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是兩個聯合創始人,拉裡和謝爾蓋一直因為這件事煩著他。大權被奪的兩個聯合創始人,都在想著借助公司上市的機會,希望能夠儘量的削弱亞伯對穀歌公司的影響和控製。
亞伯被煩久了,多少也有些厭煩。而且他很清楚,自己如果真的想推動智能手機時代提前降臨,穀歌和蘋果最好還是放一個出去。
蘋果更賺錢,生態體係更強,所以就成了穀歌被亞伯選擇放生。
他打算等穀歌確定了安卓的開發以後,就讓穀歌上市。
通過上市,把自己的股份控製在10%左右,一個能夠影響到穀歌,但又不會讓其他人打退堂鼓的尺度。
同時那20%左右的股份,起碼可以讓他賺個兩三百億美元。比起當初幾十億美元的投資,已經狠狠的翻了幾倍。
而且穀歌的股價,在2010年之前也不會特彆誇張。等金融危機來的時候,也可以逢低吸入,到時候不管是再次提高控製權,還是隻是投資,都是不錯的選擇。
而雲計算,哪怕隻是作為炒作股價的噱頭概念,也可以在安卓係統被市場接受之前,作為穀歌炒作的支柱。
誰叫互聯網公司,它們很多時候都不需要什麼真正的產品力。很多時候,能炒能讓人相信它的未來,才是對股價最大的支撐呢。
納斯達克的互聯網泡沫,就是這麼來的。一個個甚至都沒盈利的公司,市值、股價動輒幾十倍計算,這樣的泡沫不破碎才沒天理。
莉迪亞拿著筆,迅速記下亞伯交代的這些,主要都是關於雲計算的內容。
其實互聯網裡「雲」這個概念出現的很早。最早起源於1988年SUN微係統公司的合作創建者約翰.蓋奇首次提出的「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概念。
不過最早作為一個概念的時候,它是非常模湖的。和當時眾多的互聯網概念在一起,在以前顯得光怪離奇又不現實。
確切的概念則出現在1994年的ired期刊上。在這篇文章中清楚地看到了雲概念的一個輪廓。它的描述在當時看起來,還是比較科幻的。
不過在1996年,康柏公司的設計師和軟件工程師們,就曾經想把它實現,隻不過受限於技術和科技的發展,當時的產品是比較失敗的,甚至都沒有上市就淘汰了。
而平行時空裡,雲計算確切的提出是在2006年8月,並且也是穀歌公司最早提出來的。
所以提前了三年,穀歌的聯合創始人能夠想到雲計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同的是當時埃裡克·施密特,提出雲計算這個概念時,穀歌公司已經研究了許久,沒過多久就有相關產品上市,噱頭的吸引力十足。
像現在,亞伯想出來這個噱頭,穀歌估計也要研發一兩年,才能正式推出來,那估計也要到2005年去了。
也就比平行時空,提早了那麼一兩年而已。
上午,在彆墅裡處理完簡報。中午的時候,亞伯終於正式在澳大利亞媒體麵前露麵。
他露麵的場合,是在收購澳洲第二大牧場卡德來斯頓牧場的意向協議簽字儀式上麵。
雙方的談判早就在進行,因為一個樂意給高價,一個樂意賣。
所以幾天時間就確定了下來,簽訂意向協議以後,把交易上報澳大利亞外資監管委員會,等待審批。
簽署完意向協議,這筆交易也算是有了對雙方的法律製約,雙方無論是誰想要反悔撕毀合同,都將麵對交易額的違約金賠償。
一旦審批通過,那這個澳大利亞第二大,實際上使用麵積最大的牧場,就會順利成為亞伯名下的產業。
不過在媒體見麵會上,現場眾多的澳洲媒體或者那些國外的駐澳媒體的記者們,對交易本身,對賣家和負責監督的昆士蘭州和南澳大利亞州州議會們派來的代表完全沒有興趣。
他們的興趣,顯然都在不聲不響來到澳大利亞,還直接就買下卡德來斯頓牧場的亞伯·史密斯身上。
當獲得了采訪的允許以後,明顯比正常的商業簽約儀式數量要多的多的記者們,一個個瘋狂踴躍的提手發問,希望能夠得到提出問題的機會。
「……史密斯先生,您來到澳大利亞就為了牧場嗎?還是說您還有其他的目的?」
「……史密斯先生,據說您和妮可·基德曼女士、凱特·布蘭切特女士等關係親密,請問您如何看待她們?」
「……史密斯先生,我是《美國太陽》駐澳大利亞記者,我……」
「……史密斯先生……」
「……」
但亞伯才不管他們滿不滿,因為亞伯很清楚,澳洲本地的傳媒基本都被默多克壟斷了。
沒有受默多克控製的媒體,那也深受他影響。
所以亞伯才懶得理會當地媒體,反正在場還有那麼多的美國媒體,還有國際媒體。
《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非常興奮,率先提問道:「史密斯先生!其實我有很多問題想問,不過既然隻能問一個的話,那我想問您名下真正的嫡係企業,第2家上市的公司會是哪一家?我們都知道,史密斯傳媒今天開市市值已經突破2600億美元,是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的傳媒公司!那麼您會讓您名下哪家企業,在史密斯傳媒之後上市呢?」
不愧是華爾街的第一喉舌,他們的記者在這方麵還是很專業的。
想了想,亞伯輕聲說:「或許會是太平洋能源,也可能會是史密斯金融集團。如果非要挑一家的話,就是這兩家公司裡麵的一家了。」
這個回答,讓《華爾街日報》的這個記者非常滿意,現場眾多的記者們也一下子就「嘩」了起來。
這個新聞內容顯然非***爆。
太平洋能源和史密斯金融公司,它們可能在近期,起碼是在幾年內上市,這樣的新聞還不夠勁爆嗎?
尤其是史密斯金融集團哎,一家不亞於摩艮大通,遠在高盛、美林等投行之上的金融巨頭。
它如果真要上市的話,絕對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美股市場上的熱門話題。
前有史密斯傳媒的誇張表現,業績更好,好到簡直像在吹牛的史密斯金融集團上市的情況,一定會有更誇張更離譜的表現。
一個史密斯傳媒上市,到現在已經創造了十幾個億萬富翁,幾十個千萬富翁,幾百個百萬富翁。
換成史密斯金融集團,這些數字不說翻10倍了,翻個五六倍應該很正常吧?
那就是一次性創造幾十個億萬富翁,幾百個千萬富翁,可能上千甚至幾千個百萬富翁……
這樣的造富神話,放在哪個地方都能吸引眼球,可以讓電視台、報紙的銷量和收視率,最起碼穩定提高50%以上,哪怕可能隻有幾天也已經很厲害了。
媒體們自然愛報道這樣的報紙,也喜歡這樣的新聞。
所以這幫人下意識的遺忘了亞伯的回答裡,除了史密斯金融之外,還有一個太平洋能源的選擇……
不過亞伯也不在意這些,他已經讓大衛示意《紐約觀察
家》的記者提問題了。
《紐約觀察》從以前的周刊,變成了現在的兩周刊,更專業也更精華了。不過在國際上,它的名字也改成了《國際觀察家》。
其中《紐約觀察家》版本,主要內容都和美國有關。
而《國際觀察家》版本,視野更廣闊,關注的更多在美國國外。
因此《國際觀察家》的記者,提問的內容就和美國沒什麼關係了。
還因為是自己人,不可能問亞伯太過勁爆的問題,問的問題就和澳大利亞有關,畢竟亞伯現在就在澳大利亞。
亞伯的回答也十分的官方,挑不出毛病,但也不是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