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小童聽得心悅誠服,竟然"撲通"一聲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
"先生雖然與我們隻有一麵之緣,但給我們的教化卻如醍醐灌頂,"哥哥的聲音有些顫抖,"哪怕隻有這一麵之緣,我們也願意奉先生為師。"
李明衍連忙將他們扶起:"使不得,使不得。我不過是與你們探討了幾句荀子先生的學問,怎能當得起老師二字?"
"先生謙遜了,"弟弟真誠地說道,"能把深奧的道理講得如此明白,讓我們這樣的愚鈍之人都能理解,這就是大學問。"
李明衍看著兩個孩子誠摯的麵容,心中不禁感動。他蹲下身子,溫和地問道:"你們這麼小,家人都在哪裡?還有,為什麼要獨自在這裡為荀子先生守靈?"
兩個小童對視一眼,哥哥深吸一口氣,說道:"既然先生願意收我們為徒,那我們也就不再隱瞞了。"
他的聲音變得沉重起來:"我們是楚國史官的後人。"
"史官?"李明衍心中一動。在這個時代,史官是個極其重要而又危險的職業。他們負責記錄朝廷大事,被稱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的"祀"的重要組成部分。史官的職責就是秉筆直書,不管麵對什麼樣的壓力,都要如實記錄曆史。
"是的,"哥哥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悲痛,"我們的父親、叔叔和長兄,都是楚國的史官。幾年前..."
他停頓了一下,似乎在鼓起勇氣,然後一口氣說道:"幾年前,李園隱瞞了楚王的死訊,並伏殺了進宮聽取遺詔的春申君。"
李明衍瞳孔一縮。這個信息量太大了!如果小童說的是真的,那麼李園的權力交替過程比他們之前了解的要複雜得多。
"怎麼回事?詳細說說。"李明衍的聲音變得嚴肅起來。
小童看了看周圍,確認沒有外人後,壓低聲音說道:"當年考烈王病重時,李園早就在宮中布下了眼線。考烈王剛一咽氣,李園就封鎖了消息,對外隻說楚王重病,暫時不朝。"
"那春申君呢?"周文忍不住問道。
"春申君當時在封地處理政務,李園派人告訴他說楚王病危,急召他回宮。"哥哥的聲音越來越低,"春申君心急如焚,連夜趕回宮中。可是一進宮門,就被李園事先埋伏的刺客殺死了。"
阿漓倒吸一口涼氣:"這...這也太膽大了!"
"更可怕的是後麵,"弟弟接著說道,"李園殺了春申君後,對外宣稱春申君也病重了,正在吳地的封地中閉關養病。就這樣,他隱瞞了楚王和春申君都已經死亡的事實,整整兩年!"
"兩年?"李明衍震驚了,"這怎麼可能?"
"在這兩年裡,李園以楚王重病不朝、春申君閉關養病為名,控製了所有的輿論和政務。"哥哥說道,"他暗中清洗春申君的舊部,扶植自己的勢力,逐漸掌控了整個朝政。直到確信大局已定,才公布了楚王的死訊,進行了君王的葬禮,同時宣布春申君也因病去世。"
周文聽得目瞪口呆:"這個李園的手段,簡直...簡直..."
"簡直是前所未聞,"李明衍接話道。他終於明白為什麼李園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權力交替了。原來他抹去了兩年的時間!
"那你們的家人呢?"阿漓關切地問道。
小童的眼中湧出淚水:"李園要求史官按照他編造的時間順序記錄這件事,但我們家世代為史,寧死也不能篡改曆史。"
哥哥顫抖著聲音說道:"家父說,史官的職責就是秉筆直書。"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這是史家的傳統。哪怕死,也要把真相記錄下來。"
"結果呢?"韓談沉聲問道。
"李園先是殺了我們的伯父,然後是父親,最後是長兄。"弟弟哭出了聲,"但他們都堅持要如實記錄:是李園殺了春申君!"
李明衍聽得心情沉重。在這個亂世中,能夠為了真相而慷慨赴死的人實在太少了。這樣的史家風骨,正是中華文明能夠傳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後來呢?"莊賈輕聲問道。
"後來李園站穩腳跟後,也就沒有辦法了。"哥哥抹了抹眼淚,"他隻好和接任的史官做了妥協:更改了楚王的死亡時間,抹去了他隱瞞楚王已死的兩年時間,但不再要求更改他殺春申君的記錄。"
李明衍點點頭,這確實是明智的選擇。與其冒著被揭穿的風險全盤否認,不如承認殺死春申君的事實,隻是將其包裝成正常的政治鬥爭。
"那你們是怎麼活下來的?"阿漓關切地問道。
"是荀子先生救了我們,"哥哥感激地說道,"當時我們才四歲和兩歲,什麼都不懂。李園本來也要殺死我們斬草除根,但荀子先生出麵保了我們,說我們還小,成不了什麼威脅。"
"荀子先生不僅保護了我們,還撫養了我們兩年,直到他去世。"弟弟補充道,"先生教我們讀書識字,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義,什麼是良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明衍聽得心中感動。荀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君子。在那樣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能夠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兩個孤兒,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慈悲。
"荀子先生去世後,我們就自願在這裡為他守孝。"哥哥說道,"先生對我們有救命之恩,也有教化之恩。為他守孝六年,是我們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