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裡,夫子拖著長腔,念著之乎者也,聲音在悶熱的午後空氣裡飄蕩,軟綿綿的,抓不住。
方知緣的筆尖懸在紙上,一滴墨將乾未乾。
她聽不見夫子在講什麼。
她的世界裡,是另一番景象。
前排兩個女孩正為了一朵嶄新的絹花頭飾交頭接耳,那點壓抑不住的欣喜和炫耀,在她聽來,是毫無意義的情感雜波。
鄰座的胖小子用指節叩擊著桌麵,不成調,不成曲,每一次敲擊都像一下鈍刀子,割著她試圖維持的思維邏輯。
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那小子一邊敲,一邊還在用小指偷偷探索鼻腔,動作猥瑣又多餘。探索完畢,手指一彈,一粒微不可查的“成果”便消失在空氣中。
這個動作,不產生任何價值,純粹是生物性的、無序的衝動。
這些聲音,這些動作,這些毫無產出的行為,在她感知中被無限放大,彙成一片混亂的洪流。
為什麼一朵花能讓人高興?為什麼敲桌子能排解無聊?
這些行為,除了浪費生命,還有什麼價值?
就在這時,一個紮羊角辮的女孩忽然轉過頭,臉上是方知緣無法解析的、帶著點討好的笑。
“知緣,下學我們一起去買糖畫吃,好不好?”
方知緣的身體比意識更快地做出反應,她猛地向後一縮,整個脊背都繃緊了。
女孩臉上的笑容瞬間僵住,那是一種她從未感受過的、冰冷的拒絕,仿佛自己說了什麼天大的錯話。她訕訕地轉回頭去,再也不敢看方知緣一眼。
方知緣垂下眼簾,將自己縮得更緊。
她在自己和這個吵鬨的世界之間,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
牆內,安靜,有序。
牆外,是她無法理解,也拒絕去理解的混亂。
聖殿中,方闖的意誌精確地捕捉到了這一幕。
【檢測到子代‘方知緣’出現社交障礙。】
【行為特征:主動性隔離,對外部社交邀請產生排斥反應。】
【根源分析:對‘無序’信息處理過載,引發對‘情感失控’環境的恐懼。】
他能分析出全部的原因,卻無法感知那份恐懼的萬分之一。
“抹除記憶”和“淨化世界”的方案已被證明是錯誤的。
他的【父道】法則,在排除了兩個錯誤答案後,指向了一個新的方向:引導。
讓她去“感知”,而非“分析”。
……
晚飯後,方知緣照舊把自己藏在光線最暗的角落,捧著一本書。
灰色的方憶,接到來自“父親”的指令,悄無聲息地飄了過去。
它懸浮在方知緣身邊,沒有出聲,隻是靜靜地存在著,模擬一種名為“陪伴”的狀態。
方知緣翻了一頁書,無視它。
又翻了一頁,繼續無視。
不知過了多久,方憶那古老又稚嫩的聲音,毫無征兆地在她腦海裡響起。
“根據觀察記錄,你今日在學堂拒絕了個體‘王小丫’的社交邀請。該行為導致你的社交評價指數,下降了零點三個百分點。”
方知緣翻書的手指,停住了。
“現提供優化建議。”方憶的聲音平穩得沒有一絲波瀾,“方案一:明日,你可以主動向‘王小丫’展示你新學的字。根據模型推演,此舉有百分之八十七的概率修複昨日的社交指數,並有百分之六十二的概率獲得‘友善’的正麵情感反饋。”
“方案二:將你的午食糕點分予對方一半。此舉有百分之九十一的概率達成目標,但會產生零點零二兩白銀的物質損耗。從成本收益比來看,方案一更優。請選擇。”
方知緣緩緩地,合上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