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緊接著上一回。話說希特勒這位“奧地利下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懷著一肚子對“凡爾賽和約”和“十一月罪人”的怨氣,回到了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當時的慕尼黑,那可不是啥太平地兒,簡直就是個政治火藥桶,各種思想、各種勢力在這裡攪成了一鍋粥。而希特勒,這根“火柴”,就要在這鍋粥裡,找到點燃他自己的那桶“油”了。
要說希特勒為啥能在慕尼黑混出頭,得先看看當時的慕尼黑是個啥德行。
一戰剛結束,德國到處亂糟糟。巴伐利亞這邊尤其熱鬨。先是跟著柏林搞了革命,推翻了國王巴伐利亞以前是個王國),後來極左的共產黨人還一度在慕尼黑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搞得像模像樣。但這紅色政權沒撐多久,就被中央政府派來的國防軍和各種右翼的“自由軍團”,說白了就是一幫退伍老兵、失業軍官組成的民間武裝,極其痛恨共產主義和魏瑪民主政府)給殘酷鎮壓下去了。
所以,1919年的慕尼黑,空氣裡彌漫著一股血腥味、火藥味,還有濃濃的“反革命”和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各種右翼小團體、老兵組織、神秘社團比如那個後來跟納粹黨關係密切的“圖勒協會”)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他們普遍的特點是:痛恨凡爾賽和約、痛恨魏瑪民主政府覺得它軟弱賣國)、痛恨馬克思主義特彆是共產黨)、更痛恨猶太人把戰敗、革命、經濟困難都歸咎於他們)。
這種環境,簡直就是為希特勒這種思想極端、滿腔怨恨的“噴子”量身定做的“風口”啊!
希特勒戰後沒立刻退役,還賴在軍隊裡當時的國防軍規模很小,但需要一些人手)。他運氣不錯或者說,曆史的安排真是詭異),被分配到了軍隊的一個“政治部”當差。這部門乾啥的呢?主要有兩個任務:一是給士兵們“上政治課”,灌輸愛國思想,防止他們被布爾什維克給“赤化”了;二是派人去監視慕尼黑那些五花八門的政治小團體,摸清他們的底細。
希特勒就成了這麼一個“政治偵察員”兼“宣傳員”。諷刺的是,軍隊本想利用他來反布爾什維克、維護秩序,結果卻陰差陽錯地給他提供了學習政治、練習演講、接觸各種極端思想的機會,還給他發工資!等於德國國防軍自己掏錢,給自己培養了一個未來的掘墓人。
就在執行“偵察任務”的過程中,1919年9月的一天,希特勒奉命去旁聽一個名叫“德國工人黨”簡稱dap)的小破黨開會。這個黨是鎖匠安東·德萊克斯勒等人剛成立的,攏共也就幾十號人,聚在啤酒館的角落裡,討論一些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混雜的話題比如怎麼讓工人階級愛國、怎麼反抗“猶太資本”剝削之類),沒啥影響力。
希特勒去了,聽了一會兒,覺得挺無聊,正準備走人。突然,有個教授模樣的人發言,主張巴伐利亞應該脫離德國,跟奧地利合並。這可一下戳到了希特勒的g點!他那狂熱的“大德意誌”情結瞬間爆發,跳起來對著那個教授就是一頓猛噴,慷慨激昂,唾沫橫飛,把對方駁斥得啞口無言。
這一噴,可把他自己給“噴”出名了。dap的創始人德萊克斯勒當時也在場,一看:“我靠!這哥們兒口才了得啊!簡直是天生的演講家!我們這小破黨正缺這種能說會道的人才!”據說德萊克斯勒當場就塞給希特勒一本他自己寫的小冊子,熱情邀請他加入。
希特勒回去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個dap雖然小,但綱領跟他想法挺對路都是民族主義、反猶、反資本主義那一套),而且這組織規模小,意味著他這種“人才”更容易出頭。於是,他決定——入夥!
他就這樣成了dap的第55名黨員。他後來掌權後,為了顯得自己是元老,硬是把自己的黨員編號改成7號,這操作也是沒誰了。)
希特勒可不是來dap打醬油的。他那壓抑已久的表現欲、權力欲,還有那套在維也納和戰場上形成的極端思想,終於找到了一個宣泄的出口。
他很快就展現出了驚人的演講天賦。那時的政治集會,很多都在慕尼黑的各大啤酒館比如著名的皇家啤酒館hofbr?uhaus)舉行。希特勒往台上一站,就像換了個人。他能敏銳地感受到台下聽眾大多是像他一樣對現實不滿的退伍軍人、失業工人、小市民)的情緒,用極具煽動性的語言,把他們的憤怒、屈辱、恐懼和對未來的渺茫希望,全都挑動起來。
他的演講套路通常是:
開場低沉,營造氣氛:先是控訴凡爾賽條約的無恥、魏瑪政府的賣國、猶太人的陰謀、馬克思主義的危害……把聽眾的不滿情緒先“預熱”起來。
逐漸升高音量,加大動作:語氣越來越激動,手勢越來越多那些標誌性的揮拳、劈掌),眼神也變得狂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簡單粗暴的口號,反複強調: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成“我們雅利安人)”和“他們猶太人、敵人)”的對立,反複強調“德國必須重新站起來!”“打倒十一月罪人!”“猶太人是我們的災難!”
高潮處聲嘶力竭,情緒爆發:最後往往是以一種近乎癲狂的狀態,用儘全身力氣嘶吼,把現場氣氛推向頂點,讓聽眾也跟著他一起激動、一起狂熱。
不得不說,這套“表演”在當時效果驚人。很多人形容聽希特勒演講,就像被催眠了一樣。他那極富感染力或者說蠱惑力)的演講,讓他迅速成了dap的“台柱子”、“流量擔當”。越來越多的人湧向dap的集會,就是為了一睹這位“嘴炮王者”的風采。希特勒也憑著這張嘴,迅速在黨內獲得了主導權,把原來的創始人德萊克斯勒等人晾在了一邊。
人紅了,黨也得跟著“升級”。1920年,在希特勒的主導下,dap搞了幾件大事:
改名字:改成“國家社會主義德國簡稱nsdap,中文就是大名鼎鼎的“納粹黨”)。這個名字很有迷惑性,“國家”民族主義)+“社會主義”吸引工人)+“德國工人”本土化),試圖把原本可能對立的群體都拉攏過來。當然,他那個“社會主義”跟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完全是兩碼事,主要是為了反猶、反資本主義特指所謂“猶太金融資本”),爭取底層民眾。
定黨綱:搞了個“25點綱領”,裡麵大雜燴一樣塞滿了各種訴求:廢除凡爾賽和約、要求生存空間、建立大德意誌帝國、驅逐猶太人、實行土地改革、國家監督銀行等等。這綱領自相矛盾的地方不少,但勝在能迎合當時社會上各種不同的不滿情緒。
設計ogo和sogan:確定了以“卐”萬字符hakenkreuz)為核心的黨旗樣式紅底白圓心黑卐字,視覺衝擊力極強),還規定了舉手禮就是那個臭名昭著的納粹禮)。這些符號化的東西,極大地增強了黨的辨識度和凝聚力。
光靠嘴皮子,顯然不夠。在當時那個混亂暴力的環境裡,想站穩腳跟,還得有拳頭。希特勒深諳此道。
很快,納粹黨就組建了自己的“武裝力量”——衝鋒隊簡稱sa)。這幫人穿著褐色的製服所以也叫“褐衫隊”),最初名義上是“會場警衛”,負責維持納粹集會的秩序,把搗亂的反對派打出去。但實際上呢?他們很快就發展成了黨的“打手”和“街頭霸王”。
衝鋒隊的成員,大多是些好勇鬥狠的退伍軍人、失業青年、流氓無產者。在恩斯特·羅姆希特勒早期的重要助手,也是個狠角色)等人的領導下,他們不光在納粹集會上耀武揚威,還主動去砸場子,毆打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的成員,跟其他政治派彆的武裝力量在街頭火拚。他們用暴力和恐嚇,為納粹黨清除異己,擴大影響。
可以說,從一開始,暴力就是納粹運動基因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隨著納粹黨影響力的擴大和黨員人數的增加雖然在全德國範圍內還算不上大黨,但在巴伐利亞已經很有聲勢了),希特勒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頂峰。他對權力有著近乎偏執的渴望。他不滿足於僅僅是黨的“頭號演講家”,他要的是絕對的、不容置疑的領導權。
通過一係列的黨內鬥爭和權術運作,希特勒最終迫使黨內其他元老包括創始人德萊克斯勒)承認了他的絕對領導地位。1921年,他正式成為納粹黨的“元首”。黨內實行“元首原則”,就是說,元首的話就是最高指示,所有黨員必須無條件服從。納粹黨成了希特勒個人的“一言堂”。
故事講到這裡,大概是1922年底到1923年初。
那個幾年前還在維也納食不果腹的失敗畫家,如今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巴伐利亞小有名氣的政黨領袖,一個在啤酒館裡振臂一呼就能引來成千上萬狂熱追隨者的“高音喇叭”,手下還有一支幾千人的“衝鋒隊”可供驅使。
此時的德國,正經曆著人類曆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馬克變成了廢紙,民不聊生,社會矛盾尖銳到了極點。法國和比利時軍隊還占領了魯爾工業區,民族屈辱感空前高漲。
希特勒覺得,時機似乎成熟了。光在啤酒館裡喊口號已經不過癮了,他和他那幫狂熱的追隨者們,準備玩一把大的——用武力奪取政權!
他的第一次豪賭——啤酒館政變,即將在慕尼黑上演。這場鬨劇或者說悲劇)會成功嗎?等待他的,又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