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凡爾賽宮鏡廳裡,大佬們簽完了字,握完了手,估計還喝了點小香檳,慶祝“和平”降臨。場麵挺光鮮,氣氛“挺友好”。但是,等大佬們各自坐上飛機火車輪船回家,那份剛剛簽下的《凡爾賽和約》,就像一顆投入平靜其實是死寂)湖麵的炸彈,特彆是在德國,炸開了鍋,激起了滔天巨浪。
德國人的反應:這哪是和平?這是強製命令!
消息傳回德國,從柏林到慕尼黑,從工廠到農場,幾乎所有德國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戰爭終於結束了,可以喘口氣了”,而是——憤怒!屈辱!不公!
為啥?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份和約根本不是談判協商的結果,而是戰勝國單方麵強加的強製命令!想想看:
憑啥就我們德國一家承擔“全部”戰爭責任第231條)?一戰是怎麼打起來的?難道英法俄塞塞爾維亞)就沒有責任?奧匈帝國不也摻和了?憑什麼把屎盆子全扣我們腦袋上?這簡直是赤裸裸的汙蔑!
憑啥要賠那麼多錢1320億金馬克)?這筆錢簡直是天文數字,德國就算砸鍋賣鐵幾代人也還不清啊!這不是要賠款,這是要把德國往死裡逼!戰勝國自己打仗不也花錢死人嗎?憑什麼讓我們一家承擔所有損失?
憑啥割走我們那麼多土地?阿爾薩斯洛林丟了也就罷了畢竟當年也是搶來的),但把西普魯士、波森這些地方劃給波蘭,還搞出個“波蘭走廊”把德國本土切成兩半,讓東普魯士成了“飛地”,這算怎麼回事?但澤格但斯克)明明是德國城市,憑什麼變成“自由市”讓波蘭管?還有海外殖民地,憑什麼全都沒收了?這簡直是搶劫!
憑啥把我們的軍隊搞殘廢?陸軍隻剩10萬人,不能有重武器,海軍成了澡盆艦隊,空軍直接解散……這讓德國怎麼保護自己?以後誰都能來欺負我們了!
這些條款,每一條都像一把刀子,深深地刺痛了德國人的民族自尊心。他們覺得,自己雖然戰敗了,但不應該受到如此苛刻和侮辱性的對待。這種普遍的、強烈的屈辱感和不公正感,迅速在德國社會蔓延開來。
就在這種全民憋屈、憤怒無處發泄的時候,一個“完美”的解釋,或者說一個“彌天大謊”,開始悄然流傳,並且迅速占據了輿論市場。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刀刺在背”傳說。
這傳說講的是啥呢?簡單說就是:“我們偉大的德意誌軍隊在前線本來是不可戰勝的!我們沒有輸給敵人,是輸給了自己人!是後方的那些軟弱的政客尤其是簽了停戰協定和凡爾賽和約的魏瑪政府)、卑鄙的社會主義者、貪婪的猶太人、鬨事的革命黨……是他們在我們背後捅了刀子,出賣了國家,才導致了德國的失敗!”
這個說法,簡直是“天才”般的發明!為啥?
它為戰敗找到了“內部敵人”:把失敗的責任從軍隊尤其是高層將領)身上,巧妙地轉移到了特定的政治和社會群體頭上。這樣一來,軍隊特彆是那些舊軍官團)就能保住“榮譽”,繼續扮演“國家柱石”的角色。
它迎合了民眾的屈辱感和不甘心:很多人不願意相信曾經強大的德軍會戰敗,這個“被出賣”的說法給了他們一個心理安慰——不是我們不行,是敵人太狡猾,家賊太可惡!
它為未來的複仇埋下了伏筆:既然失敗是“非戰之罪”,是被“內部敵人”出賣的結果,那麼,隻要清除了這些“叛徒”,團結起來,德國就一定能重新崛起,洗刷恥辱,奪回失去的一切!
這個“刀刺在背”的謊言,可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的背後,有著強大的推手——以興登堡、魯登道夫為首的舊軍方大佬們。這倆“戰神”,明明是他們在1918年秋天判斷戰局無望,主動要求新政府去談停戰的甩鍋嘛,前麵講過)。可到了戰後,他們搖身一變,在國會調查委員會上“作證”,公開暗示甚至明說,是後方的動蕩和“某些勢力”的破壞導致了前線的崩潰。
這操作,簡直絕了!就像一個外科醫生,明明是自己手術失誤導致病人死亡,卻反過來指責病人家屬在手術室外吵鬨,影響了他發揮。
有了軍方大佬的“權威認證”,再加上右翼保守勢力、極端民族主義團體比如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納粹黨)的大力宣傳,“刀刺在背”的說法就像病毒一樣,迅速感染了德國社會,特彆是那些對魏瑪共和國不滿的階層舊貴族、舊官僚、部分中產階級、退伍軍人等)。它極大地毒化了德國的政治空氣,讓剛剛誕生的魏瑪民主體製從一開始就背負著“賣國”的原罪,步履維艱。
魏瑪共和國:在凡爾賽陰影下的掙紮
說起魏瑪共和國19191933),那真是德國曆史上的一段“苦情戲”。這個德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國,可以說從娘胎裡就帶著病——它是在戰敗的廢墟上、在凡爾賽條約的重壓下、在“刀刺在背”的謊言中誕生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它的日子有多難呢?
經濟上:戰爭掏空了國庫,凡爾賽的巨額賠款更是雪上加霜。為了還債也為了耍賴),政府瘋狂印鈔票,結果引發了人類曆史上最恐怖的通貨膨脹。1923年,馬克成了廢紙,一美元能換幾萬億馬克,老百姓一輩子的積蓄瞬間化為烏有,社會秩序瀕臨崩潰。法國和比利時還趁你病要你命,以德國拖欠賠款為由,派兵占領了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魯爾區,直接搶煤搶工廠,進一步打擊了德國經濟。
政治上:極左的共產黨想搞蘇維埃革命,三天兩頭暴動;極右的民族主義者和舊軍人勢力則想推翻共和,恢複帝製或者搞獨裁,暗殺、政變比如1920年的卡普政變、1923年希特勒在慕尼黑搞的啤酒館政變)層出不窮。簽了停戰協定的埃爾茨貝格被暗殺了,積極履行凡爾賽條約比如主張和解政策)的外長拉特瑙還是個猶太人)也被暗殺了。整個國家就像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右互搏,不得安寧。
社會上:戰敗的屈辱感、經濟的困苦、政治的動蕩,讓整個社會充滿了怨氣、戾氣和不安全感。人們渴望秩序,渴望強人,渴望那個能帶領德國走出困境、洗刷恥辱的“救世主”。
這種環境,簡直就是為希特勒這樣的極端分子量身定做的舞台啊!
當然,《凡爾賽和約》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局限於德國。
意大利:感覺自己被耍了!意大利人覺得自己在一戰裡也死了不少人,結果分贓的時候,英法美沒把之前私下許諾的比如阜姆港等)都給它。國內民族主義者氣壞了,高呼這是“被肢解的勝利”。這種被盟友“背叛”的感覺,也為後來墨索裡尼煽動民族情緒、建立法西斯政權提供了土壤。你看,不患寡而患不均,分贓不均,也是要出事的。
日本:小算盤得逞,但感覺被歧視。日本在和會上成功地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弄到了手這直接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按下不表),但在提出“種族平等”條款希望在國聯盟約裡加一句,承認各人種一律平等)時,遭到了英美澳等國的反對而流產。這讓日本覺得,雖然躋身列強了,但在白人主導的世界裡,還是被當成二等公民。這種被歧視感,也刺激了日本國內的極端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讓他們覺得“既然你們不帶我玩,那我就自己在亞洲搞一套”。
國際聯盟:群主跑路,成了擺設。威爾遜總統費儘心力搞出來的國聯,結果美國自己沒加入,成了個笑話。國聯沒有自己的軍隊,也沒有強製執行力,麵對大國侵略比如後來日本侵占中國東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基本上隻能動動嘴皮子,發幾份譴責聲明,一點用都沒有。成了個“紙老虎”,或者說,“清談館”。
法國:報了仇,但更害怕了。法國雖然狠狠地羞辱和削弱了德國,但並沒有獲得真正的安全感。他們始終擔心德國會複興、會報複事實證明他們的擔心是對的)。這種深層的不安全感,使得法國在戰後采取了一係列僵硬、保守甚至帶有侵略性的政策比如強硬索要賠款、占領魯爾區),反而進一步刺激了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
所以你看,《凡爾賽和約》這場旨在“締造和平”的盛會,最終的結果是什麼呢?
它沒有真正解決導致一戰的根本矛盾,反而因為分贓不均、強加罪責、無視現實,製造了更多、更深的矛盾和仇恨。它像一個蹩腳的醫生,試圖用幾張寫滿苛刻條款的“藥方”去治療一個重病的歐洲,結果卻開錯了藥,加重了病情,埋下了致命的“癌細胞”。
德國的屈辱和複仇渴望、意大利的憤憤不平、日本的野心膨脹、國聯的軟弱無力、法國的不安全感……所有這些,都像是一根根引線,連接著凡爾賽埋下的那顆巨大的“定時炸彈”。
這顆炸彈的倒計時,在1919年凡爾賽宮鏡廳的簽字儀式上,就已經悄然啟動。接下來的二十年,世界將在經濟危機比如1929年的大蕭條)、政治動蕩、極端主義崛起的陰影下度過。
大佬們以為的“和平”,終究隻是一場“二十年的休戰”。而當休戰結束,下一場更大規模、更殘酷、更徹底改變世界的戰爭,就將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而來。
那些在凡爾賽的陰影下積蓄力量的“小人物”們,比如那個在慕尼黑啤酒館裡慷慨激昂、發誓要撕毀和約、重振德意誌的奧地利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即將登上曆史的中心舞台,把整個世界拖入深淵。
真正的“大戲”,帷幕正在緩緩拉開……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