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聳了聳肩,“雄英五歲就沒了。而且您沒有發現呂氏的任何陰謀。這樣吧……您可以理解為,故事裡朱允炆就是朱雄英的位置。”
老朱沒反駁,算是默認了,示意他繼續講。
“快彆提你的幾個兒子了,老大……咳咳,咱們說說老二秦王朱樉吧。”
“如果沒有我的到來,秦王朱樉可沒有現在這麼命長,洪武二十五年,秦王朱樉被三名老婦人下藥弄死,足見他有多麼的天怒人怨。”
老朱嘴角抽了抽,卻罕見的沒有表示意外。
“老三晉王朱棡,洪武二十八年病逝,據野史記載是被廚子害死的。”
老朱竟然點頭了,“合理!朕多次提醒他,不能苛責下人,特彆是廚子,他沒聽過一次,早晚要出事。”
黃易豎起大拇指,“您老目光如炬!可惜子不類父。”
躲開了襲來的拐棍,黃易接著講述,“老四燕王嘛……的確是個人才,而且雄才大略,常年替大明鎮守北方,威震草原。”
老朱笑了,“咱中意的還是老四。”
黃易卻搖頭道:“不,那是現在的你。剛剛我說了,太子去世後,沒有我的搗亂,大明很太平,你除了清除舊臣,就是寵溺皇長孫朱允炆。”
“也許是擔心兒子手足相殘,也許是把對太子的愛全都寄托在孫子身上,所以立儲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接位大明。”
老朱擺手道:“不用說了,這絕對是一記昏招。”
黃易豎起大拇指,“您聖明!”
老朱冷哼道:“以呂氏的心性來看,朱允炆這個孫兒難成大器。”
“讓這樣的人接位,是壓不住老四的,早晚必生齷齪。”
黃易撫掌大讚,“誰說不是呢!”
“洪武三十一年,您駕鶴西去,享年七十一歲。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改年號為建文。”
“建文元年,用齊泰、黃子澄之計削藩,削藩導致湘王自墳,齊王、代王、岷王被廢。同年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側’起兵,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京師被攻陷,朱允炆從此下落不明,一說在宮中自墳而死。一說從地道出逃,改換僧裝,在各地流浪。”
老朱歎息道:“朕的確收藏有一套僧衣,此事連皇後都不知曉。”
黃易接著講述:“燕王朱棣即位,改年號為永樂,史稱永樂大帝。”
“這位燕王殿下最像你,在位期間文治武功,整肅吏治、設立內閣、廢除中書省,設立禦史巡按製度,以巡察天下。另外重啟錦衣衛,並增設東廠以監察百官。”
“召天下大儒共同編纂了一部曠世巨著《永樂大典》!同時組建船隊開拓海外,以至於後世諸君屢有效仿,大明一朝的海運成就相當不凡。”
“遷都北方燕京城,設立順天府,以證明自己北擊蒙元的決心。因此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五次北征,可是親自領兵出征的那種,最遠一次打到了斡難河畔,前無古人!”
老朱憤怒道:“混賬東西!當了皇帝還是改不了這莽夫性格,不到萬不得已,見過皇帝親征的嗎?分明就是好勇鬥狠!”
黃易攤手道:“可說呢,正是因為他的一意孤行和好勇鬥狠,坑慘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嫡長子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