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明衍仔細端詳著牆上的詩句,那些古樸的字跡在火光映照下顯得莊嚴肅穆。作為一個熟悉古代文學的現代人,他很快就認出了這些詩句的來源。
"這是《天問》!"李明衍驚歎道,聲音中滿含敬意,"屈子的《天問》!"
周文和莊賈都圍攏過來,周文更是激動得聲音都有些顫抖:"確實是三閭大夫的傳世名篇!能在這裡見到石刻,真是三生有幸!"
阿漓也被這些充滿哲學思辨的詩句所震撼:""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作者對天地宇宙的思考,真是深邃無比。"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莊賈輕聲吟誦著。
眾人沉浸在這些不朽詩句的文學魅力中,紛紛感歎屈原的才華橫溢。但就在這時,一直在旁邊默默觀察的鄧起忽然開口了:
"諸位,我有個疑問。"鄧起的聲音打斷了眾人的文學欣賞,"我不懂什麼詩詞歌賦,但是...這些句子聽起來怎麼有些奇怪?"
"奇怪?"李明衍轉向這個一向實用的護衛,"你發現了什麼?"
鄧起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我隻是覺得,"圜則九重"...我們剛才不是說雲夢澤有九個主要彙水區嗎?還有"八柱何當,東南何虧",我們觀察水流時,不正是發現東南方向的水道有問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話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周文驚訝地看著鄧起:"你是說...這些不止是辭?"
"我不知道啊,"鄧起老實地說道,"我就是覺得,如果把這些話當作是在問水的事情,好像也說得通。比如"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我們外麵看到的,不就是有人故意讓水向東南流嗎?"
李明衍心中一震,重新審視著牆上的《天問》。如果從鄧起的角度來看,這些原本充滿哲學意味的句子,確實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鄧起的觀察很有道理,"李明衍緩緩說道,"但這也可能隻是巧合。畢竟《天問》本來就是一首充滿疑問的哲學作品..."
"可是,"子徹也插話道,"如果真是巧合,為什麼這麼多句子都能對應上我們看到的情況?"
正當眾人在爭論時,韓談在偏殿的角落發現了異常:"先生,快來看這裡!"
眾人走過去,隻見在偏殿最隱蔽的角落,有一塊看似普通的石板。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塊石板的材質與周圍牆壁略有不同,而且邊緣有被移動過的痕跡。
李明衍和周文合力將石板移開,露出了一個小小的暗格。暗室內並沒有竹簡或其他易損的物品,而是一塊精心雕刻的石碑,上麵的文字清晰可見:
"屈平,字原,楚之忠臣也。頃襄王二十一年,大夫以流放之身,居雲夢,探查秦將白起改水之秘。曆三載寒暑,終悟其全貌..."
"設機關於水道關鍵處,化楚之屏障為秦之利器。大夫憂國憂民,晝夜不息,繪圖測算,期以破敵之策獻於君王..."
"然大夫上書不達,言路不通,孤軍奮戰,勢單力薄。最終抱石沉江,以死明誌,實國之痛憾..."
"門人等不忍大夫忠烈湮沒,特刻此石,以記其功。"
"大夫嘗言:"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其精神不死,其誌業不絕。後人讀此,當知大夫之忠,當循大夫之誌,當成大夫之業..."
"門人某等謹記。"
讀完這段碑文,李明衍陷入了深思熟慮。他除了如其他人那般感慨屈原的忠烈,而是在內心飛速地盤算著另一層含義。
喜歡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請大家收藏:()川流不逝:我在古代修水利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