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大明有1065萬戶,人口5987萬,幾乎能跟元代全盛時期相比了。
多年來皇帝都很重視墾荒、增戶,並且規定地方官到京城覲見,必須攜帶土地人口圖冊,以方便皇帝抽查。
這天戶部尚書正在跟老朱彙報墾荒情況,“陛下,洪武十五年增辟土地一萬三千九百二十頃,截止到現在,大明共有三百六十六萬七千餘頃,人均劃六畝地。”
六畝?
老朱沉吟道:“唉……還是不大夠吃。北方多耕地,但種不了高產稻種,麥子穀子畝產太低。南方山多地少,就算是全種上高產稻種,也隻是夠糊口而已。”
戶部尚書安慰說道:“百姓們已然很感激陛下隆恩了。相比於故元的朝不保夕,在大明隻要願意安心耕作,就能有條活路的。”
“墾荒、肥田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過個十年八年,日子終究是越來越好的。”
老朱感慨道:“如果能有什麼高產的麥種,那該多好?北方麥子產量翻一番,那我大明的糧食馬上就夠吃了。”
是啊,天下百姓都在做這個夢,可惜太難了。
就在這時,大太監李恒快步來報,“陛下,燕王殿下和逍遙侯護送著魏國公回來了。”
哦?他們還知道回來?
老朱先是一喜,然後佯怒道:“去告訴他們兩個,讓他們多玩兩年再回來。”
戶部尚書躬身行禮告退。
李恒小聲說道:“燕王殿下在外麵求見,說是有要事彙報。”
老朱輕哼一聲,“傳。”
不多時,燕王朱棣風塵仆仆的進殿,滿是激動的抱著一副長卷,“父皇,緊趕慢趕,終於是在年前趕回來了。”
老朱眉頭一喜,但麵上還繃著,“不聲不響的跑去了遼東,還知道回來過年?”
朱棣沒有注意老爹的情緒,而是直接把長卷鋪在地上,“父皇,良田千萬頃、千萬頃啊……”
什麼千萬頃?
老朱起身走了過來,低頭看向了朱棣鋪好的地圖。
朱棣興奮的介紹著:“五個月來,我跟姐夫走遍了整個遼西,實地踏勘整個遼西草原。正如姐夫所說,遼西之地有沃野千裡,良田千萬頃!全都在那幫放牧的韃子手上糟蹋了。”
遼西?
老朱皺眉道:“你們不是去遼東了嗎?”
朱棣不解的說道:“遼東才多大地方,而且已經投降我大明,再去探查有何意義?當然是借道遼東,深入遼西呀。”
老朱沉默了,拉起朱棣仔細打量,看著兒子那曬得黝黑的麵龐,一看就是吃了不少苦。
拍了拍朱棣的肩膀,老朱讚賞的說道:“老四,不愧是咱的好兒子。”
朱棣感動的說道:“父皇,兒臣以往頑劣無知,闖了很多禍事,給父皇、母後和大哥添亂很多麻煩。這次遠行,終於見到天地之廣闊。”
“孩兒願為大明做一員開疆拓土的大將軍,替大明打下這沃野千裡。”
老朱重重點頭,“好,好啊!”
“來,跟咱講講你這五個月的經曆。這副圖是怎麼畫出來的?”
……
桃花醫館裡,離家多日的黃易終於回來,小蓉兒差點沒認出來。
“怎麼?不認得爹了?”
“你真的是爹爹?怎麼變得這麼黑?”小蓉兒咬著手指頭上下打量。
黃易一把將女兒抱在懷裡,“在外麵風吹日曬的,能不黑嗎?半年沒見,怎麼感覺你胖了不少呢?是不是貪吃零食了?”
蓉兒一把摟住父親的脖子,高興的上躥下跳,“哪有,娘說是蓉兒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