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武和這位道衍大師接觸過之後,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這位大師的思想,應該是他穿越大明以來,見過的最接近現代人思維的一個。
這種思維方式連朱元璋都遠遠不如。
藍武甚至有一種這位道衍大師也是從現代穿越而來的錯覺。
難得遇到這樣誌同道合,能談得來的古人,藍武便拉著他促膝長談了大半夜。
正好他白天睡了一天,晚上是真睡不著覺。
兩人從先秦談論到前宋,從秦朝的耕戰製度談論到宋朝正式開始發揚光大的科舉製度。
“科舉製是一個好東西,正是因為科舉製的出現,才讓那些從漢朝一直傳到唐朝的大門閥世家徹底消失殆儘。”
“但科舉的出現卻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大問題!”
“涼國公你發現了沒有,經過科舉製度培養出來的官員,大部分都是主和派,隻有極少數的異類才會主戰,而且一般這樣的人下場都不會太好。”
姚廣孝看著藍武,麵色鄭重的說出了自己心中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
藍武聞言很是認同的點了點頭。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科舉的選官製度用的是四書五經,學的是三綱五常,而且還是朱熹批注的版本。
朱熹是什麼人?
是南宋大儒!
而他的學說當年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因為當年的南宋士大夫階層普遍不思進取,沒有北伐,統一全國的心氣,而為了給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到理論依據,也為了壓製下麵普通百姓的反抗之心,於是朱熹的學說便應運而生了。
朱熹的學說本質上其實就六個字,存天理、滅人欲。
講究的就是順應天道,不過多追求個人本身的欲望。
這一套學說其實和道家的黃老學說以及佛門的轉世之說很是相似,就是禁錮人思想,讓人不會對統治階層生出反抗之心的一套理論。
這也是為何這一套理論在明初會被朱元璋選中成為科舉考綱的原因。
因為那時候老朱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論來支撐他建立大明,讓天下人都知道為何是他成了皇帝,大明又是為何會出現。
用朱熹的理論往裡麵套就是,大明是順應天道而生的,而他朱元璋也是實實在在的真命天子。
這一套理論在明初的確幫助朱元璋穩定住了民心,讓他快速的結束了亂世,安定了地方。
但這一套理論卻是有兩個致命的缺點。
一個就是讓江南士紳能夠通過科舉這個渠道不斷坐大,最終尾大不掉,葬送了整個大明。
另外一個就是姚廣孝提出的,科舉考出來的儒生,基本上都是主和派。
因為他們讀四書五經,通過科舉考出來做官,做的是文官。
若是打仗即便打勝了,那最得利的卻是武勳,武勳勢大是一定會壓製文官的生存空間的。
就像如今的洪武朝。
文官在朝堂上基本上就沒有說話的餘地,在地方三司衙門中,基本上都是武勳序列中的都指揮使說話最管用,權勢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