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從來不等人。
2001年的日曆,很快就被翻到了第七個月。
七月份的紐約陽光燦爛,某種意義上算是它一年中最漂亮的時候。
在七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二。
新聞集團旗下的《紐約郵報》,刊登了一篇關於亞伯·史密斯的新聞。
新聞的標題是《全美地產第一買家》。
在這篇新聞中,《紐約郵報》報道了亞伯,在全美國大肆購買房產土地的事情。
根據報道上說,亞伯一次就掃購了300套馬裡布豪宅裡的三分之一。
當然,這並不是指馬裡布就隻有這三百套房子。
馬裡布海灘麵積很大,算上市區的話,價值百萬的房子最起碼數萬套。
這是《紐約郵報》刻意的一種修辭手法。
隻是亞伯剛好買了一百套,他們才用了三百套這個量詞。
要是亞伯買的是50套,估計《紐約郵報》就會用150套了。
這就是《紐約郵報》的報道風格,喜歡用各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詞語,極大的刺激讀者的閱讀樂趣。
報導中還宣稱,亞伯不僅悄然購買了100座百萬豪宅。
其中12套更坐落在被譽為「億萬富豪海灘」的天堂灣,總值3.5億美元。
之所以讓人吃驚,原因是這12座豪宅是彼此相鄰的坐落在一片海灘上。
也就是說,他不僅買下了豪宅,還同時附帶了整片海灘。
讓整個馬裡布天堂灣的一半,成為了他的私人海灘。
用報道中馬裡布某一位地產經理的話說,「前排的座位就隻有這麼多。如果你在最佳的地段選取最優質的物業,它本質上就會是很好的投資。這就是亞伯·史密斯看到的機遇。金融摩西的投資眼光,還有人不相信嗎?所以美國的有錢人們,拿出你們的信用卡和支票吧,馬裡布海灘就是下一個貝弗利山。」
這還不包括亞伯在美國各大城市的掃貨,紐約,洛杉磯,舊金山,休斯敦,邁阿密等等城市。
就像他手中的美元是廢紙一般的瘋狂掃蕩。
除此以外,他還大筆投資寫字樓,在紐約買了伍爾沃斯大廈,在洛杉磯好萊塢也買了一棟五十層的大樓。
這還不算史密斯資本,現在在使用的史密斯大樓。
除了這些,《紐約郵報》還聲稱亞伯在全美國各大城市,瘋狂收購市中心商業地產。
《紐約郵報》不知道,這是亞伯在為未來的太平洋商城做準備呢。
這份報紙宣稱,亞伯個人獨資的「新地產公司」。
隻用了半年時間,已經在亞伯不計成本的大筆投資下,成為美國十大地產公司之一。
以純不動產的價值來論,新地產,更可能美國地產行業中排在前三。
文章的結尾,《紐約郵報》的記者聲稱,亞伯·史密斯絕對是「全美最狂熱豪宅買家」。
這篇報道,讓當日的《紐約郵報》銷量,都提升了十幾個百分點。….
好在這種新聞,美國人已經看多了。
類似的新聞,在亞伯·史密斯這個燈塔的新燈珠出現以後,已經出現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這樣的新聞,和亞伯收購米高梅、夢工廠等知名公司的新聞來說,普通人對此的觀感其實是一樣的。
就是震撼於亞伯·史密斯的富有,然後該乾嘛還是乾嘛。
在這些震撼性的財富新聞之外。
經常出現在亞伯·史密斯身上的,一般都還會有另外兩種新聞。
一種是緋色新聞。
就是亞伯·史密斯又和誰誰誰傳緋聞了,被拍到了照片。
並且這些照片看起來都很親密曖昧,但實際的親熱照片卻一張都沒有。
連親吻的照片都沒有,頂多就是摟抱在一起。
實際上這些照片早就已經被審核過了。
在今年早期的狗仔隊風暴事件以後。
能夠再次拍攝到亞伯和女性親密照片的,就已經隻剩下經過他允許的特權記者們了。
這些記者們拍到的照片,都要經過亞伯的團隊審核。
被審核過的照片,裡麵的內容,當然是可以讓普通美國人看到的了。
這種內容,除了能讓美國人對亞伯·史密斯的風流和桃花運津津樂道以外。
對亞伯的人設並沒有什麼傷害。
除了緋色新聞和財富新聞以外。
出現在亞伯身上的,還有另一種新聞。
這方麵的新聞,普通的美國人們在看到以後。
會讓他們對發生在亞伯身上的前麵兩種新聞,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讓他們在看了緋色新聞和財富新聞以後。
卻還是一直都能夠,對亞伯·史密斯保持著非常好的人緣和光感的原因。
第三種和亞伯·史密斯有關的新聞
是和他的慈善有關的新聞。
幾乎每隔一個星期或者半個月,就能看到新聞上有報道。
報道亞伯又給什麼慈善基金,捐了多少錢。
又或者報道這個月,亞伯·史密斯又給IRS繳納了多少稅收。
又或者亞伯·史密斯,又要向哪個美國地區的政府、學校、相關行政部門。
或者乾脆就是某個地區的民眾們,捐了什麼建築或者設施。
幾乎每個星期就有一次。
這種在歐美世界從來沒出現過,比酥哥還像酥哥的舉動。
已經讓普通的美國人都有點麻了。
這種新聞偶爾出現幾次,普通人看到了覺得可能是真的。
出現很多次,普通人會懷疑起來,會懷疑是假的。
出現無數次,並且從來沒有人出來打假。,沒有人出來說是假的。
那大家就會猜測,這應該就是真的了。
有數目眾多的這種新聞支持。
出現在亞伯身上的緋色新聞和財富新聞,也就沒有那麼刺眼了。
同時還時不時有許多受到亞伯恩惠的得利者,站出來親身說法,甚至上電視被采訪。….
這些都經常出現在報道中。
讓美國人知道這些都是真的,最起碼絕大部分都是真的。
這樣一套組合拳下來。
普通的美國人都會覺得。美國像亞伯這樣的超級富豪,簡直是越多越好。
因此《紐約郵報》的這則新聞,和其他關於亞伯的財富新聞一樣。
很多美國人都喜歡看,看完以後卻不會像其他富豪的炫富新聞一樣,引起普通人的仇視或者其他不好的情緒。
這就是真金白銀投入下的慈善,帶來的人設的好處。
當然了,有關部門對新燈珠的輿論支持和推廣,也居功甚偉。
尤其是住在白房子裡的那位,是小勞拉親大伯的情況下。
這方麵的推廣和造勢,簡直更是不遺餘力的在做。
比以前的巴菲特他們,力度要強不知道多少倍。
這大概就是美國版本的「朝中有人好辦事」了。
很快七月份的第一個禮拜六來了。
美林證券總部裡。
戴維·科曼斯基得知了一個噩耗。
那就是史密斯資本的500億美元私募認購,已經正式滿了!
已經有五百億資金,彙入史密斯資本指定的賬戶中。
認購合同已經正式簽訂。
史密斯資本同時也已經對外公布。
此次私募完美成功。
一共耗時七天,共計招募125個出資人。平均每位出資人出資四億美元。
總的認購意向,簽訂了認購意向書的認購額,甚至超過一千億美元。
「這是怎麼回事?」
辦公室裡,戴維·科曼斯基黑著臉質問查理·沙夫。
「我們十五億美元的額度呢?」戴維·科曼斯基大聲的叫道。
查理·沙夫心裡有些委屈,他委婉道:
「先生,很明顯有人捷足先登了。有人提前與史密斯資本簽訂合同,提前確立了契約關係。」
戴維·科曼斯基當然知道這些。
隻是他沒想到史密斯資本,這次募集的資金速度會這麼快。
快到想要觀望的美林證券。都還沒反應過來呢,份額就已經全部被人搶走了。
查理·沙夫其實很想說,早在五天前,自己就已經多次提醒過首席執行官先生。
是戴維·科曼斯基一直在說不要急不要急,再觀察一下。
觀察著觀察著,原本屬於美林證券的份額,就被觀察沒了。
私募基金的出資人們簽了認購意向書,在簽訂正式合同之前,是可以反悔的。
反悔的時候,頂多賠償一下意向書上確定的罰金。
一般都不會很多,看資金量,一般是認購金額的0.1%左右。
現在好了,美林證券不用賠這0.1%了。
但卻已經與史密斯資本的第七期私募無緣了。
戴維·科曼斯基強迫自己冷靜了下來。
他開口問查理·沙夫:「能確定具體的投資者嗎?」
「當然可以。」查理·沙夫說,「史密斯資本有對外公開名單。125個出資人裡,除了三十五個是機構用戶以外。其他全都是個人出資。」….
換句話說,除了三十五家華爾街金融公司認購成功以外。
剩下的就都是行業外的公司,或者富豪們個人購買的。
「90名認購者?這麼大的資金量,一個人最少一億美元以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