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完了往事,黃易想起朱高熾剛才那個問題。
思考了一下,決定給他一個建議:“我也不知如何才能在皇權之下實現共有,但假如有一天,大明能夠放開關隘,取消路引,再不怕百姓流竄,我想那時應該就做到了皇權之下的天下大同吧。”
放開關隘、取消路引?彆開玩笑了!
朱高熾滿臉苦笑,“姨夫,這怎麼可能。東北百姓無不羨慕中原的富庶安逸,關隘和路引才能讓他們留下,就這還經常發生偷偷潛入中原的事件,若是放開關隘,整個東北的百姓肯定蜂擁入關,東北就沒人了。”
黃易提醒道:“中原百姓也有不少抱怨的,甚至覺得關外興許更好呢?”
真的假的?
看朱高熾不信,黃易笑著說道:“這世上隻要有人,就有爭鬥和傾軋,就會有弱肉強食和不公,我們高居廟堂,無法看到每一個角落。”
“每一個遭受了不公之人,都隻能看到自己身上的片麵,可恰恰就是這個片麵,對個人來說,就是他人生的整個世界,讓他覺得天地昏暗至此……不知世間何處有淨土?”
朱高熾點了點頭,確實是這個道理。
可即便如此,我們大明也不敢冒險開關放行。
“姨夫,故元就是亡於流民,沒有了關隘和路引,百姓常年是流動的,不好約束,如果被野心家利用,豈不是很容易被裹挾成為草寇?”
黃易笑了,點頭說道:“是啊,你們朱家就是這麼起家的,所以沒人比你皇爺爺更了解流民的危害了。所以他發明了路引製度。”
“我一直認為,古往今來的曆史上,有兩大發明是針對百姓的牢籠,其一就是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發明的照身帖,形成了戶籍製度。進而有了後麵的連坐、保甲等等……”
“另一個就是你皇爺爺——洪武大帝發明的路引製度。雖然曆朝曆代都有類似的製度,比如唐代叫符傳、宋朝叫憑由,但洪武大帝卻是最苛刻的一個,規定民行百裡必要路引。”
“照身帖的戶籍製度,限製了百姓的出身自由,本意是為了防止敵國之人入秦陰謀作亂,後來被曆朝曆代發揚光大,甚至成了標明出身的工具。”
“而路引製度則限製了百姓的人身自由,哪裡的百姓就必須一直生活在家裡,無事不得外出遠行,即便遠行也要跟官府報備、說明事由,得到允許之後,還要出錢購買一張出行路引,然後才準許離開家鄉出去走動。”
“嗬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雖說朝廷是你朱家的,但你一句話,就把大家當牛羊一樣圈起來了?哪怕在家裡窮得餓死,沒有路引也不準出去逃荒?”
“我呸!這特麼是什麼狗屁規矩?”
“我生下來沒出過遠門,想出去看看大好河山,還得向朝廷報備申請,甚至還得花錢買一份出行路引?”
“高熾,你生來是燕王世子,從未用過路引這個東西。若你生來是尋常百姓,想要去遊曆天下,求學四方呢?你恨不恨這個路引製度?”
額……
朱高熾紅著臉不敢回答。
自己爺爺出的點子,我現在還在沿用,讓我如何回答?
雖然路引確實讓百姓抱怨,但也的確方便了朝廷管理百姓,有了這個就不怕百姓紮堆鬨事了。
省去了擔憂草寇的心思,朝廷可以騰出精力做大事。
看對方保持沉默,黃易問了一個問題:“高熾,知道乞丐嗎?天下乞丐有多少人?如果這些人全都聚起來對抗朝廷呢?”
這……
朱高熾撓頭道:“不會吧,飯都吃不上的乞丐,怎麼可能聚起來對抗朝廷?”
黃易笑著點頭道:“是啊,如果有人振臂一呼,可以給天下所有乞丐一碗飯吃,他們會不會追隨?百萬之眾有些誇張,但聚齊十萬應該不是難事。”
“此時的乞丐,跟流民有區彆嗎?”
嘶……還真是,完全沒區彆,流民更多是因為吃不上飯,在本地活不下去了,不得已出去逃荒。
黃易接著說道:“都說故元不好,的確,說起他們的卑劣事跡,罄竹難書。可故元這座朝廷在中原也苟延殘喘了百餘年呢。對於元庭來說,流民和反賊一直都在,為什麼偏偏亡國在百年之後?而不是一開始呢?”
“單純是因為開始的時候,元兵強大嗎?我想不是的,每個王朝起初都有清明的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就不會有太多流民。”
“正如天下的乞丐,若不是活不下去了,誰願意當乞丐?”
“洪武大帝深知流民之害,所以大明開國就施行路引製度,有用嗎?百姓是拍手稱讚,還是背地裡暗罵?”
“你讓百姓安居樂業,吃喝不愁,誰願意做流民?”
“若你讓百姓窮困潦倒、食不果腹、活不下去,哪怕你用鐵鏈鎖住,也擋不住天下流民成災。”
朱高熾點了點頭:“是啊,中原如今沒有路引製度,甚至您還宣布殺官無罪、哪怕造返也無罪!這些年也不見有什麼叛亂危害。唉……是我們格局小了。”
黃易擺手安慰道:“有一句話你說的很對,你皇爺爺這個人看起來大公無私,但他的一切謀劃都是為了朱家萬世千秋,個人無私,卻讓家族成私……所以他錯了!”
“雖然沒有舉國奉養皇帝一人,卻盼著舉國世世代代奉養他朱家一族?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說的就是他這樣的皇帝。”
“將天下視為一家一姓的私產,這樣的朝廷早晚要倒。”
“唉……古今興亡多少事?苦的都是一代代的底層百姓。”
朱高熾完全聽進去了,於是他開口請教:“姨夫,讓百姓安居樂業不難,高熾自信如今的大明已經能做到。但想要讓百姓不羨慕中原的自由和富庶,這個就難了,至少需要讓他們的收入比得上中原。”
“但我們做不到,缺了一樣東西——化肥!大明的糧食產量遠低於中原。”
“其次像那些層出不窮的日常用品,甚至鹽鐵都能普及到一家一戶,這樣的生活標準,再來二十年,大明也很難做到。”
聽到這個問題,黃易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錯了!你完全錯了。”
“問題不在糧食和銀錢方麵,恰恰在朝廷。”
在朝廷?朱高熾表示不理解,怎麼會在朝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