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嘮叨,大家並未感到厭煩。
無論他說什麼,隻要能讓自行車歸己所有,業務員們毫不在意。
供銷社。
十幾人突然闖入,讓裡麵員工驚慌失措。
以為是來的,細想又不像,誰敢如此大膽。
“同誌您好,我們是來買自行車的。”
劉全有禮貌地打招呼,商糧供部門得罪不起,態度自然溫和。
好在他們采購的是自行車,不至於引發爭端。
“買自行車?怎麼這麼多人?什麼品牌的?”
女職工聽到是來買東西的,原本緊繃的臉色緩和下來,但語氣依舊透著幾分不耐煩。
她可不會因為人多就改變態度,畢竟在她看來,賣東西不過是為了給這些人麵子,她更希望東西賣不完,這樣她們內部還能以更低的價格買到。
"長虹,總共十五輛自行車,這是錢和票。"
劉全有早就清楚國營店員工的脾性,不願與其計較。他們來這裡就是為了買東西,一旦真鬨僵了,以後連買東西的機會都沒有,因為大多數店員都這樣。
"十五輛?"
女職工愣住了,目瞪口呆地看著劉全有掏出一千多塊現金以及十五張票。
僅僅幾秒,她便迅速換上笑容,態度轉變之快令人咋舌。她意識到對方能拿出這麼多票,肯定有後台,得罪不起。
幾個店員圍上來,清點鈔票並核實票據。
"同誌,這是十五輛自行車。"
幾位女職工將自行車一輛輛抬出倉庫。
過去她們可能會隨意丟擲商品,但如今絕不會這麼做。畢竟,誰也不想因態度惡劣而惹麻煩。
嶄新的十五輛自行車和對應的十五張發票擺在眼前,但這還不是結束,還需要去辦理牌照才能上路。
無視女職工們此刻的熱情,眾人推著自行車前往辦理牌照的地方。
繳納費用、登記信息、安裝牌照、加蓋鋼印,所有手續完成後,事情才算完成。
裝備齊全後,自行車就可以合法上路了。
然而,沒人急著試騎,畢竟大家都不會騎,擔心途中摔倒不僅丟臉,還可能損壞車輛。
"等會兒回去好好練習一下,有舊車的家庭可以多加練習。"
劉全有叮囑了幾句後帶領大家返回工廠。業務科人員一直未減員,隻需在外麵應付差事就能賺錢,工作輕鬆不少。
如今又添置了新自行車,更沒人願意離開。
當這一行人回到工廠時,推著十五輛新車,立刻引起了全廠轟動。很多工人從未見過這種場麵,內心十分震撼。
廠長出手闊綽,一次購置十五輛自行車,總花費超過一千元,確實不菲。
"業務科的福利這麼好,我們什麼時候也能擁有一輛自行車呢?"
“彆瞎想了,業務科那麼多人,咱們廠這麼多職工,怎麼可能都配車?”
工人們滿是羨慕,都想擁有一輛自行車。
工資獎金加起來五十多塊,在國營廠算是不錯的收入,但還是舍不得亂花,都攢著以防將來結婚用。
偶爾看看電影、喝杯咖啡,也是為了能吸引姑娘注意。
許大茂觀察到工人對自行車的渴望,覺得這是好事。他清了清嗓子說道:“大家聽我說,今後工廠會逐年分配指標,好好乾,爭取都能騎上車。”
雖然不可能人人都買得起高檔車,但可以幫忙弄到購買憑證,偶爾還能搞到些飛鴿牌的。
許大茂注意到工人們私下議論紛紛,但他並不擔心,這些念頭仍在掌控之中。
作為廠長,他需要一輛車方便工作和接待客戶,這純粹是為了工廠的利益。
辦公室內,
劉全有彙報說:“廠長,工人們一直在談論自行車的事,我覺得他們會因此更積極地工作。”
他補充道,年輕人收入雖高,但大多寄回家,自己手裡沒剩多少。若想買車,隻能靠自己掙更多錢。
近期由於加工部人員流失嚴重,利潤下降,大家的獎金也跟著減少。
家裡人本就不悅,這時提起買自行車的事,無疑是火上澆油。
因此,工人們不僅要繼續工作,還要比以往賺更多的錢。
第二百一十九章
“先彆管工人們的事,你去會計那兒取六萬零三百元錢,是時候把錢還給人家了。”
“沒有四合院所有人的支持,我們的工廠根本開不下去。”
許大茂將部分功勞歸於眾人,為四合院增添聲譽,以便將來遇到困難時能齊心協力。
除了名聲,實際的好處也不少,年底工廠會贈送一些禮物給院子裡的人。
這不過是人之常情,沒人能說個“不”字。
如今每年春節,大家收到的東西比以前多了一些。
每人四兩花生油、一兩香油、一兩芝麻醬、一斤魚、四兩粉絲、一斤花生、半斤瓜子。
每戶三斤雞蛋、一隻雞、三斤白糖、二斤大蔥等。
還有蔬菜、酒之類的東西,一應俱全。
單身的人得到的東西相對較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家都努力攢錢,就是為了年底可以揮霍一番,奢侈一次。
許多東西都是按人頭分配的,家裡人口越多,就越劃算。
那些投資了的,現在拿回雙倍,年底買年貨的錢自然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