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講了西班牙內戰這場“二戰預演”,德意兩國是如何把它當成“練兵場”和“團建活動”的。但要說起這兩個國家是如何走到一起的。這就有意思了,要知道,這兩個法西斯“大佬”——希特勒和墨索裡尼,一開始可不是什麼“鐵哥們兒”,甚至還有點互相瞧不上眼,為了地盤差點先打起來!
那麼,他們是怎麼從最初的“情敵”或者說,至少是互相提防的競爭對手),最終“看對眼”,勾搭到一起,還拉上了遠在天邊的日本,組成了那個後來禍害世界的“軸心國”雛形的呢?這中間的“愛恨情仇”主要是互相利用和算計),咱們這一章就來好好扒一扒。
咱們得先把時間往回倒一點。墨索裡尼在1922年就當上了意大利總理,那時候希特勒還在慕尼黑啤酒館裡帶著衝鋒隊瞎折騰呢。作為法西斯界的“前輩”和“創始人”,墨索裡尼一開始看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估計是帶著點“老大哥”看“小流氓”的審視眼光的。兩人在意識形態細節比如種族問題)、個人風格乃至現實利益尤其是在奧地利問題上)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和潛在的衝突。
想當年1934年),希特勒剛上台沒多久,就想對他的“老家”奧地利下手唆使奧地利納粹搞政變,殺了人家總理多爾富斯)。結果墨索裡尼第一個不答應!他覺得奧地利是我的“勢力範圍”,你德國彆想染指!還直接把意大利軍隊開到了奧意邊境的勃倫納山口,擺出一副“你敢動奧地利,我就乾你”的架勢!嚇得希特勒隻好暫時認慫。你看,這倆“兄弟”一開始,為了爭“地盤”奧地利),差點先打起來!
是什麼讓這兩個原本互相提防甚至敵對的家夥,最終“化乾戈為玉帛”,甚至勾搭到一起的呢?答案很簡單: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敵人!
轉折點發生在19351936年:埃塞俄比亞戰爭讓墨索裡尼被國際社會主要是英法主導的國聯)孤立,而德國是少數沒怎麼譴責他的大國;緊接著希特勒冒險進軍萊茵蘭成功,又讓墨索裡尼看到了德國的“實力”和挑戰舊秩序的“勇氣”;再然後,1936年開始的西班牙內戰,更是為兩國提供了“並肩作戰”、共同支持佛朗哥的“革命友誼”平台。
在共同反對凡爾賽體係、共同對抗英法以及他們都痛恨的共產主義)、共同渴望擴張的利益驅動下,再加上國際形勢的變化被孤立),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這兩個原本可能成為對手的獨裁者,最終發現,還是抱團取暖、聯手搞事,對彼此都更有利!曾經的“情敵”,開始變成了“同誌加兄弟”塑料的)。
德意倆勾搭上了,希特勒覺得這還不夠。他還想把這個“朋友圈”再擴大一點,最好能拉上一個在亞洲也能跟英美法蘇叫板的“實力派”。放眼望去,誰最合適?
答案是:日本!
當時的日本,正被軍國主義勢力牢牢掌控著,一心想在中國和整個東亞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同時,日本也把北邊的蘇聯視為最大的戰略威脅和擴張障礙。
除了上麵說的那些原因,能讓德意日這三個遠隔千山萬水的國家最終走到一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極其厭惡當時由英法主導的國際秩序,特彆是那個號稱要維護世界和平、裁軍、搞集體安全的“國際聯盟”!在他們看來,國聯就是英法用來維護自己利益、打壓“新興”力量也就是他們自己)的工具,是阻礙他們“偉大複興”和“擴張大業”的絆腳石!
所以,這三個國家,對國聯的態度基本上都是:鄙視!不滿!最終掀桌子走人!
德國:第一個公開叫板退群!
德國就不用說了,它本身就是《凡爾賽和約》的最大受害者至少納粹是這麼宣傳的)。在希特勒和納粹黨看來,國聯就是英法用來限製德國、執行凡爾賽條款的“枷鎖”。雖然魏瑪政府時期,為了改善國際環境,德國在1926年也捏著鼻子加入了國聯,還一度成了常任理事國,想在體製內爭取點權利。但希特勒一上台,立馬就變了臉!他覺得在國聯裡跟那幫“民主廢物”扯皮太浪費時間,而且國聯在裁軍問題上總是偏袒英法要求德國裁軍,英法自己卻不怎麼動)。於是,在1933年10月,希特勒就以裁軍談判不公為借口,毅然決然地宣布德國退出國際聯盟!成了第一個公開跟這個“國際大家庭”說拜拜的主要大國。“這破群,老子不待了!”
日本:因為“家事”被批評,憤而退群!
日本比希特勒退得還早!為啥?因為中國東北那點事兒。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了中國的東三省,還搞了個偽滿洲國。這事兒鬨得太大,國際輿論嘩然。國聯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派了個“李頓調查團”去東北調查。調查結果當然是對日本不利的,認定日本是侵略者,要求它撤軍,把東北還給中國。1933年2月,國聯大會正式通過了基於李頓報告的決議。這下可把日本給惹毛了!日本軍國主義政府覺得:“我們憑本事搶的地盤,憑什麼受你們這幫西方白人老爺指手畫腳?這國聯果然是用來打壓我們大日本帝國崛起的!”於是,在1933年3月,日本政府氣衝衝地宣布退出國際聯盟,連招呼都懶得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意大利:“老大哥”感覺被“羞辱”,最終也退群!
意大利雖然是一戰戰勝國,還是國聯的創始成員和常任理事國,但墨索裡尼一直覺得國聯是英法說了算,不把他這個“新貴”放在眼裡。特彆是在埃塞俄比亞問題上,國聯在英法推動下)居然敢製裁他!這讓墨索裡尼覺得受到了奇恥大辱:“我恢複羅馬帝國榮光,教訓一下非洲土著,關你們屁事?還敢製裁我?這破聯盟,不待也罷!”雖然他退出的時間比德日晚一些,但在1937年12月也就是正式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後不久),墨索裡尼也正式宣布意大利退出國際聯盟。
你看,到了1937年底,德、意、日這三個國家,全都成了國際聯盟這個“俱樂部”的“叛徒”和“棄兒”。這種被主流國際社會排斥或者說,主動選擇排斥主流)的共同處境,無疑也加深了他們之間“抱團取暖”、“另起爐灶”的需求。
德意兩國關係既然已經“勾搭”上了,總得有個名分不是?就在德意兩國在西班牙內戰中“並肩作戰”、打得火熱的時候1936年秋),墨索裡尼這位“起名鬼才”,在1936年11月1日米蘭的一次演講中,首次創造並使用了一個將影響整個世界格局的新詞——“柏林羅馬軸心”!他說:羅馬和柏林之間的這條垂直線,不是一個隔膜,而是一個軸心!所有懷著合作與和平願望的歐洲國家,都將圍繞著這個軸心旋轉!”
所以,“軸心國”當然這個時候還隻是雛形)這個後來讓全世界人民都恨得牙癢癢的名字,它的老祖宗,它的“版權”,就來源於墨索裡尼這次演講中的“靈光一閃”!雖然一開始這個“軸心”主要指的是德意兩個國家,但這根象征著強權和野心的“軸心”,很快就要延伸到遠東了。
於是大家一拍即合,找到了一個最好用、也最能迷惑人的共同旗幟——“反共產國際”!於是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而意大利也在1937年11月6日也正式加入了這個協定。
就這樣,德、意、日這三個國家,通過這個以“反共”為名的協定,算是正式“組隊”成功!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極具侵略性和危險性的法西斯及軍國主義集團的核心,就此形成!
“軸心國”這個概念,至此算是名實都有了!這個日後給世界帶來無儘災難的“邪惡軸心”,其基本框架算是焊起來了!
“軸心國”的建立,是30年代後期國際關係惡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它標誌著世界開始加速分裂成兩大對立陣營。
對希特勒來說,這更是如虎添翼!他不僅在歐洲有了意大利這個“鐵哥們”雖然鐵不鐵還得看後麵),在亞洲也找到了日本這個可以互相利用、牽製敵人的“潛在盟友”雖然日本的小算盤也打得劈啪響)。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腰杆更硬了,底氣也更足了!
那麼,有了這個初步建立起來的“國際統一戰線”,這位德國“元首”下一步會乾什麼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