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現在不是回應的時機,因為當事人第一次的回應永遠是最有力、也是最吸引注意的,現在檢查報告還沒有出來,貿然出來撕逼隻會消耗公共資源,從而讓網民失去耐心得不償失。
看了下網上的大致風向,沈青雲也就沒再管這檔子事,把手機拋到一邊,溜到自家院子後頭去了。
家裡的水塘隻用來蓄水太可惜了,倒不如養上幾隻鴨子,周圍栽上幾棵果樹,水裡再丟些蝦蟹形成循環,最大化地利用這塊土地。
一個月左右的土鴨大約十五一隻,買個十隻試試水,過年過節吃自己家養的土鴨也更有味道,而且就十隻養殖壓力也不大。
蝦蟹就更簡單了,古潯陽就是遠近有名的魚米之鄉,再加之天青鄰近鄱陽湖,想要蝦苗找個水草豐沛的水域下個籠子就好了。
這邊水清,養上一段時間,加之時不時有自己的靈氣滋潤,不敢相信這蝦會變得多清甜!光是想想沈青雲就流了一地口水,當即她不再猶豫,說乾就乾。
家裡還有捕魚簍子,是個長長的圓筒狀東西,開口大出口小,裡頭丟一塊豬肉就能引來不少魚蝦。
沈青雲跟老媽打了一聲招呼,扛著魚簍就往家東邊那條小溪跑去。
早先小溪是沒有名字的,鄉裡人都叫“河壩”,其實就是小溪的意思,後來上頭來人統計,必須有名字才能報上去,這才取名天青溪,還真彆說這個名字還挺有詩意。
天青溪是真的不寬,由於隻是鄱陽湖豐水期的小水道,河床也是淺淺一層,最深處一米都沒有,每逢夏天都有不聽勸的孩子跑來遊泳洗澡,倒也沒出什麼意外。(未成年彆靠近陌生水域!)
河邊的沙子粗糲得很,即便穿著襪子穿著鞋還是有很強的不適感,穿著綠色解放鞋走在這樣的路上,沈青雲竟然有種自己在長征的錯覺。
不過轉念一想有可能還真是,西江是革命聖地,紅色文化搖籃,不說井岡山,就是1市區都有好幾個紅色文化園,譬如岷山,馬回嶺之類,都承載了革命者們的信念和理想。
沿路生長著膝蓋高的蓬蓬草,這個草尖兒嫩,大概每個西江的孩子小時候都會拿著削的筆直的木棍,對著這些蓬蓬草練習劍術。
隻是現如今鄉鎮的孩子大部分跟隨在外務工的父母,當年執劍的“俠客”在鋼筋水泥的他鄉流浪。
沈青雲感慨著時代變遷,找了一塊生長著茂密水草的地方將魚簍沉下,壓上一塊大大的石頭。
溪邊的風帶著一絲腥氣,卻不知為何能舒緩人的神經,沈青雲站在溪邊放空自我,感覺自己的壓力減輕了許多。
家裡的一切都在慢慢變好,而她也才回來不到一周而已,不用操之過急。
抱著這樣的心態,工作效率也高了很多,不到五點,沈青雲就和老媽一起把鄰居家給的桑樹枝子栽到了水塘邊。
天色已晚,鄭秀琴把沈青雲打發走了,堅持要去菜園裡鬆鬆苗,走的時候嘴邊還咕噥著,“怎麼發芽那麼多?明明都是老種子啊……”
沈青雲心虛地加快了步伐,拐到後院,直接從側門進了廚房。
早飯和中飯都是隨便對付了一口,乾活到現在,肚子裡是一點油水也沒有了,必須得來點好的。
青椒炒肉已經吃膩了,而這上好的五花隻用來做這個也太可惜了一些,沈青雲打算取一半做紅燒肉,這個又下飯又有油水。
隻是剩下的素菜卻讓沈青雲犯了難,青椒剩的不多了,暫時也沒什麼菜合適搭配青椒的,而莧菜單獨拿出來炒一盤今晚肯定吃不完,留著明早吃就不新鮮了……
突然,她想到了一道曾經在一家西江小炒吃過的菜——
清蒸鹽椒!
這道菜其貌不揚,卻讓那家餐館在眾多小炒店裡出圈了。
起初沈青雲隻以為是人家吹的,畢竟這盤菜端上來的時候真的讓人毫無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