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鬥最緊要的時刻,重機槍過熱、冷卻水耗儘,備用隔熱手套也早已遺失,巴斯隆徒手端起滾燙的水冷式勃朗寧1917機槍,在槍管燙得冒煙的情況下,硬生生搬著它穿越火線,重新部署陣地,繼續開火阻擊。他不僅親自搶修機槍、組織火力反擊,還在炮火間穿梭,為其他陣地的戰友送去彈藥。兩晝夜之內,他與寥寥幾人守住了關鍵火力點,擊退了數百名日軍的輪番衝鋒,據戰後統計,至少100餘名日軍死於他的火力網之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場壯舉震驚美軍高層。約翰·巴斯隆因此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成為海軍陸戰隊中的英雄人物。而在他後續於硫磺島戰役中再次衝鋒陷陣、壯烈犧牲後,他又被追授海軍十字勳章。他也因此成為整個美國陸戰隊曆史上,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這兩項至高榮譽的士兵,其名字與精神,被永遠銘刻在陸戰隊的榮譽牆上。
戰鬥焦點二:機場南防線的最後決戰
百武晴吉將他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對機場南側防線的中央突破上。他將手下最精銳的部隊,都投入到了這個方向。日軍的步兵,在少量坦克的掩護和步兵炮的支援下,向著美軍的主陣地,發動了不計傷亡的、自殺式的瘋狂衝擊。
美軍的防守,也同樣頑強到了極點。他們集中了幾乎所有的炮兵和迫擊炮,對著日軍的衝鋒路線,進行著地毯式的轟炸。炮彈像犁地一樣,將日軍的衝鋒隊列,成片成片地炸飛。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美軍的炮兵,甚至直接使用高爆彈進行近距離的“平射”,用炮彈的衝擊波和彈片,來清掃那些已經衝到陣地前沿的日本兵。
有好幾次,日軍的“敢死隊”都成功地突破了美軍的第一道防線,衝到了距離機場跑道隻有幾百米的地方。但每一次,他們都在美軍預備隊的果斷反擊和密集火力的交叉射擊下,被打了回去。
在經曆了連續兩個晚上的血腥衝鋒之後,日軍的攻勢,終於在25日清晨,徹底地、不可逆轉地瓦解了。當太陽升起,照亮這片被鮮血浸透的戰場時,美軍陣地前沿的景象,讓所有人都感到觸目驚心——數以千計的日本士兵的屍體,層層疊疊地堆積在鐵絲網前和彈坑之中,那場麵,簡直就是一場“用屍體堆成的堤壩”。
百武晴吉站在後方的指揮所裡,看著地圖上那紋絲未動的戰線,和他手下各個部隊雪片般飛來的傷亡報告,麵色鐵青,一言不發。他知道,他輸了。他輸得比一木清直和川口清健還要慘,還要徹底。
天空燃燒:南太平洋海戰爆發聖克魯斯群島)
就在百武晴吉的陸軍在瓜島的泥濘和血汙中苦苦掙紮的時候,海麵上,一場更大規模的、也是日美雙方在太平洋戰爭中第四次航空母艦之間的大對決,也同時拉開了序幕。這就是——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日方的指揮官,依然是那位在中途島栽了大跟頭、急於“雪恥”的南雲忠一海軍中將。他這次,手裡攥著日本海軍幾乎所有能動彈的“家當”了,包括修複歸隊的“翔鶴”號、“瑞鶴”號這兩艘精銳航母,以及輕型航母“瑞鳳”號和剛剛改裝完畢的“隼鷹”號,總共四艘航空母艦,輔以強大的戰列艦和巡洋艦編隊。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瓜島東北海域,尋找並徹底殲滅美國海軍的航母特混艦隊,為百武晴吉的地麵總攻,提供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保障。
而美軍這邊呢?指揮官換成了更為謹慎的托馬斯·金凱德海軍少將。他手裡的牌,比日本人要少得多,隻有“企業”號和“大黃蜂”號這兩艘大型航空母艦。
10月25日至26日,在聖克魯斯群島附近海域,雙方的偵察機幾乎同時發現了對方。一場慘烈的海空大戰,瞬間爆發!
第一階段:雙方偵察互鎖
清晨,雙方的偵察機在廣闊的海麵上空,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貓鼠遊戲”。最終,都基本鎖定了對方主力航母編隊的位置。一場“搶先手”的競賽,開始了。
第二階段:對航母的正麵打擊
雙方的攻擊機群,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從各自的航母甲板上呼嘯而起,像兩群憤怒的黃蜂,撲向了對方。
日軍的攻擊,依然是那麼的精準和致命。美軍的“大黃蜂”號航空母艦,遭到了日軍俯衝轟炸機和魚雷攻擊機的集中圍攻,身中數枚炸彈和魚雷,燃起衝天大火,徹底失去了動力。在經曆了數小時的掙紮之後,最終被迫棄船,並在第二天被日軍驅逐艦的魚雷擊沉。
而另一艘美軍航母,“企業”號,也同樣遭到了重創,飛行甲板被炸得麵目全非,艦體也多處受損,雖然僥幸沒有沉沒,但也暫時失去了作戰能力,被迫撤出戰場。
美軍的攻擊呢?也取得了一定的戰果。他們成功地擊傷了日軍的“翔鶴”號航空母艦這艘倒黴的航母,在珊瑚海就被打傷過,這次又掛了彩)和輕型航母“瑞鳳”號,使得這兩艘航母也暫時無法再起降飛機。
第三階段:飛行員的慘重損耗與“空洞的勝利”
這場海戰,從戰術層麵上看,日本人似乎又贏了。他們用兩艘航母受傷的代價,擊沉了美軍一艘大型航空母艦,重創了另一艘,自己這邊沒有一艘航母沉沒。
但是!如果從更深層次的戰略層麵來看,這卻是一場典型的、讓日本人“贏了戰鬥,輸了戰爭”的“皮洛士式勝利”也就是代價極其慘重、得不償失的勝利)。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這場海空大戰中,日本海軍雖然保住了他們的航母,卻損失了近百架飛機和超過100名經驗豐富、訓練有素的王牌飛行員!這些都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華”,是他們花費了十幾年時間才培養出來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損失,是短期內根本無法彌補的!日本海軍的航空力量,在這場看似“勝利”的海戰中,被再一次地“掏空”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南雲忠一在取得了“戰術勝利”之後,看著自己那幾艘雖然還在航行、但飛行甲板上已經空空如也的航空母艦,也不得不痛苦地承認,他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戰鬥下去了,隻能下令艦隊撤退。
而美國人呢?他們雖然損失了一艘寶貴的“大黃蜂”號,但他們的航母艦隊,成功地拖住了日本海軍的主力,使得他們無法有效地支援百武晴吉在瓜島的地麵總攻。更重要的是,他們保住了瓜島,保住了亨德森機場,也就保住了整個南太平洋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他們用一艘航母的代價,換來了整個戰局的穩定,這筆買賣,從戰略上看,是劃算的。
百武晴吉的“十月總攻”,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麵上,最終都以日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美軍的慘重代價與堅守的意義
美軍雖然贏得了這場關鍵性的防禦戰,但其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陸戰一師在經曆了近三個月的血戰之後,已經疲憊到了極點,傷亡慘重,疾病纏身,部隊的輪換也極其困難。海軍的航母艦隊也遭受重創,一沉一傷,太平洋上一度隻剩下“企業”號這一艘“獨苗”還能勉強作戰。整個瓜島,依然像一座被圍困的孤城,醫院裡擠滿了傷病員,甚至連最基本的繃帶和藥品都嚴重短缺。
日軍輸在戰略,贏了麵子輸了裡子
而日本人呢?他們在陸地上的總攻,沒有達成任何一個預定的戰術目標。在海麵上,雖然擊沉了“大黃蜂”號,看似贏了“麵子”,卻賠上了大量無法補充的精英飛行員,輸掉了“裡子”。這場“掏空未來的勝利”,使得日本海軍的航母力量,從此再也難以恢複到開戰之初那種巔峰狀態了。
戰略轉折點的確立
瓜島的“十月決戰”,是日本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最後一次嘗試通過大規模的、決定性的攻勢,來奪回戰略主動權的努力。這次失敗,標誌著日軍在瓜島的進攻能力,已經徹底被耗儘。從此以後,他們隻能轉入被動的防禦,或者進行一些小規模的、以騷擾和消耗為目的的夜襲。戰爭的主動權,從這一刻起,開始不可逆轉地、牢牢地掌握在了美國人手中。美國也開始能夠調集更多的兵力、更多的物資,向瓜島進行增援。戰爭的天平,已經開始明顯地向著盟軍一方傾斜。
埃德森嶺和十月總攻的勝利,讓範德格裡夫特、埃德森、巴斯隆這些名字,開始通過軍方的戰報,在美國家喻戶曉,成為了鼓舞人心的英雄。島上的陸戰隊員們,也從最初的被動防禦,開始逐漸轉入主動的、小規模的清剿作戰,他們的口號,也從“守住機場”,變成了“把最後一個日本兵趕下海”。
但此時此刻,美軍依然是在一座孤島上,進行著一場極其艱苦的“孤島作戰”。補給尚未完全恢複,疾病依然在蔓延,“勝利的代價,是每一個士兵咬著牙走出來的”。
然而,拉包爾的日本第17軍,並不甘心就此失敗。一場由海軍主導的、也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增援和反撲行動,正在醞釀之中。這一次,他們將賭上聯合艦隊最後的水麵艦艇主力——包括那些曾經在珍珠港和馬來海戰中耀武揚威的戰列艦!一場決定瓜島最終歸屬的、更加驚心動魄的海軍大決戰,即將在“鐵底灣”那片充滿了沉船和怨魂的海麵上,拉開它最後的、也是最悲壯的帷幕。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