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在那時候,應該就是亞伯·史密斯開始提前布置的時候了。
《華爾街日報》都下場了。
各大媒體的財經專家們,自然也紛紛按耐不住。
他們開始全麵研究這間企業。
這讓他們赫然發現,即使股價上漲這麼多。
桑普拉現有的市值,距離淨資產仍有一定差距。
比如桑普拉能源在加州的市場份額,和另一家加州太平洋電氣其實是差不多的。
但是加州太平洋電氣的市值,卻高達250億美元。
並且桑普拉能源,持有著大量海洋石油勘探權。
這些海洋勘探權,要是沒找到石油還好說。
要是找到石油的話,170億美元絕對不會桑普拉能源的真正價值。
除此以外,桑普拉能源還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尤其是在南美,已經和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巴西等國家企業,簽訂了技術轉讓售賣合同。
另外,桑普拉能源還與毛熊那邊的幾家公司,簽訂了長期的平價天然氣合同。
是兩年前簽的。
兩年前剛好是毛熊彙率崩塌,主權外債違約,是他們最艱難的時候。
那時候也是全球天然價較低的時候。
這讓桑普拉能源在當時簽的合同,天然氣價格非常低。
天然氣價格低,對一家提供電力的公司來說,也就意味著成本比彆人要低一點。
這樣一家低調與不被重視的上市公司,於今年突然被“金融摩西”盯上。
還是亞伯·史密斯,第一個宣布發起全麵收購要約的公司。
這意味著他非常看重這家公司。
意味著桑普拉能源,現在的市值根本不符合它真正的價值。
對此加州當地最有權威的報紙,《洛杉磯時報》也做出了評價:
【阿萊斯能源董事長亞伯·史密斯,已在3月28日抵達加州。】
【隨著他的到來,勢必針對桑普拉能源,采取更具威脅的行動。】
【他能否將桑普拉能源收入旗下,西海岸本地的金融界權威人士俱都給出肯定的判斷。】
《紐約時報》也在關注,他們甚至派人采訪了與桑普拉能源相關的頭麵人物。
【桑普拉能源董事會董事長齊修·馬丁先生稱,不懼怕任何惡意收購,現已聯絡各大銀行,時刻準備反擊阿萊斯能源的‘入侵’。】
【本報也專訪了桑普拉能源另一個創始家族。】
【據泰勒慈善基金理事會會長馬斯克·泰勒先生稱,齊修·馬丁毀諾在先,泰勒家族出售股份不算背叛!】
各大報紙都出場了。
財經類雜誌當然也不會不下場。
《財富》雜誌作為美國精英階層的媒體,同樣參與了桑普拉能源新聞的報道。
但《財富》雜誌對亞伯收購桑普拉能源,就隻是提了一嘴。
後麵的內容,作為頭版頭條,他們居然不再提最近比較熱的桑普拉能源收購戰一事。
而是把亞伯·史密斯,沃倫·巴菲特兩個人。
與美國運通銀行首席執行官肯尼思·切諾特。
把三個人的照片,以三角形掛在頭條上,還畫出了三方博弈的箭頭。
【史密斯與巴菲特是一致行動人?】
“一致行動人”,是商業交易、收購,尤其是股市上的一個術語。
一般是指根據正式或非正式的協議與默契,秘密展開合作,通過任何一方達到收購某間上市公司的幾個人。
全世界所有股票交易所,針對某家上市公司的收購,都在這種嚴防一致行動人。
各國的證監會,在處理這種官司時,甚至都不調查書麵的協議。
隻要認定一致行動的事實,就會否決收購行為。
一致行動都是秘密行動。
兩方或者多方,盯上了一間上市公司。
為了出其不意拿下控股權。
他們會推出一位明麵的收購人,與上市公司光明正大決鬥。
其餘合夥者秘密作戰,等他們完成絕對控股,再突然向上市公司發難。
這種發難已經奠定勝局,上市公司根本沒有翻盤的機會。
正是因為危害性太大,所有證監會針對‘一致行動人’的約束也極嚴格,隻看事實,不看協議。
《財富》猜測亞伯與巴菲特是一致行動人,並非空穴來風,他們分析道:
【眾所周知,沃倫一直都非常看好美國運通銀行。因為美國運通銀行,是道瓊斯工業數據組成股裡,唯一的一家服務性公司。】
【從很早以前,巴菲特就一直在增持美國運通銀行股份。】
【但在近期,我們注意到史密斯資本與美國太平洋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了實際性的運通銀行第一大股東】
【這之後,沃倫·巴菲特也忽然開始增持美國運通銀行股份】
【在本報發出本條新聞之前,雙方已經持有美國運通36%的股份】
【不管是誰把股票賣給另一個人,那麼對方必定能控製美國運通,這與“一致行動的人”的標準非常的相似】
【因此本報.】
《財富》的這種料是在捅窟窿。
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財富》自己也陷入危局裡。
那可是巴菲特與史密斯,兩人再加一個索羅斯。
三個人已經被渲染成華爾街三大寡頭。
冒著得罪三大寡頭之中的兩個,《財富》雜誌背後的時代華納,仍舊準許刊登。
它一個傳媒巨頭摻和這種事做什麼?
兩個原因。
一個是亞伯也是個傳媒巨頭,還是美國傳媒業中的鯰魚,弄得整個美國傳媒業惶恐不安。
已經是競爭對手了。
對競爭對手當然沒什麼好說的。
另外就是美國運通銀行的管理層,已經發現了過去很支持他們的巴菲特,在態度上的變化。
他們擔心巴菲特真的與史密斯聯合,那麼他們這群高層就真的要完蛋。
其他美國運通的股東,也不希望這家優質公司被彆人獨占。
因此在某些股東的幫助下,美國運通的CEO肯尼思·切諾特,親自出麵拜托《財富》發出來。
當前這種時刻,美國運通的境況非常危險。
它並不具備同時對抗巴菲特與史密斯的力量。
它必須要造勢,它必須使用所有能夠使用的手段。
不然美國運通一定會易手。
當然了。
《財富》也不敢真的完全作死。
一個亞伯·史密斯,就有辦法在資本市場上搞時代華納。
現在又多了個沃倫·巴菲特。
《財富》也不敢牽連太深,末尾使用加黑字體補充一句話:
【觀點來自金融業權威專家某某某,與本報沒有任何關係】
這個爆料發出來以後,史密斯資本的反應非常迅速。
當天早上八點鐘舉辦新聞發布會,並在AMC電視台做了直播。
新鮮上任的史密斯資本首席執行官,大衛·梅隆親自擔任發言人,嚴厲指責《財富》歪曲性的不良言論。
大衛睜著眼睛說瞎話:
“本公司在此之前,從未與巴菲特先生進行過“一致行動人”的決定。”
“《財富》的無端猜測造成本集團聲譽的惡劣影響,我們已經發出律師函,《財富》必須公開道歉。”
“至於那位金融人士,我們會直接通過訴訟的途徑解決。”
伯克希爾公司緊隨史密斯資本之後。
巴菲特的心腹愛將芒格,大肆抨擊《財富》的言論是不負責任的汙蔑。
彆看兩人都罵的歡,態度非常堅決。
但這種事情,其實就和美國在國大的會議上乾的事情一樣。
【我說你有洗衣粉你真的最好有洗衣粉·JPG】
剛好巴菲特與亞伯,真的就有“洗衣服”。
那《財富》還敢說,就是在得罪兩人了。
兩人的頭號馬仔,都出來這樣表態。
以至於《財富》,最後都不得不登報道歉了。
那個“某某專家”,最後還因此事,在曼哈頓地區,被公正無私的大檢察官羅伯特以“栽贓汙蔑”罪名公訴,被判了三個月的刑。
2001年三月底,美國財經媒體硝煙彌漫,也驚心動魄。
在這種罵戰與輿論風潮之中,桑普拉能源的股價也一路狂漲。
從一開始時的166億美元,短短幾天就漲到了265億美元。
已經超過了另一家同行,也就是同樣在加州地區與西海岸地區,有著巨大市場的太平洋電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