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劉大學士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
“咱隻是就事論事而已,你何必把問題上升到儒家君臣父子的倫理綱常的層麵上來?”
“莫非是想要拿儒家那一套來壓咱?”
朱元璋看向劉三吾,又是一個素質三連問。
劉三吾其實心中的確是這個想法。
大明立國的核心雖然是軍功貴族和超過五百萬的軍戶,但無論是武勳還是那些軍戶,基本上都是泥腿子農夫出身,他們打下這個國家靠的是搶劫,依靠他們是治理不好國家的。
當年朱元璋顯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才會在開國之初,就重用了劉基、宋濂等江南文人,或者說前元舊臣,選擇了以儒家來治國。
宋濂和劉基等人也投桃報李,直接上奏朱元璋,把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套朱熹當年的理論用在了國家的底層建設上。
包括科舉製都是建立在這一套規矩上的選人製度。
這一套東西,就是要用禮法約束百姓,約束所有人。
皇帝既是君又是父,百姓既是民又是子,在這一套規矩中父親對兒子擁有無上的權威,自然皇帝對臣民也同樣擁有無上的權威。
儒家正是靠著這一套東西,以及底層的大量士紳來幫助朱元璋維護著大明最基礎統治的。
劉三吾此刻提出儒家的倫理綱常、提出皇帝和太子父慈子孝的話題,就是在問朱元璋,陛下您難道真打算和儒家翻臉嗎?
難道您真的要徹底推翻儒家和皇帝共治天下的默契,強行把儒家趕出朝堂嗎?
難道您真不怕沒有了儒家的約束,天下徹底大亂嗎?
這些話劉三吾雖然沒有說出口,但表現的卻是明明白白,他也相信這位陛下是一定能明白他的意思的。
所以此刻,他沒有絲毫要狡辯的意思,直接匍匐在了地上,恭恭敬敬的道:“陛下,臣不敢以儒家那一套來壓迫陛下,臣隻是希望陛下能給我等儒臣留一條活路。”
朱元璋背著手看著跪在地上的這一片片文臣,沉默了好一會兒才終於開口道:“咱給過你們機會的!”
“是你們自己沒有把握住。”
底下的文臣聞言臉上都忍不住疑惑了起來。
他們不知道朱元璋說的這個機會是什麼意思。
隻有藍武聽懂了。
因為在原本的曆史上,朱元璋最終的確選擇了文臣。
而且是付出了巨大心力,以徹底放棄勳貴,以藍玉案殺掉了幾萬勳貴為代價,在臨死之前幫助文臣掌控住朝堂局麵的梭哈式選擇。
但即便是如此,那些文臣最終依然把這大好的局麵給丟掉了。
他們上位之後太急,太想要掌控住大明這個國家。
黃子澄、齊秦等人一上來就開始慫恿建文帝削藩,想要收回九邊塞王手裡的軍權,徹底讓大明變成文臣的大明,想要把大明變成另外一個宋朝,實現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夢。
實則就是想要把皇帝當成泥塑木偶,所有事情儘皆自己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