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澤的晨光如碎金灑向水麵,李明衍一行人乘著竹筏向著中央的那座神秘島嶼緩緩劃去。彭越撐篙,韓談掌舵,其餘眾人分坐兩側,人人神情專注,眼中都帶著探尋的光芒。
"按照墨子先師的水係圖,"李明衍展開那份珍貴的臨摹圖,手指在上麵輕點,"這座島嶼的位置極其關鍵。它位於雲夢澤的幾何中心,如果要控製整個水係的流向,這裡就是最佳的調控樞紐。"
周文湊過來觀察:"矩子,您看這島的形狀也很奇特。從遠處看像是天然形成,但仔細觀察..."
"像是一個巨大的印章,"莊賈接過話頭,"而且這種規整的圓形,在天然島嶼中極其罕見。"
隨著竹筏的接近,那座島嶼的細節逐漸清晰。島嶼直徑約有二三裡,高出水麵十餘丈,四周的岸線呈現出異常規整的弧形。最引人注目的是,島嶼的北麵有一處深深的凹陷,仿佛被什麼巨力挖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阿漓忽然輕呼一聲:"明衍哥,你們看那個缺口!"
眾人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隻見那處凹陷呈現出明顯的人工開鑿痕跡。凹陷的邊緣齊整如切,底部平坦,深度目測有三四丈。最奇特的是,這個凹陷正對著來路的水流方向,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蓄水池。
"這哪裡是天然的缺口,"鄧起直言不諱地說道,"分明是人工挖出來的!"
李明衍心中一動,想起了《天問》中的那句詩:"洪泉極深,何以窴之?"
窴,就是填的意思。洪泉極深,為何要填埋它?
"彭越,把竹筏劃到那個缺口附近,"李明衍吩咐道,"我們下去仔細看看。"
竹筏在缺口邊緣停穩,眾人紛紛跳上岸。這個巨大的人工凹陷近看更加震撼,底部的石壁光滑如鏡,顯然經過精心打磨。而在凹陷的最深處,赫然立著九根巨大的石柱!
"九根石柱..."李明衍喃喃自語,"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墳在古文中有堆積、建造的意思。九個方位,為何要在此建造?
周文和莊賈也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九根石柱呈圓形排列,每根都有兩人合抱粗細,高約一丈五尺。柱子的表麵光滑,上麵刻著複雜的紋路,初看像是裝飾,仔細觀察卻發現另有玄機。
"這些紋路..."莊賈仔細觀察著最近的一根石柱,"好像是水流的圖案!"
確實如莊賈所說,每根石柱上的紋路都描繪著不同的水流形態:有的是激流,有的是漩渦,有的是波浪,有的是細流。九種不同的水流圖案,對應著九個不同的方位。
"這是一套水流控製係統!"李明衍恍然大悟,"這九根石柱不是裝飾,而是機關!"
他仔細觀察石柱的底座,果然發現了異常。每根石柱的底部都有精密的轉動裝置,雖然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但機械結構依然清晰可見。
"矩子,您看這裡!"子徹在其中一根石柱旁發現了異常,"這根柱子被動過!"
眾人圍攏過去,隻見那根石柱的底座明顯有被轉動的痕跡。而在石柱的側麵,竟然隱約可見鑿擊的痕跡,仿佛有人試圖破壞這套機關。
"有人破解過這個機關,"李明衍斷言道,"而且破解的手法很巧妙,沒有粗暴地破壞,而是找到了正確的開啟方法。"
正當眾人研究著這些破解痕跡時,韓談在凹陷的邊緣發現了更重要的線索:"先生,這裡有石刻!"
眾人急忙趕過去,隻見在凹陷邊緣的一塊平整岩石上,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文字的風格古樸而工整,正是屈原的手筆:
"屈平觀此地形,見白起之巧思,不禁心折。此島本為澤中要衝,白起鑿池立柱,以控水勢。九柱應九方,水到柱轉,可引澤水東西南北,隨心所欲。真乃神工鬼斧,巧奪天工!"
"然白起雖巧,不知古有先例。昔鯀治水,堵塞為先,故積水為患。禹繼其誌,疏導為本,化害為利。白起此術,正合鯀道,終必有患。"
"平仔細觀察,終悟其機關。此九柱之轉動,全仗水力推動。若阻其轉動之力,則機關自廢。平遍尋古法,終在第七柱處找到關鍵..."
讀到這裡,李明衍不禁對屈原的智慧深感敬佩。這位楚國三閭大夫不僅詩才絕世,在水利技術方麵也有著超凡的洞察力。他不但看出了白起機關的原理,還找到了破解的方法。
"第七柱..."莊賈數了數石柱的位置,"應該是那一根。"
眾人來到第七根石柱前,果然發現了更多線索。這根石柱的底座被巧妙地卡住了,一塊精心雕琢的楔形石塊被嵌入轉動裝置中,使整個機關無法正常運轉。
而在楔形石塊上,刻著屈原得意的詩句:
"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
在古代神話中,康回就是共工,因為與顓頊爭奪帝位失敗,憤怒地撞倒了不周山,導致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屈原用這句話暗指白起的改水工程,強行讓水流向東南,違背了自然規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更巧妙的是,屈原在這句話後麵又刻了自己的破解感悟:
"鯀何所營?禹何所成?平今日方知,鯀之堵塞雖誤,卻可用以製敵。禹之疏導雖善,亦可借以破機。堵者,阻其所欲通;疏者,導其所欲阻。一堵一疏,機關立廢!"
"妙啊!"李明衍拍案叫絕,"屈原用大禹治水的思路破解白起的機關。白起的九柱機關需要水力推動才能轉動,屈原就在關鍵位置設置阻擋,讓機關無法運轉。這就是"堵"的智慧。同時,他又疏導了原本的水流路徑,讓水回歸自然流向。這就是"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