一個不錯的工作。
而通過海貿的發展,我們除了能夠獲得金銀之外,還能換回來各種各樣的物資。
我之前說的去南洋購買稻穀,其實不是在開玩笑的,而是認真的。
隻要運輸一船的陶瓷或者鏡子之類的東西去到南洋,就可以換回無數的糧食和金銀。
在西市賣的昂貴的香料,在南洋也是便宜的很。”
馬周是自己的親信,秦協道還是願意好好的跟他交流一下發展海貿的重要性。
這個年代的人普遍認為商人隻會左手右手的倒騰,不創造價值,所以看不起商人,不重視商業。
但是有著後世靈魂的秦協道,顯然不會這麼認為。
要是沒有商業,沒有貧富差異,那這個社會哪來的進步的動力呢?
大唐要想進入到發展的快車道,發展工商業是必然的事情。
否者你就是有再多的糧食,頂多就是解決吃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