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鹹陽,暖陽和風,一座新落成的臨時衙署在城南拔地而起。這裡將是李明衍作為都水長開展工作的場所,直到正式的都水署修建完成。
衙署雖是臨時搭建,卻十分寬敞,前院設有文書房和繪圖室,後院則是會客廳和議事堂。院中一棵老槐樹婆娑吐翠,樹下石桌石凳靜候閒談。整個布局既有官署的莊重,又不乏實用性,處處體現設計者的用心。
李明衍初來衙署,正驚訝於其完備的設施,忽聞後院傳來輕緩的腳步聲。轉頭看去,隻見贏嘉一襲玄色長袍,緩步而來,麵帶微笑。
"李先生來得真早。"贏嘉聲音溫和,舉止從容,"倉促間搭建此處,不知可否滿足先生辦公之需?"
李明衍恍然大悟:"原來這衙署是公子安排的?"
贏嘉微微頷首:"叫我子嘉就好,大王交代協助大人,此等小事,自當儘力。"他做了個請的手勢,"先生請隨我來,後院已備好書案文具,可供大人規劃城中水務。"
兩人穿過庭院,來到正廳南側的一間寬敞書房。室內光線充足,一張紅木大案,案上鋪著幾幅嶄新的鹹陽城圖,旁邊整齊擺放著各色文房四寶和繪圖工具。牆邊的幾架書櫃上,各類水利、建築、城防的典籍一應俱全,儼然一個專業的水務規劃室。
最引人注目的是,屋內另一側早已設好一張書案,案上物品排列有序——硯台、毛筆、竹簡分門彆類,一絲不苟,顯示其主人做事的風格。
"那是子嘉兄的案幾吧?"李明衍指著那張整潔的書案問道。
贏嘉點頭微笑:"大王命我協助先生,當然要日日在此共事。"他看向李明衍,眼神誠懇,"李大人若不嫌棄,我們不妨即刻開始規劃?"
李明衍深知自己身負重任,當即展開鹹陽城圖,指著城東一處說道:"我昨日與王賁將軍實地考察,發現東市排水最為堵塞。依我看,應先從這裡著手。"
贏嘉湊近觀看,卻不急於表態,而是先仔細聆聽李明衍的分析。
李明衍刻意講述起複雜的水利技術:"東市地勢低窪,且商賈雲集,垃圾堆積如山。我考慮采用"三級導流法":首先開挖主渠,寬五尺,深三尺,沿城東南向下遊引流;其次在各支巷設置次級渠道,寬三尺,深兩尺;最後各戶門前設泄水孔,通往次級渠道。"
他特意使用了一些專業術語,意在試探贏嘉對水利技術的理解程度:"主渠底部如弓形彎曲,可減少泥沙淤積;次級渠道則如階梯狀,增加流量;泄水孔處裝設竹柵,防止垃圾堵塞。"
這番話技術性極強,就連許多專業水工都未必能全部理解。李明衍原以為贏嘉作為王族質子,對這些繁瑣的技術細節必定一知半解。
然而,贏嘉不僅全部理解,還提出了精辟見解:"李先生的設計極為周全。不過,東市商賈往來頻繁,若渠道開敞,難免有人隨意丟棄垃圾。不如在主乾道上方加蓋石板,形成暗流渠道,既可防止垃圾直接投入,又不影響道路通行?"
李明衍驚訝地抬起頭,這正是類似現代城市雨汙分流的設計!贏嘉不僅理解了自己的設計,竟然還能舉一反三,提出更為先進的思路。
"子嘉兄此言極是!"李明衍由衷讚歎,隨即又拋出一個更為宏大的構想,"其實,若資源充足,我想在城內構建一套完整的"水網體係"——既分離飲用水與汙水,又能在旱時灌溉,澇時排水,甚至可用於消防救急。"
這個想法源自現代城市的綜合給排水係統,李明衍本想借此再次測試贏嘉的接受能力,沒想到對方眼中頓時閃過一道亮光,仿佛被點燃了智慧的火花。
"此法大善!"贏嘉興奮地說,"如此一來,平時百姓可得清水,旱時農田可獲灌溉,澇時雨水有處排放,火災時更有水源可用。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他竟然一點就通,完全理解了李明衍提出的先進城市規劃理念!
接下來的一整天,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共同規劃著鹹陽城的水利係統。李明衍從專業角度提出技術方案,贏嘉則從政治、民生、軍事等多方麵給予補充。兩人一個精通技術,一個通曉政務,配合得天衣無縫。
午後休息時分,兩人在槐樹下閒談。李明衍忍不住問道:"子嘉兄似乎對水利頗有研究?"
贏嘉搖頭輕笑:"我不過略通水工皮毛,真正的水利專家是李大人才對。我聽聞過都江堰、涇水渠等水利工程的壯舉,心向往之,因此多有研習。"
話鋒一轉,贏嘉忽然提及一個深層次的話題:"李大人可曾思考過水利之道的意義?"
"意義?"李明衍有些意外。
贏嘉點點頭,眼中閃爍著智者的光芒:"儒家講求"以民為本",水利造福黎民,乃仁政之舉;法家強調"利國強兵",水利疏通則國力增強,軍隊補給無憂。兩家思想看似相左,實則可在水利一道上得到統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明衍眼前一亮,沒想到贏嘉思想竟如此深邃:"子嘉兄此言,可謂道破天機!"
兩人興致大發,開始探討結合儒家"以民為本"與法家"利國強兵"的水利哲學。贏嘉引經據典,從《尚書·禹貢》到《管子·水地》,從《墨子·節用》到《商君書》,無所不包,卻又不拘泥於古法,能夠接受並融合李明衍帶來的新思想。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贏嘉引用道家思想,眼神深邃,"水利工程若能像水一樣,柔弱而堅韌,無為而有為,豈不是最完美的境界?"
李明衍聽得如癡如醉,心中感歎:此人他日繼位,必為一代賢君啊!趙國有此人才,卻被困於秦國為質,實在是天意弄人。
"先生為何歎息?"贏嘉敏銳地察覺到李明衍的情緒變化。
李明衍沒有隱瞞,直言道:"子嘉兄才華橫溢,若非身為質子,必能大展宏圖。不知可願談談邯鄲往事?"
提到故鄉邯鄲,贏嘉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情感,卻沒有回避:"先生既然問起,我便說說吧。"
他目光轉向遠方,似在穿透宮牆,遙望北方故國:"昔日我趙國強盛時,六國皆遣質子入邯鄲,連貴為西境霸主的秦國亦不例外。先王莊襄王,也就是當年的嬴異人,在邯鄲時我與他並無多少交集。他逃回秦國後,留下王後趙姬與年幼的大王獨自在邯鄲,境況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