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衛所製度,在老朱奪天下的時候,其實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的。
正是老朱把從士紳手裡搶來的土地,通過軍屯的方式發放給了軍戶,這才讓大明有了穩固的根基和基本盤。
讓大明最終能夠成功打下這個天下來的。
但那時候分出去的土地,是按照人頭分的,如今一兩代人過去,當年一個軍戶即便發放三十畝地軍戶屯田。
然後他生三個兒子,每個兒子平分也就隻有十畝地。
而若是這三個兒子每個人再生三個兒子,那就等於每個兒子隻有三畝地了。
等他們的兒子再出生可就真的沒地可分了。
這其實已經算是低估了的,因為其實很多軍戶的兒子都是有七八個,八九個的都有。
這麼多的兒子,他們當年隨著老朱一起打天下分到了土地早就已經不夠分了。
而普通軍戶不夠分的話,就隻能去城裡打工,或者說去做幫工之類的活計。
而那些百戶、千戶可同樣也會不夠分的。
對於他們來說,唯一的辦法,好像就變成了壓榨麾下的軍戶。
而如今那些有著袍澤兄弟情的老一輩差不多已經全部故去了,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二代,而官二代和普通軍戶家中的二代自然已經屬於兩個階層的。
雙方漸漸地就變成了兩個世界的人。
如此壓榨下來,也就更加沒有心理負擔了。
而且在衛所之中,那些千戶、百戶對於手底下的軍戶來說是有著生殺予奪的權利的。
畢竟軍屯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相當於軍隊管製的地方。
自然這就更有利於那些千戶、百戶貪汙手底下軍戶的土地和利益。
這些事情,特彆到了永樂朝好像一下子就多了起來。
朱棣看在眼裡,如今又不像原本曆史上他乃是篡位,已經得罪了文臣,隻能安撫武勳,來保證自己的基本盤。
如今朱棣的權勢更大,他自然便有了想法了。
這件事也就落在了藍武身上。
而改革的試點,最終就選擇在了京營之中。
而改革的大方向則是從府兵製,往募兵製的方向改。
但具體如何實施,此事也不是一拍腦門就能想明白的。
甚至就連藍武前世的經驗,很多也都無法借鑒了,畢竟如今大明的問題曆史上並沒有出現過。
當然這些遍布大明地方的百戶、千戶所,藍武也沒有要把他們廢除的意思,隻是要限製他們的權利,讓他們無法肆無忌憚的壓榨底層軍戶。
這些改革的方向實在是太多,太過千頭萬緒,而且也根本就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完成。
在藍武看來,十年時間能把這件事做好,並且不留下什麼明顯的隱患,對他來說就是大好事了。
至於做這件事會對大明造成的影響,藍武卻是覺得,應該是不大的。
因為大明其實到了嘉靖時期,就已經自發過渡到了募兵製了。
其中最有名的戚家軍就是代表。
而像戚家軍一樣,九邊之地各種募兵極多,那個時候的軍隊將領打仗,也幾乎就不會再用軍戶了。
老朱在洪武時設置的軍戶屯田製度也幾乎徹底荒廢。
隻不過那個時候軍屯已經積重難返,而嘉靖皇帝手裡又沒有半點兵權,自然也就不敢再觸碰大明朝這個最為敏感的根基製度了。
實際上那個時候,大明作戰的主力幾乎都是募兵,通俗點說就是家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