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觀察家》這份周刊的創始人,是亞瑟·卡特這個紐約地產商。
亞瑟創辦並且經營這份雜誌。
起初,主要是為了他的地產公司做推廣宣傳。
這份雜誌一開始,主要也是關注的紐約與附近的地產業。
後來亞瑟·卡特發現這報紙賣的還不錯,關鍵還可以增強自己的影響力。
促進自己地產公司的銷售。
他就開始認真經營了。
隻是他實力不足,再加上行業競爭激烈。
發展了二十來年,《紐約觀察家》一直也就局限在紐約與附近的新澤西。
在其他地方,它並沒什麼名氣。
每一期的銷量,普遍也就35萬份左右。
&5年以後,
隨著互聯網崛起,加上老的總編離職。
《紐約觀察家》甚至開始走起下坡路,銷量下跌,廣告費下跌。
以前還能維持日常平衡,甚至多少賺點錢。
在那之後,開始每年虧錢。
要不是持有它,
對自己的地產公司有幫助的話,亞瑟·卡特早就賣掉它了。
進入2000年以後。
這份周刊每個月的虧損越來越嚴重。
以至於亞瑟·卡特都有點忍不了了。
他開始放出風聲,說要賣掉這份周刊。
平行時空中,
他賣了好幾年都賣不掉,一直到2006年才賣掉。
到那個時候,這份周刊的銷量,每期隻剩下兩萬多了。
在這個時空,
由於當時亞伯想要有自己的報紙,能夠與可能出現的輿論進行打擂台的原因。
他讓大衛·梅隆,
幫自己收購幾份紐約有影響力的報紙。
紐約太陽報與紐約觀察家,就這樣成為了亞伯的囊中之物。
成為這兩家報紙的老板以後,亞伯結合自己穿越者的經驗。
對這兩份報紙,都作出了改革。
事實證明,他在這方麵根本沒天賦。
他要求兩份報紙做出的改革,反響並不大。
紐約觀察家還好,因為連續一個月,每期都搞了一個名人專訪。
又因為亞伯的原因,請的名人都是紐約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多少還是促進了紐約觀察家銷量的。
讓它之前每期平均四萬份左右的銷量,增加到六到七萬份左右。
這個增長量,實際上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周刊雜誌中的大佬,《時代周刊》每期的銷量,目前大概也就在十五萬份左右。
《紐約觀察家》要是每期都能夠維持這個銷量,那它會成為全美國日銷量前二十的周刊之一。
而那個時候,已經改名的《美國太陽報》,日銷量就10萬份左右。
看起來比《紐約觀察家》,可人家《紐約觀察家》是周刊,一個星期一期。
《美國太陽報》是日報,每天一期。
在定價上,一份《紐約觀察家》,差不多可以購買五份《美國太陽報》了。
也就是說,在史密斯風暴出現之前。
亞伯對自己買下的這兩份報紙的改革,也就《紐約觀察家》收益不錯。
但這種收益,也並不是他的點子、創意有用。
而是他在紐約,現在多少有了點麵子。
前麵請的那些名人,都願意給《紐約觀察家》采訪。
《美國太陽報》由於定位原因
,就沒有這樣的福利。
之前的報紙獎金又比較低,名氣也低。
自然就得不到什麼發展,還是原來那副樣子。
好在這次全美國刮起了史密斯風暴。
亞伯這邊,在大衛以及剛組建的公關部建議下。
用一個不算巧妙的辦法,把自己身上的熱度,轉移一部分到《美國太陽報》身上。
這才讓《美國太陽報》一下子火了起來,有了現在這種局麵。
就是這種情況,其實是有點虛的。
《美國太陽報》現在每期能賣這麼多。
起碼有三分之一是因為報紙獎金,三分之一多一點是亞伯此時的熱度,剩下的三分之一少一點才是報紙本身的實力。
等史密斯風暴在美國冷卻下去,它要是還能維持這樣的日銷量。
那才能證明,
《美國太陽報》正式成為全美十大報紙之一。
現在的排名,是有點假的。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亞伯的熱度。
讓《美國太陽報》狠狠的吃了一波福利。
旁邊的兄弟報紙《紐約觀察家》,看的那叫一個眼紅。
作為時事性與財經類型,必須標榜專業和高端的《紐約觀察家》。
又不可能學習《美國太陽報》那種營銷方式。
想來想去,編輯部便把主意打到了老板身上。
他們發現,
自己家的老板,
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正式接受過任何一份報紙或者雜誌的采訪。
要是《紐約觀察家》可以拿到老板這個一血的話。
顯然可以在現在趁這個熱度,將自己的名氣,向全美國的精英好好推廣一波。
這就有了今天,
《紐約觀察家》派出的整個編輯部最精銳的一個采訪小組,前來米高梅公司的總部采訪亞伯。
采訪小組一共四個人。
分彆是一個燈光師,一個攝像師,一個編輯,還有一個記者。
其中編輯是領頭者,還是《紐約觀察家》總編輯迪蘭。
采訪的是自己的老板,《紐約觀察家》派出的當然是最好的團隊。
攝像師是最好的,燈光師是最好的,編輯乾脆就是總編輯。
記者.記者是最美的。
最漂亮的那個。
美女記者的名字叫艾什莉·莉絲。
艾什莉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
這是個在全美新聞專業中,都排得上前列的學院。
她很年輕,在編輯部裡,許多記者或者編輯的學曆都能超過她。
更不用說閱曆和工作經驗。
可惜這些人都被迪蘭排除了。
誰叫他們或者她們,要麼不是女的,要麼不夠年輕漂亮。
而艾什莉則剛好是剛剛進入《紐約觀察家》沒兩天的,整個《紐約觀察家》報社最漂亮的那朵花兒。
迪蘭不傻。
有自己在旁邊盯著,記者本身能力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讓老板覺得滿意,讓老板看得過眼。
於是乎美國西北大學麥迪爾新聞學院,剛剛畢業的畢業生艾什莉,就拿到了這個全報社上下都搶著想要的工作。
這證明有時候,顏值才是第一生產力。
在米高梅電影的總部大廈頂層,艾什莉見到了近一個月以來。
令美國輿論界風起雲湧,讓美國媒體界好像過年一樣開心的亞伯·史密斯。
同時,還是自己的老板
。
進的門來的艾什莉,第一眼看見的,
便是眼前高大俊朗,看上去彬彬有禮的年輕人。
他沒有和艾什莉想象中的那麼年輕氣盛和桀驁,英俊的臉上眉宇之間流露出與同齡人不相符的自信和成熟。
即使來采訪他的記者,隻是他旗下一家不起眼的雜誌的員工。
他也沒有盛氣淩人。
他的態度,讓艾什莉等人感到了如沐春風。
這一段,可以加在新聞稿裡麵。
艾什莉心裡想道。
「早上好,史密斯先生。」
迪蘭連忙打招呼。
包括艾什莉在內的其他兩人,也連忙打招呼。
亞伯微笑著回應了他們。
簡單的寒暄過後,迪蘭卑微的把一張a4紙遞到老板麵前。
「史密斯先生,這是接下來我們將詢問您的一些問題。」
「您看是否應該增加,或者減少一些?」
亞伯接過來,低頭看了看,發現上麵都是些老生常談的問題。
迪蘭要采訪的畢竟是自己老板,他哪敢問太過過分的問題。
稍微看了一眼,亞伯變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