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卡薩布蘭卡會議_二戰那些事兒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二戰那些事兒 > 第126章 卡薩布蘭卡會議

第126章 卡薩布蘭卡會議(2 / 2)

解決了法國那點“家務事”之後,會議總算是進入了正題——1943年,這仗,到底該怎麼打?

歐洲戰場:登陸法國?還是先啃“軟腹部”?

關於歐洲戰場的戰略,英美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分歧。

美國人,特彆是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將軍,是個典型的“直腸子”。他覺得,打蛇打七寸,要想儘快打敗德國,就不能在外圍磨磨蹭蹭,必須集中所有的力量,在1943年夏天,就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北部發動大規模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直搗德國的心臟!

可英國人,特彆是丘吉爾這位經曆過一戰“絞肉機”的老江湖,對這個“硬碰硬”的計劃,充滿了疑慮。他覺得,1943年就登陸法國,時機還不成熟,盟軍的兵力、裝備、特彆是登陸艇的數量,都還嚴重不足,貿然發動進攻,很可能會重蹈一戰時加裡波利登陸慘敗的覆轍。

於是,丘吉爾提出了他那個著名的“地中海戰略”,或者叫“軟腹部”戰略。他主張,盟軍應該先集中力量,徹底肅清北非的軸心國軍隊,然後,以北非為跳板,首先攻占意大利的西西裡島,再順勢登陸意大利本土,把這個軸心國集團中最脆弱的“軟柿子”先給捏碎了。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徹底控製地中海,還能從南麵威脅到德國的腹地,迫使希特勒從東線抽調兵力回防,同樣能起到減輕蘇聯壓力的作用當然丘吉爾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這裡先暫時不表,在以後更激烈的德黑蘭會議上我會詳細的給大家講)。

為了推行他的“巴爾乾進軍計劃”這是“地中海戰略”的延伸),會議還決定,要力爭土耳其參加到盟國方麵來,對德國作戰。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終,丘吉爾那套更“穩妥”、也更“現實”的“地中海戰略”,說服了羅斯福。會議最終決定,1943年盟軍在歐洲的主要戰略目標,不是登陸法國,而是攻占西西裡島,行動代號——“哈士奇行動”。

太平洋戰場:雙線並進,南北夾擊

對於太平洋戰場,會議也確定了“雙管齊下、南北夾擊”的基本方針。由尼米茲上將指揮的中太平洋艦隊,將繼續沿著中太平洋的島鏈,向西推進;而麥克阿瑟將軍指揮的西南太平洋部隊,則將從新幾內亞向北,反攻菲律賓。雖然這兩位“大佬”的矛盾還沒完全解決,但至少在戰略上,形成了一個互相配合、共同壓縮日軍防禦圈的態勢。

英美矛盾:殖民地的“暗戰”

在這些公開的軍事戰略討論背後,一場圍繞著殖民地和未來世界霸權的“暗戰”,也在羅斯福和丘吉爾之間,悄然地進行著。

羅斯福力圖利用美國強大的經濟援助作為武器,打入和瓦解英國那套封閉的、以“帝國特惠製”為核心的殖民地貿易體係。而丘吉爾,這位堅定的“帝國主義者”,則對此進行了激烈的反對和抵製。他絕不願意看到大英帝國的“家當”,被美國人以“自由貿易”的名義,一塊塊地撬走。

美、英兩國甚至還在會議上,簽訂了一份關於在亞洲劃分各自“勢力範圍”的秘密協定。根據協定,土耳其被認為是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而幅員遼闊的中國,則被劃歸到了美國的勢力範圍之內。這場圍繞著未來世界版圖的“分贓大會”,其鬥爭之尖銳,一點也不亞於前線的炮火。

會議的各項議題,似乎都在一種緊張但還算“友好”的氣氛中,達成了共識。然而,就在1943年1月24日,會議即將結束時舉行的那場聯合記者招待會上,羅斯福總統卻在事先沒有跟丘吉爾進行任何商量的情況下,突然向全世界,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當記者們問及這次會議達成的最重要共識是什麼時,羅斯福總統,對著麥克風,用他那沉穩而又堅定的聲音,一字一句地說道:

“這次會議,我們達成了一個簡單而又明確的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概括為幾個字,那就是——‘無條件投降’。……這意味著,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人民的毀滅不是我們的目標,但它意味著,要摧毀這些國家那些基於征服和奴役他國人民的哲學。……這場戰爭,隻能以一種方式結束,那就是,軸心國的徹底失敗!”

“無條件投降”!這五個字一出口,在場的記者們都驚呆了,而坐在羅斯福旁邊的丘吉爾首相,更是臉色一變,一臉的錯愕和震驚!他做夢也沒想到,羅斯福會在這場公開的記者會上,突然拋出這麼一個在之前的閉門會議中,根本就沒有正式討論過、更沒有達成共識的、如此強硬和不留餘地的戰爭目標!

在我們今天看來,“無條件投降”這幾個字,似乎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打輸了,就得無條件投降嘛!可是在當時,這絕對是一個顛覆性的、石破天驚的概念。

因為在那個年代,戰爭的結束方式,往往更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打到某一方實在撐不下去了,就坐下來談判,簽個停戰協定,雖然也要割地賠款,但至少還能保留一定的“體麵”和國家主權,不至於被徹底“毀滅”。從來沒有人想過,一場戰爭,要以一方“無條件投降”作為唯一的結束條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丘吉爾之所以不爽,主要是出於一個非常現實的、英國式的“政治考量”。他擔心,羅斯福這番“不留後路”的強硬表態,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它會讓德國、日本那些已經被法西斯思想洗了腦的軍人和民眾,覺得反正投降也是死路一條,還不如死戰到底,反而會激起他們更頑固的抵抗,使得戰爭變得更加血腥和漫長。

它也會讓軸心國集團內部那些可能存在的“反水”勢力比如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那些對希特勒心懷不滿的保守派),徹底斷了“跳船”的念想。因為既然盟軍隻要“無條件投降”,那他們就算推翻了本國的法西斯政府,又能得到什麼好下場呢?還不如跟著希特勒一條道走到黑呢!

所以,在記者會結束後,丘吉爾私下裡對羅斯福是大發牢騷,覺得他這個“即興發揮”,實在是太魯莽,太不負責任了。他抱怨說:“富蘭克林,你這話說得,就像是要打一場徹底毀滅敵國的戰爭,不給任何人留一點退路。這會讓我們的敵人,像困在角落裡的老鼠一樣,進行最絕望的抵抗!”

作為一國的首腦,羅斯福這位“輪椅上的狐狸”,當然不是腦子一熱,才說出這番話的。在這句看似簡單的“無條件投降”背後,隱藏著他極其深遠的戰略考量和政治野心。

首先,吸取一戰的教訓,杜絕後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雖然戰敗了,但其本土並未遭到大規模入侵,軍隊也並非全軍覆沒。結果呢?德國國內很快就流傳起了“德軍沒有戰敗,是被國內的政客和猶太人從背後捅了刀子”這種臭名昭著的“刀刺在背”傳說。正是這種不承認失敗、渴望複仇的情緒,最終為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台,提供了溫床。羅斯福絕不希望這種曆史重演!他要讓德國和日本的人民,清清楚楚地看到,他們的軍隊,是被徹底地、無可爭議地打敗了!他們的國家,必須無條件地接受戰勝國的處置!隻有這樣,才能從根子上,鏟除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賴以生存的土壤。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意圖——確立美國的領導地位,書寫戰後的世界秩序。羅斯福深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是“出力不討好”,被英法這兩個“老油條”給狠狠地耍了一道。戰後的世界秩序,還是由英法的殖民體係說了算,美國根本插不上手。這一次,羅斯福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他要通過“無條件投降”這個極其強硬的立場,向全世界,特彆是向他的盟友丘吉爾,傳遞一個明確的信號:這場戰爭,從現在開始,得由我美國說了算!戰爭怎麼打,我說了算;戰爭怎麼結束,我說了算;戰後的世界怎麼安排,更得由我說了算!你們,都得聽我的!

這等於是在告訴丘吉爾和他的大英帝國:“溫斯頓,我的老朋友,你們那套靠著殖民地和勢力範圍來維持的‘帝國體係’,已經玩不下去了。這世界的鑰匙,該交出來了!以後,這世界的秩序,將由我們美利堅合眾國,來重新書寫!”

最後,這也是說給斯大林聽的。羅斯福也擔心,斯大林這個“老狐狸”,會不會在東線打得差不多了之後,就單獨跟德國媾和,把英美給晾在一邊。現在公開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原則,也等於是在向斯大林保證:我們絕不會單獨跟希特勒談判,你們也彆想!咱們必須得把法西斯徹底打垮,才能收手。

卡薩布蘭卡會議,在“無條件投降”這顆重磅炸彈的餘波中,落下了帷幕。

從公開的成果看,這次會議是成功的。盟國確定了1943年的主要戰略方向,統一了戰爭目標,加強了軍事協同,也向全世界展示了反法西斯同盟團結一致的決心。

但會議的實際戰略決策,卻顯得有些“保守”和“妥協”。它並沒有像美國人期望的那樣,立刻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反而推遲了這一關鍵行動的日期,選擇了更為穩妥、但可能也更耗時的“地中海路線”。這也讓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感到了一絲不快和被“出賣”的感覺。

而在這光鮮的背後,世界權力的天平,已經發生了不可逆轉的傾斜。

法國,被徹底邊緣化了。戴高樂在會議中雖然被提及,也與吉羅達成了表麵的“和解”,但他並未能參與到最核心的戰略決策之中。

英國,正在失去主導權。丘吉爾雖然還在努力地維護著大英帝國的尊嚴和利益,但在強大的美國麵前,他已經越來越像一個“高級合夥人”,而不是那個能夠一言九鼎的“董事長”了。

而美國,則通過這次會議,正式從一個“支援者”,轉型為了整個反法西斯同盟的“領導者”和“裁判者”。戰後的世界,將按照它的藍圖來構建。

卡薩布蘭卡的陽光灑在安法酒店的樓頂,攝影記者按下快門,留下了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吉羅四人並排而坐、“聯盟強大一致”的曆史性圖像。

但在這張照片背後,是戴高樂那冰冷而又充滿鄙夷的冷眼,是丘吉爾那強顏歡笑之下的沉默與無奈,是羅斯福嘴角那抹難以察覺的、勝利者的微笑。

一場真正的全球戰爭,還遠未結束。可是誰來決定結束它的方式,已經不言而喻了。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諜戰1937:我的外掛是手機 為了簽到我成了傳說中的神經病 二婚窮老公,竟是頂級真大佬 從瘋癲皇子到鎮國大帝 複活在魔物娘圖鑒的勇者如何是好 暴君總想殺我,我靠讀檔躺贏 清穿:宮鬥從皇後開始 奧特雜兵?在外叫我宇宙警察! 上山為匪:開局撿漏六房壓寨夫人 美男全部封妃,陛下今天也在發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