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丹指向北方,微笑道:"先生請隨我北上燕都薊城,路上我為先生詳述燕國情形。"
兩人加快馬步,隨行者保持距離,隻姬丹與李明衍並騎而行。
姬丹指著遠處時而出現的烽火台,向李明衍介紹燕國的曆史與現狀:"我燕國雖為諸侯,卻居北隅之地,與戎狄為鄰。先王夷王時積弱已久,後賴先昭王勵精圖治,方有中興之象。先昭王重用樂毅攻破齊國七十餘城,可惜後繼乏力,未能徹底擊敗齊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明衍注意到姬丹說話時,眼神中既有對燕國命運的憂慮,也有一種難以掩飾的野心。
李明衍點頭,想起史書記載:"燕昭王求賢若渴,築黃金台,千金買馬骨,延攬四方人才,確是明君。"
姬丹似很欣慰李明衍知曉燕國曆史:"如今齊國雖奉行自守政策,我燕雖安,卻被趙、齊包圍,難以有所作為。"
一行人駛過一座小城,李明衍看到街道兩旁的燕國百姓。他們衣著較中原簡樸,多用獸皮縫製外衣,男子多束發,女子則喜以銅飾點綴發髻。街市上的商販吆喝聲中,夾雜著些許北方戎狄語言。
"燕國百姓生活如何?"李明衍問道。
姬丹坦言:"不如中原富足。燕地氣候嚴寒,農耕不易,百姓多以狩獵、木工、鐵器鍛造為生。不過,燕人耐苦且堅韌,正如這片土地。"
李明衍點頭:"恰如水性,看似柔弱,實則堅韌。適應環境者,方能生生不息。"
姬丹神色忽轉,變得輕鬆起來:"先生可知我燕國水道有何特色?"
李明衍思索片刻:"燕地水係應是多從北向南流,與中原大河截然不同。且河流冬季冰封,春融水暴,治水難度想必不小。"
"正是如此!"姬丹眼中閃過讚許,"我燕國雖開拓遼東諸郡,卻地廣人稀。北疆水患頻發,若能解決,必能大幅擴充燕國實力。先祖曾言,得水者得天下。先生此來,必是燕國之福。"
李明衍沉思片刻:"水之道,因地製宜。中原水患源於河道阻塞,燕地則是源於季節變化劇烈。解決之道,當是"蓄疏結合"——豐水期蓄積,枯水期疏導,以節製水流。禹王九州水脈圖中,燕地水係正有此道。"
姬丹熱切地說:"先生所言極是!我已命人在燕地全境搜羅古籍水誌,甚至派人尋訪北方山野,聽聞狄人傳說中的水神遺址。今日先生來,正可與我國工匠共同考察。"
馬車繼續北行,穿過起伏的丘陵地帶。姬丹指著遠處一座方形城堡說道:"那是我燕國邊防要塞,自先昭王時起修建,至今已有數十座。這些塞壘既防禦外敵,也控製水源,一塞多用。"
李明衍讚歎道:"水患與邊患同治,殿下深諳治國之道。"
兩人又談及水利技術細節。李明衍詳細解釋了之前禹工水係的獨特之處——不僅是治水工程,更是連通九州的運輸網絡和信息係統。姬丹聽得入神,不時點頭讚歎。
"燕國積弱已久,"姬丹忽然長歎一聲,目光掃過沿途荒蕪田地,"勵精圖治非一日之功,積重難返亦非朝夕可解。"
"殿下所言甚是。"李明衍沉吟道,"我看各國現今最缺的便是時間。若能爭取十年、二十年的休養生息,以太子之誌,燕國或有中興可能。隻怕秦國不會給這個機會。"
姬丹搖頭歎息:"而且各國合縱多次,卻心中懼秦,實難團結。"
姬丹凝視著遠方的山巒,輕聲道:"時間啊……,我燕國已立國八百年,不知還需多少時間。"
姬丹默然片刻,目光炯炯地看著李明衍:"先生所言極是。我寧願轟轟烈烈地戰鬥,也不願苟延殘喘地等死!我必當為燕國爭取時間!"
這句話像一枚重石落入李明衍心中,李明衍心中一動,這番話雖激烈,卻也道出了弱國的無奈與抉擇。究竟是選擇韜光養晦、苟延殘喘,還是孤注一擲、破釜沉舟?李明衍轉頭看向姬丹堅毅的側臉,不禁思考:眼前這位燕國公子,是否已經開始籌劃那驚天一刺?
"先生且隨我到薊城一敘,"姬丹看向遠方,語氣中有說不出的決絕,"再有旬數日,我們便可抵達。待安定後,我將安排人引領先生前往北部山區,尋訪禹工遺跡。"
荊軻未出,易水已寒。高漸離的築聲在還在記憶中回蕩,似在訴說某種悲壯的宿命。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