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羊毛製成的衣服火爆的有些出乎藍武等人的預料。
本來他們把製作的最為精美的大氅定價為五兩銀子,彆的衣物也都是二到三兩左右,這價格就已經很高了。
但沒想到依然供不應求,直接就被買爆了。
特彆是北平城內的那一家店,本來一些權貴是抱著巴結燕王妃的心態去的,但漸漸地他們發現這羊毛大衣是真的暖和。
而且樣式做的也非常的彆致,特彆是其中的女裝,非常受閨閣中的小姐、太太們的喜歡。
再加上現在雖然已經到了二月,但最近一段時間又突然開始降雪,來了一波倒春寒,這頓時就讓這些羊毛製品更受歡迎。
甚至據說暗地裡那種最漂亮的大氅都已經有人出到十幾兩銀子的高價來購買了。
“簡直不可思議,這咱是真的有些看不懂了。”
京城之中,朱元璋接到藍武最新的奏疏,看到他奏疏中寫的關於羊毛製品大賣的事情,不由就滿臉茫然的撓了撓頭。
在他的印象裡,一件棉衣,至多也就二三兩銀子便算是非常貴的了。
正因為如此,一些不富裕的家庭,一件棉衣甚至可以父親穿了、兒子穿、兒子穿了孫子穿,一代代的往下傳。
有時候一家子就隻有那麼一件棉衣,還要輪換著穿,誰出門時誰來穿,不出門的就穿著單衣,藏在屋子裡不出門。
這就是百姓們說的貓冬的由來。
而也正是因為他知道棉衣的珍貴,這些年才會一直大力鼓勵百姓種植棉花,以此儘可能的讓大多數百姓都能在冬天有一件棉衣穿。
如今大明的棉衣價格已經因為棉花種植麵積增加,降到一二兩銀子一件了。
但他是真有些看不懂,明明有一二兩銀子的棉衣在,為何那些人還要花費十兩、甚至十幾兩銀子去買一件作用差不多的羊毛製品呢?
“可能是羊毛製衣更好看一些吧!”
老太監陳錦把隨著奏疏一起寄到的一件大氅拿給朱元璋看,但老朱翻來覆去的看,卻也不認為這樣一件大氅能值十幾兩銀子。
要知道十幾兩銀子甚至已經是很多家庭一年甚至兩年的全部花銷了。
“隻是因為好看,就要多花費十幾兩銀子去購買一件同樣效果的衣服嗎?”
“這豈不是可笑?”朱元璋滿臉都是不認同。
他把這件事暫時壓在心頭,又把藍武這段時間上的所有奏疏全部拿了過來,一一查看。
“這小子果然不愧是覺醒了前世宿智之人,無論讓他去到什麼地方,他總是能給咱搞出一點新花樣來。”
“夜不收、還有那個紡織作坊,都要咱給他成立新的衙門,這豈是那麼好辦的啊!”
“更何況士農工商,商乃賤業,如何能讓朝廷插手經營店鋪呢?”
“還說要搞什麼皇家商行……”
“若是朝廷也跟著倒買倒賣,囤貨居奇,那豈不是與民爭利,讓咱的大明變成前元時的模樣嗎?”
朱元璋歎了一口氣,臉上的表情有些猶豫。
把夜不收專門組建成一支強軍的事情,他倒是可以放手讓藍武去試著做。
畢竟這件事還在他的理解範圍之內。
即便真的出了什麼問題,他自信也可以替這小子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