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的是該歇就歇。
後續的技術迭代,基本就隻能靠寧川一人來完成,其他人就是想幫忙也沒那個技術。
寧川看了看表,已經四個多小時了,大概再飛兩個小時也就差不多了。
雖然今天是不用拉晚了,但過幾天還要做夜間實驗。
包括最長續航能力。
到那時候才是硬仗。
張教授都五十了,總有熬不住的時候,到時候就是他出來當頂梁柱,然後一改自己不靠譜的口碑。
沒錯,就是這樣。
“好吧,那我倆就先回去了。”
“明天還來嗎?”
“明天應該不行,至少要大後天。”
“好,那你來的時候讓張教授提前通知一下,給你玩個好東西。”小楊隊長對著寧川擺擺手告彆道。
“什麼好東西?現在就不能看嗎?”
“你不是要走了嗎。”
“也可以不走。”
小楊隊長:……
在對方十分堅定地拒絕之後,寧川還是走了。
不給看,那肯定是沒準備好,等等吧。
路上有車接送,寧川坐在後座看剛剛拿回來的報告。
這一遝子紙還熱乎的,他看一張報告就塞進高原手裡一張,倆人一塊看。
還不錯,隻要沒有實質性錯誤,不可能進行大改了。
小改也不見得一定改了,畢竟他這性能、適配都還不錯,已經完成項目需求了。
就算有其他更好的想法也沒必要放在這一個項目裡擠了。
畢竟這是兩校合作,國防科大這邊爆著金幣呢,一直做不結項,會被以為是騙經費的。
項目目標達成就好。
“我厲害吧。”
寧川拍了拍前麵高原的肩膀。
他現在就急需一個誇獎。
“厲害,我在你這歲數的時候,結構都沒研究明白呢。”
那時候他剛考上博士,還不知道天地為何物呢。
“對哦,我記得你最開始是研究結構強度的。”
“嗯,怎麼了?又對結構有興趣了?”
“我也是學結構的。”
“今天決定的嗎?”
“當然不是,我都學了兩年的結構力學了,我原來是土木學院的。”
寧川真的很認真的在跟高原說。
但這些話不管怎麼聽都像是在開玩笑。
“現在呢?現在不喜歡了?”
“現在其實也學,但是隻有尹教授了。”
“呃……尹教授也不是結構的啊,他是做流體力學的。”
高原本來也不知道尹敬修這個人,但那天寧川提到了,他就去查了一下尹老的文獻。
主要還是以不可壓縮流體為主要研究方向,再次是空氣動力學。
“哎呀。”
還說不明白了。
寧川就從最開始研究單晶葉片講起。
他跟尹教授也算得上緣分吧。
其實最開始就是一個梯度方向算反了。
尹教授也得承認,當時也有偷偷把寧川當軟柿子捏過兩把。
現在沒戲了,現在寧川就像是塊用來砌茅坑的磚頭。
硬且不說了,主要是一點都不香了。
成能煩人搗蛋惹麻煩了。
“那不是,新學院裡有你壓陣,那直接等著坐享其成就好了。”
“新學院的老師也都很厲害。”
“所以呢,你們學院第一個要拿出成果的對外項目是誰做的?”
“是我!”寧川舉手。
“那是呢,現在也就不流行登報紙了,這要往前十年,江城第二天的版頭都得是你們學校給你打的廣告。”
哈,那太誇張了。
而且十年前一項新航空技術的誕生那幾乎是跨世紀性質的。
跟現在完全不是一個含金量。
真要是做出了那麼了不得的東西,一樣得登報。
就比如高原他們團隊研發的t10渦扇發動機。
等到投產那天,全國各地的報紙都得有相關的通報表揚或者祝賀。
一般也不會占大版麵,就小小一塊,一兩百字。
所謂字數越少,事越大嘛。
畢竟大型工程,三代人奮鬥二十多年的成果,聽起來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