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的話讓藍武一臉懵逼。
他和楊士奇有仇?
他貌似連見都沒見過楊士奇吧?
“還記得二月時,在街上和國公起了衝突的那一群士子嗎?“
“當時楊士奇也在其中,親眼看到那個士子倒在了國公您的馬下。”
朱高熾看藍武依然沒什麼印象,不由再次提醒一句。
藍武恍然大悟。
不過他還是不記得那一群人中有誰讓他印象深刻,他隻感覺當時那一群士子看到他時都畏畏縮縮的。
而且楊士奇若真因為這件事記恨他,那和他有什麼關係。
說實話,他對楊士奇本就沒什麼好印象。
這老家夥當朝二十多年,特彆是明英宗繼位的前十年,他幾乎獨攬了大權,直到正統九年在和王振的爭權中去世。
而也正是他當朝的這二十多年時間,大明軍力從所向披靡,一路暴跌到任誰都可以欺負的地步。
明英宗之所以要打土木堡之戰,根本原因就是邊軍被瓦刺打的苦不堪言,甚至連大同鎮都快要丟了。
那位瓦刺首領也先,更是隔三差五就帶人越過長城劫掠邊民,如入無人之境。
說實話這樣的事情,放在二十年前朱棣還活著的時候簡直是不敢想的事情。
那位永樂皇帝都已經快把蒙古人趕到西伯利亞去了。
但就是二十年的時間,蒙古人不但卷土重來,甚至還可以壓著明軍當兒子打。
這就是史書上一直誇讚的仁宣之治。
這就是所謂的三楊治世,國泰民安。
在藍武看來,當時的大明並不太平,邊疆的百姓也並不安穩。
真正安穩的隻有江南。
因為沒有了老朱和朱棣以皇權壓製那些士紳,又有一位當朝首輔保駕護航,江南士紳們那二十年過的的確非常的舒心。
而現在年輕的楊士奇再次入朝為官,而且如同曆史上一樣,再次入了朱高熾的幕府。
曆史似乎有了要重演的趨勢。
但如今和曆史上不同的是,涼國公府可並沒有倒台,武勳們也並沒有被老朱徹底清算舍棄。
他藍武如今同樣和朱高熾,甚至整個燕王府關係極好。
未來大明到底會如何走向,可不止隻有楊廷和一個人說了算了,他同樣有了攪動未來的能力。
心中閃過這些念頭,最終藍武還是看向了朱高熾,一臉認真的問道:“是這樣嗎?”
“那殿下今日叫我,是要做個中人,在中間給我倆說和說和?”
說實話,若朱高熾真是這個打算,那他恐怕就要對這位未來的洪熙皇帝失望了。
因為武勳和文官天然就是對立的,特彆是從士紳之家走出來的文官。
兩人天生立場不同,未來必定是尿不到一個壺裡的。
朱高熾聞言趕忙擺手笑道:“國公說笑了,我怎會如此不智,我隻是想要給國公解釋一下,楊士奇的確有大才,皇爺爺讓我用他,隻是為國取才,並非是針對國公。”
“若是以後國公從旁處聽到了什麼流言蜚語,切莫放在心上。”
藍武聞言心裡一動,知道朱高熾這是在防患於未然,避免自己和他之間因為楊士奇的存在,產生什麼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