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經濟條件自然非常窘迫。
有亞伯的這個時空的特斯拉。
在起始資金這一塊當然不會缺了。
因此在科研實力這方麵,亞伯的特斯拉。
要吊打平行時空中,早期的特斯拉幾十倍不止。
要知道早期的特斯拉,甚至沒錢去定製專用的動力電池。
前幾款產品,都是直接買的鬆下1860電池。
特斯拉再自己一個個纏繞起來,組裝起來的東西。
哪可能像亞伯這樣,一開始就弄出來一個專業的科研團隊,專門為公司研究電池。
甚至在後續,傑克斯特·凱奇的這個CEO的工作,主要也是搞研發。
研發電機,研發電控,研究底盤甚至是內飾風格。
公司營銷這一塊,完全不用傑克斯特·凱奇理會。
傑克斯特·凱奇就是個科研型的公司高管。
畢竟再怎麼會營銷,在人設已經立起來的情況下。
全美國現在,也沒什麼人,可以比得過亞伯這位美國初代流量天王的影響力了。
特斯拉新能源正式成立。
在這家公司成立以後。
亞伯又交給了自己的智囊團隊,布置了一個新的任務。
他要開始在全球布局鋰礦了。
後世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
是電池技術嗎?
是品牌宣傳嗎?
都不是,最重要的其實是所謂的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東西。
電池!
注意,不是電池技術,而是電池本身。
簡單的說,就是用來製造電池本身的鋰礦。
以現在的技術,製造動力電池,需要用到鋰、鎳、磷、鈷等礦物。
其中又以鋰最重要。
自然界中,已發現的鋰礦物和含鋰礦有150多種。
在國際上,智利、華夏和哭泣國是碳酸鋰產能最大的3個國家。
2000年,該3國滿足了全球84%的碳酸鋰需求
看出來了吧?
華夏自己有鋰礦。
這也是在後世中,華夏也會選擇新能源汽車這條賽道的原因。
因為天朝自己也是富鋰國。
美國雖然不是富鋰國,但另外那些富鋰國都在南美洲。
而對美國人來說,南美洲就是他們的後花園、RBQ。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人,也會選擇電動汽車作為新能源賽道的原因。
在2001年的現在。
在這個手機甚至都還不需要大電池的時代。
鋰礦在全球的需求,可以說非常少。
這就讓它在這個時候非常便宜了。
看一組數據對比:
2022年,鋰礦最高被賣出了7150美元/噸的價格,是品位5.5%的原始礦石。
2001年的現在。
亞伯的智囊團給的數據是去年的,同樣的東西價格是118.5美元/噸。
算上通貨膨脹,二十二年增加了快七十倍。
這要是有哪個礦業巨頭,在這個時候買幾個鋰礦。
丟在那裡不開發,等個二十幾年,估計直接可以賺個上百倍。
亞伯的想法是,在這個時候自己就要開始布局鋰礦了。
但也不能全買了,真的把全球大部分鋰礦都買了的話——
以現在鋰礦便宜的價格,亞伯還真的能做到這一步。
但這樣做會堵死後來者。
這個世界不缺聰明人。
要是到時候,華夏和美國的其他利益階層,因為撈不到肉吃,不走這條賽道的話。
那亞伯就欲哭無淚了。
就像霓虹人,這群小櫃子就是這麼做的。
他們選擇了氫能這條新賽道。
還非常“聰明”地把所有的專利都申請了一遍。
這麼做的後果,是堵死了後來者走這條路的做法。
讓每個想走氫能賽道的後來者,想要走這條路的話,都要給霓虹人交專利費。
他們想著靠收這種“路費”賺錢,那樣多輕鬆。
結果就是,人家二巨頭直接換了賽道。
完全不按霓虹人給的劇本走。
最終硬生生捧出電動汽車,這種其實一點也不新的新能源。
要知道實際上,電動車被發明的時間,比真正的汽車還要早來著。
曆史上第一輛電動車出現的時間是1881年。
曆史上第一輛汽車出現的時間是1886年。
有霓虹人的教訓在先,亞伯自然不會這麼傻的自己吃獨食。
亞伯的想法,是自己吃下最大那一塊肉。
最少占據全球未來30%以上的鋰礦資源。
其他的留給兔子和美國其他利益階級。
大家再一起來推動電動汽車這個新能源賽道。
大家一起發財,豈不美哉?
什麼都想吃獨食,除非你能肉體抗木亥彈。
否則在這顆星球上,就真的彆想這種美事了。
對抗和合作,才是這顆星球永恒的主題。
特斯拉的開發,與鋰礦都不急。
現在都不用急,因為兩三年之內都不會看到太大的效果。
就算亞伯提前推動兩巨頭入場,他估計最快也要到2010年前後才能看到效果。
所以這方麵,他就隻是先埋了一些棋而已。
他現在更關注的,其實是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
有心成為真正華爾街巨頭之一的亞伯。
他不止要擴大史密斯資本。
他同時也必須要讓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跟得上史密斯資本的腳步才行。
一個托管資產千億美元規模,自身資產百億規模的中型商業銀行。
顯然並沒有辦法稱得上是巨頭。
商業銀行中的巨頭,是富國、花旗、美國銀行這些。
它們每一個的托管資產,都是以萬億美元計算的。
它們的自身資產,在2001年的現在,都是超過三千億美元以上的規模。
它們這些巨頭,才是美國真正的金融資本的象征。
和它們比起來,華爾街那些名氣更大的投行,更像是工具人多一點。
想要讓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快速茁壯的成長起來。
當然不可能一點點慢慢去經營。
那些巨頭們,可都有著上百年的曆史。
好幾代人的經營,才有現在的成績和規模。
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想要靠正常手段去經營的話。
沒幾十年時間,絕對沒有那種效果。
這種來的慢的方式,亞伯當然不喜歡。
那另一個辦法,同樣也可以讓太平洋商業銀行快速成長。
那便是.收購和吞並了。
就像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本身,一開始也是亞伯收購的一家小型銀行一樣。
讓它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飛快達到了中型銀行的規模。
靠的就是暴力的收購與吞並手段。
而這次,亞伯與太平洋商業銀行,盯上了一個更大的目標。
這個目標的名字叫美國運通公司。
嗯.就是大衛·瓊斯,之前在上班的那家公司。
運通公司創立於1850年,總部設在紐約。
運通公司是國際上最大的旅遊服務及綜合性財務、金融投資及信息處理的環球公司。
它同時還是在反映美國經濟的道瓊斯工業指數公司中,唯一的服務性公司。
運通公司在高級客戶服務這一塊,在全球是有領先地位的。
但也彆以為運通公司就隻有高級客戶服務。
人家運通公司旗下有三大業務呢,其中之一就是美國運通銀行。
另外兩個則是美國運通旅遊公司,美國運通財務公司。
像美國運通財務公司,它其實就是運通公司的投資銀行。
這是一個涉及了旅遊服務、投資銀行、商業銀行三大業務的巨頭。
早在1999年,美國運通公司的托管資產就有1500億美元左右,自有資產200億美元左右。
比不上富國那些龐然大物,但在商業銀行中也算是巨頭之一了。
和現在的太平洋商業銀行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