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朱棣聞言臉上不由就閃過一絲猶豫。
其實如今大明的選官本來就不止科舉這一種。
要不然老朱之前將近二十年沒有舉行過科舉,而且還一直在大麵積的屠殺貪官汙吏,那些地方官兒都是哪來的啊!
在老朱停止科舉的年代,對於官員的選拔,其實有好幾個渠道。
比如從底下的吏員被提拔上來的,在如今的洪武朝,這樣的例子極多,隻要你官做得好,那老朱絕對不吝提拔。
再比如在某一方麵做出了卓越成就,被老朱看到了。
如今的工部左侍郎孫元基,他之前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匠戶出身,因為幫老朱改良了火銃,被破格提拔,一路綠燈做到了左侍郎的位置。
甚至未來此人若是真有能力,是極有可能再進一步,成為工部尚書的。
還有一個渠道就是舉薦,比如說朝中某一個大佬聽說地方上某某某才思敏捷,品德高尚,有大儒之姿,便上書給老朱。
若是老朱信得過這個官員,自然就不吝提拔。
明朝洪武、永樂朝這樣的例子同樣也不少,那位鼎鼎大名的三楊之首楊士奇在曆史上就是這麼當官的。
還有方孝孺同樣也是如此。
這種方式類似於漢朝時的舉孝廉。
不過能玩這種方式的人,家裡非富即貴,背後必定是有大靠山支持的,而且十有八九也是儒家讀書人。
但無論是上麵說的哪一種方法,其都沒有形成定製,是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靠著老朱勤奮才能做到的。
但現在聽藍武的口氣,顯然是要把這些花樣繁多的選官方式形成製度。
但這樣就會帶來一個極其直觀的問題,假以時日,朝中的黨爭必定會越發激烈!
東漢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便是為了統一全國上下所有人的思想,讓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當時所謂的罷黜百家其實也不是真的一點不用彆家的思想,隻是把所有好的思想全都裝進一個框架內,這個框架就是後來的儒家。
事實也證明這個做法非常的行之有效,其後一千多年,所有王朝在建立之初幾乎全都沿用了這一套方法。
現在若是再弄出另外一套選官製度,甚至是培養官員的新方法,那豈不是等於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又要再現了?”
這可是動搖大明根基的事情,即便是朱棣一向認為自己膽子夠大,但現在卻也不敢立馬答應下來。
等他把心中的顧慮說出來,藍武卻是滿臉不在乎道:“我倒是覺得殿下多慮了,即便隻有儒家一家,未來黨爭該起的時候,依然會起!”
“殿下莫非忘了看過的大明曆史?”
朱棣聞言呼吸不由一滯。
的確,在他昨天看過的了曆史中,從嘉靖朝開始南北黨爭就已經開始愈演愈烈了,剛開始是嚴黨和清流,而後是變法派和守舊派,再然後是晉黨和東林黨,最後是東林黨和閹黨。
其實這些黨派變來變去,說到底還是南北之爭。
最後等到代表江南勢力的東林黨在朝中一家獨大的時候,大明也就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