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朱說朱高熾能做一做漢文帝。
其實就是覺得朱棣、藍武既然想要向外征戰開拓,想要實行秦製,那就由他們去嘗試,未來若是真沒搞成,搞的國家民不聊生,百業凋敝的話,朱棣的繼承人朱高熾便可以改變策略,讓大明執行黃老之政,減少朝廷對於地方的乾預,與民休養生息,逐漸恢複。
這本來是老朱交給朱標的使命,也是他之前會選定朱允炆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甚至在原本的曆史上,朱棣即便是通過靖難上位當的皇帝,但等他挑選繼承人時,其實同樣也是延續了老朱的策略,他雖然喜歡打仗,而且一直在打仗,在大興土木,但他挑選的繼承人卻是朱高熾這個一直反對對外征戰,推崇文景之製的繼承人。
這是曆史的慣性。
也是如今這些當權者認知的局限性。
在他們的見識裡,戰爭必定是入不敷出的,隻有和平,國家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
但藍武卻覺得,這都是那些儒生們成百上千年來洗腦的結果,所謂的與民休養生息的小政府形態,並不會讓國家長治久安,甚至還會讓國家不斷衰弱。
畢竟國家的強弱,其實和國內士紳門閥的強弱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甚至國內門閥世家越強,他們的話語權就越強,國家的權柄就會越衰弱。
大漢之所以為大漢,文景之治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後麵把這些積累化作實質國力的漢武帝。
若是沒有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一邊壓製北方的匈奴,一邊削弱國內的世家門閥,並且給大漢建立了一套外儒內法,相對集權,行之有效的運行規則,加強中央集權。
藍武覺得漢朝恐怕堅持不到王莽篡漢就要自失其鹿,被國內的門閥世家共逐之了。
大明原本的曆史也是一樣,朱高熾和朱瞻基兩代奉行休養生息的策略,十一年的時間,被文官們吹捧為比肩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甚至其後的曆史都非常相似,都是主少國疑,太皇太後臨朝聽政,替下一任國主順利執掌權柄贏得世間。
但可惜就可惜在漢朝等來了他們的漢武帝,而明朝等來的卻是誌大才疏的明英宗朱叫門。
大漢自漢武帝開始強盛,而明自明英宗開始衰弱。
而且最關鍵的是,漢時生產力低下,需要與民休養生息,積累錢糧,才能積蓄國力,北定草原。
但如今大明卻根本就不需要。
大明自朱元璋開國之初起,從徐達到藍玉、再到永樂,一直壓著北方打,一直都是強盛的狀態,而且永樂朝發動了那麼多次戰爭,大明也一直保持著盛世的狀態,並沒有真到漢武帝後期因為打仗,搞的民不聊生的地步。
最多也就是朱棣缺錢的時候,昧著良心強賣了一些香料給官員勳貴而已。
發生這一切變化的原因,歸根到底其實就是自宋以來,民間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特彆是商業變得極其發達,甚至是所謂的資本主義萌芽都出現了。
再加上科舉製的出現,讓底層的社會製度也發生了改變。
但底層變了,上層的政治架構卻還是漢唐那一套與民休養之類的小政府理念。
這在藍武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
老朱之前廢除宰相的辦法也隻是隔靴搔癢,根本就不解渴。
藍武還是覺得不夠,遠遠不夠。
朝廷的權柄還是太小了。
特彆是在地方上,士紳的宗主家法甚至比國家法度都管用。
藍武覺得,朝廷的權柄若是不能延伸到鄉村之中,那麼士紳的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
士紳階層,特彆是那些從南宋傳承下來,已經給元朝跪過一遍的士紳,便永遠也學不會什麼叫做愛國。
“說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