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道內的石室比眾人想象的更加宏偉。當所有人都進入這個奇特的水下氣室後,防水火把的光芒照亮了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古老文字和精細圖案。整個石室呈圓形,高約三丈,周壁皆以青石砌成,每一塊石材都經過精心打磨,縫隙之間嚴絲合縫。
李明衍舉起火把仔細觀察,發現石壁上的文字分為兩個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極其古老的文字,筆畫簡樸,應該是大禹時代留下的;另一些是可被閱讀的當世文字,看來是墨子的手筆。
"阿漓,你來看看這些古文字。"李明衍招呼道。
她深吸一口氣,開始解讀牆上的文字。。
"禹王在這裡記錄了什麼?"李明衍關切地問道。
阿漓的聲音有些顫抖:"禹王說:"水性就下,不可逆而行之;地勢有高下,當順而導之。鑿渠引流,非與天地爭,乃與天地合。""
阿漓繼續翻譯著:"川流有高下,地勢有緩急。欲通舟楫,當察其勢,量其力,因其便,成其功。凡開河渠,先觀水之所從來,所欲至,然後度地形,計工力..."
"這是在講運河的設計原理!"李明衍驚歎道。石壁上的圖案與文字相互呼應,詳細記錄了如何根據地形測量結果,計算合適的河道寬度、深度。
"你們看這裡,"彭越指著一組特彆複雜的圖案,"這些好複雜的是啥呀..."
"是船閘!"李明衍一眼就認出了,"這是最早的船閘設計圖!"
石壁上清晰地描繪著分級船閘的工作原理:當船隻需要通過不同水位的河段時,可以利用閘門控製各段水位,讓船隻如同爬樓梯一般逐級上升或下降。
周文和莊賈雖然不如李明衍那樣精通水利,但作為墨家弟子,他們對機械原理有著敏銳的感知。看著這些精妙的設計,兩人都露出了震撼的神色。
阿漓停頓了一下,繼續解讀:"大禹說:"治水之道,非征服自然,乃與自然合作。水有其性,不可強改;地有其勢,不可硬奪。唯有了解水之性情,順應地之形勢,方能成大功而不留後患。""
"但大禹也不是完全消極的,"阿漓繼續解讀,"他在這裡還說:"人力雖有限,然配合得當,亦可移山倒海。關鍵在於找到自然與人工的平衡點——既不妄自改天換地,也不消極等待天命。""
莊賈點點頭:"這就是墨家"非命"思想的源頭啊。人定勝天,但這個"勝"不是征服,而是理解和合作。"
李明衍聽得入神。作為現代的水利工程師,他深知這種治水理念的先進性。在兩千多年前,大禹就能提出如此超前的生態水利思想,確實令人震撼。
隨著閱讀的深入,阿漓的神情越來越激動,最後竟至於眼中含淚,"禹王在這裡明確提到,他的治水工程是一個龐大的係統性工程,不僅僅局限於中原地區。他的意思大意是說:"觀山川地勢,自北而南,水脈相連。北地已治,南地待開。然以吾之力,暫難南顧。後世若有賢者,當循遺蹤,繼續南治。""
她指著石壁上的一段特殊文字:"這裡禹王特彆標注:"南方百越之地,山高水急,彆有機巧。吾已遣人勘察,留有指引,存於更南之地中。若北地有成,當以此法施於南土,必能福澤萬民。""
聽到這裡,阿漓的眼淚終於流了下來:"矩子,禹王說的"更南之地",就是我們越族世代守護的那處古跡!我們的祖先一直傳說,那裡藏著與中原水利相連的大秘密,卻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現在我終於明白了——那是禹王留給南方的治水指引!"
李明衍心中湧起巨大的震撼。這意味著大禹的治水工程遠比史書記載的更加宏大,他不僅治理了黃河長江,還為整個華夏大地的水利建設製定了總體規劃。更重要的是,這個規劃體現了"天下一家"的宏偉構想。
周文和莊賈也被這個發現深深震撼。周文感歎道:"怪不得墨子先師如此推崇禹王。禹王的治水不僅僅是技術工程,更是天下大同的實踐。"
"不錯,這正是你們墨子先師的石刻!"子徹在石室另一側發現了墨子留下的石刻。相比於大禹古樸的文字,墨子的刻字顯得更加工整規範,內容也更加豐富。
"墨翟勘察雲夢澤水係,記於此..."
墨子在水係記錄中寫道:"餘以三年之功,詳勘雲夢澤及周邊水道。此澤實為長江中遊之調節樞紐,上承漢水,下啟湘江,東連長江乾流,西納澧沅諸水。春汛時蓄洪,秋冬時濟枯,真乃天設之水庫也。"
周文一字一句地念著,聲音因激動而有些發顫。作為墨家弟子,能夠見到先師的親筆記錄,那種感動難以言喻。
"先師在這裡記錄了對整個雲夢澤水係的詳細勘察結果,"莊賈也湊過來仔細觀看,"這些數據...太詳細了!每條支流的流量,每個湖泊的容積,甚至連季節性的水位變化都有記錄!"
李明衍看著這些詳細的水文數據,心中既敬佩又感慨。墨子不愧是古代的科學巨匠,他對雲夢澤的勘察精度,即使放在現代也是相當專業的水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是先師記錄的不僅僅是數據,"周文繼續讀著下麵的內容,聲音漸漸變得沉重,"他在這裡留下了一段深刻的感悟..."
但更讓人震撼的是墨子的哲學思考部分。他在石刻中寫道:
"吾觀禹王遺跡,察其布局,驗其功用,深感此非一地一時之工,乃跨越千裡、協調九州之大業。北有巨野澤之調蓄,南有雲夢澤之彙納,更有傳說中越地、蜀地之遺跡相呼應。此乃上古聖王一統天下、調配民力之明證也。"
"然今日之世,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各據一方,各懷私心。縱有禹王神技,亦難施於割據之世。蓋水利大工,非一國之力所能獨成,必得天下一心、萬民協力,方可成就。"
"吾嘗以"兼愛非攻"之理說諸侯,然收效甚微。"
"吾嘗設想,天下大同必先經天下大亂,分久必合,此或天理耶!若有一君促天下大同,以禹王遺跡為藍本,重整九州水脈,則旱澇可平,舟楫可通,萬民可安。然以今日之勢觀之,此理想何其遙遠!"
"吾有生之年,已勘禹跡兩處,知其精妙遠勝想象。然九州之大,必有更多遺跡散布各地,吾已力不能及。後來有誌者,當循吾之足跡,遍訪九州,集禹王智慧於一體,為天下蒼生造福。"
"矩子,"周文試探性地問道,"你認為天下大統真的會實現嗎?"
李明衍望著石壁上墨子的遺訓,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會的,而且比先師預想的還要早。統一不是夢想,而是曆史的必然。我會為這個目標努力,也會儘力讓這個過程不那麼殘酷。"
彭越似懂非懂地問道:"先生,你是說我們要幫助那個統一天下的人?"
“是幫助,也是校準,甚至是製衡。”他轉向眾人,語氣變得更加嚴肅:"技術不應該隻服務於戰爭,更應該服務於民生。當統一的那一天到來時,我希望我們掌握的技術能夠真正福澤萬民,而不是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子徹突然問道:"可是矩子,如果那個統一天下的君主不接受我們的理念怎麼辦?如果他是個暴君,我們該怎麼辦呢?"
這個尖銳的問題讓氣室內陷入了沉默。李明衍沉思了片刻,才緩緩回答:
"我們若能輔則輔之,如若不能,天下也需要新的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