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幾回咱們把目光主要聚焦在了歐洲那倆“難兄難弟”——希特勒和墨索裡尼身上,看他們怎麼在國內搞獨裁、對外搞擴張。但是,咱們不能忘了,那個後來跟他們一起“拜把子”、組成“軸心國”邪惡三人組的,還有一位來自東方的“重量級玩家”——日本!這個時候抗日戰爭已經來到第八的年頭了,二戰的東方戰場實際已經爆發了。
要想理解二戰為什麼會打成一場真正的“世界”大戰,就必須搞清楚日本這個國家,是怎麼從一個差點被西方列強“開除球籍”的東亞“邊緣人”,一步步“進化”成一個野心勃勃、四處侵略的軍國主義強國的。
這一回,咱們就把時間往前倒騰個大半個世紀,聊聊日本曆史上那場至關重要的“大變身”——明治維新,以及這場變身如何最終把它推上了對外擴張的戰車,並打響了改變東亞格局的甲午戰爭。
在聊明治維新之前,咱們得先看看之前的日本是個啥樣子。簡單說,就是個“究極死宅”,
從17世紀初開始,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老大是幕府將軍,天皇基本就是個擺設)就實行了極其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除了在長崎給荷蘭人還有中國人)留了個小小的貿易窗口,基本上不跟外界來往。國內呢?實行的是森嚴的封建等級製度:最高的是武士階層雖然很多底層武士窮得叮當響,但地位高),然後是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社會流動性極差,大家各安天命。科技水平嘛,還停留在中國明清時期的水平,主要靠武士刀和弓箭打天下。
這樣的“宅男”生活,一過就是兩百多年。日本人可能覺得自己關起門來過小日子也挺好,但外麵的世界早就變天了!工業革命的浪潮席卷歐美,堅船利炮成了標配。
終於,在1853年,美國的馬休·佩裡準將相當於海軍少將),開著四艘冒著滾滾黑煙的蒸汽鐵甲戰艦被日本人驚恐地稱為“黑船”),大搖大擺地開進了日本的江戶灣現在的東京灣)。
這“黑船”帶來的,可不是友好的問候,而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脅!美國人的意思很明確:“趕緊開門做生意!不然,嘗嘗我這大炮的厲害!”
當時的幕府將軍和手下那幫武士們,哪見過這陣仗?被那幾艘“海上鋼鐵怪獸”和隆隆的炮聲給徹底轟懵了!打?肯定打不過!不打?麵子往哪擱?最後,在巨大的軍事壓力下,幕府隻好認慫,被迫與美國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神奈川條約),打開了國門。緊接著,英國、俄國、荷蘭、法國等列強也聞風而動,紛紛跑來跟日本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日本的主權開始受到嚴重侵蝕。
這“黑船事件”,就像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閉關鎖國”的日本臉上!它不僅打破了日本兩百多年的“太平夢”,更讓一部分有識之士特彆是中下級武士)深刻認識到:再不變革,再不學習西方,日本就要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強烈的民族危機感和變革圖強的呼聲,開始在日本社會內部醞釀。
“黑船”帶來的衝擊和幕府統治的腐朽無能,最終引發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革命。
1868年,以薩摩、長州等西南部強藩的中下級武士為核心的“倒幕派”,打著“尊王攘夷”後來主要是“尊王倒幕”)的旗號,擁立年少的明治天皇,通過一場短暫的內戰,推翻了統治日本兩百多年的德川幕府。
這次“王政複古”,就是明治維新的開端。說白了,就是天皇重新掌握名義上的)最高權力,然後由一批思想開明、充滿危機感的維新派官員主導,開始了一場旨在救亡圖存、學習西方的全麵社會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的核心口號,就是“富國強兵”!目標非常明確: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日本從一個落後的封建農業國,改造成為一個能夠與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甚至最終超越他們)的現代化工業強國!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明治政府進行了一係列大刀闊斧、甚至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的改革,堪稱“落後生”的瘋狂“補課”:
政治上:“廢藩置縣”,中央集權。廢除了原來各地大名諸侯)的封建領地,把全國劃分為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府和縣,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廢除了武士階層的特權比如帶刀、領取俸祿),搞“四民平等”。這一招雖然得罪了不少舊武士後來還爆發了西南戰爭,由“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領導,但被政府軍鎮壓),但為建立統一的現代國家掃清了障礙。後來還頒布了《大日本帝國憲法》模仿普魯士憲法,天皇權力至高無上),設立了議會權力有限)。
軍事上:學遍西方。建立了一支模仿西方的現代化常備軍。陸軍主要學德國普魯士),強調紀律和陸地作戰;海軍則主要學英國,畢竟人家是“日不落帝國”,海軍天下第一。實行征兵製,打破了隻有武士才能當兵的傳統。花大價錢從國外購買先進的軍艦、大炮、步槍,同時在國內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建立兵工廠、造船廠。一支效忠天皇、裝備西化的“皇軍”逐漸成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經濟上:“殖產興業”,跑步進入工業化!這是明治維新的重中之重!政府帶頭投資,興建鐵路、架設電報線、開辦礦山、建立各種近代工廠特彆是紡織、鋼鐵、造船等戰略性產業)。還創辦了很多“模範工廠”,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等這些國營企業搞得差不多了,又以低廉的價格甚至是半賣半送)將其轉讓給與政府關係密切的私人大資本家,從而扶植起了一批日後壟斷日本經濟命脈的“財閥”,比如三菱、三井、住友等等。這種“官商結合”的模式,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
文化教育上:“文明開化”,全民“洗腦”。大力引進西方科技、思想、文化和社會習俗比如穿西裝、吃西餐、用陽曆),號稱“文明開化”。同時,建立了現代化的教育體係,推行義務教育,一方麵普及知識,一方麵也向國民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強調對天皇的絕對效忠和為國犧牲的“武士道”精神雖然武士階層已被廢除,但其精神被“改造”利用了)。
可以說,明治維新就是一場由上層精英主導的、極其迅速、也極其功利性的全麵西化和現代化運動。日本人以驚人的學習能力和近乎偏執的執行力,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硬是把自己從一個麵臨亡國滅種危機的落後國家,變成了一個初步實現工業化、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亞洲強國!這速度,確實堪稱奇跡!
國家富強了,軍隊也練出來了,日本人的腰杆子硬了,野心也跟著膨脹起來了。
明治維新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色彩。日本人看到西方列強在全世界劃分勢力範圍、建立殖民地,也覺得自己“強大”了,就應該學著西方那樣,去“開疆拓土”,去爭奪勢力範圍,去領導亞洲所謂的“脫亞入歐”,某種程度上也包含了要像歐洲列強一樣去欺負亞洲鄰居的意思)。
而日本向外擴張的第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與它隔海相望的朝鮮,以及朝鮮背後那個曾經讓日本仰視、如今卻已衰落腐朽的“天朝上國”——大清帝國。
朝鮮半島,在日本看來,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既是進入亞洲大陸的跳板,也是保衛日本本土的屏障所謂“利益線”)。而當時的朝鮮,還是大清的藩屬國。日本想要控製朝鮮,就必須把大清的勢力趕出去。
雙方圍繞著朝鮮的控製權,明爭暗鬥了幾十年。到了1894年,機會來了。
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國王請求“宗主國”大清出兵幫助鎮壓。日本一看,機會來了!也打著“保護僑民”的旗號,派兵進入朝鮮。等起義被平息後,日本軍隊卻賴著不走,反而挑起事端,最終在1894年7月,不宣而戰,襲擊了駐紮在朝鮮的清軍,引爆了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
這場戰爭,是一場典型的“新興工業國”對陣“老大帝國”的較量。結果呢?
日本那支經過明治維新現代化改造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士氣高昂的陸海軍,把曾經被視為龐然大物、但實際上裝備落後、指揮混亂、內部腐朽的大清軍隊特彆是北洋水師),打得是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陸地上:日軍在朝鮮平壤大破清軍,隨後更是跨過鴨綠江,侵入中國境內,占領了遼東半島。
海麵上:在黃海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以少勝多雖然雙方實力差距沒陸軍那麼大,但日軍在戰艦性能、火炮射速和戰術運用上占優),擊潰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奪取了製海權。隨後,日軍又攻占了威海衛軍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曾經的學生,把老師傅按在地上狠狠地摩擦!這場戰爭的結果,震驚了世界,也徹底改變了東亞的格局。
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的勝利,對日本來說,簡直是打了一針超級“雞血”,意義極其重大:
“亞洲一哥”易主:日本徹底取代了中國在東亞的傳統霸主地位,一躍成為亞洲頭號強國。日本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爆棚!
撈到“第一桶金”:日本從中國割占了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雖然遼東半島後來在俄國、德國、法國的“乾涉”下被迫“吐”了出來,但這反而刺激了日本對西方列強的怨恨和警惕),更重要的是,逼迫中國支付了高達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的巨額戰爭賠款!這筆錢,相當於當時日本好幾年的財政收入,為日本繼續發展工業、擴充軍備特彆是海軍),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啟動資金!可以說,日本近代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踩著中國的屍骨、喝著中國的血汗完成的!
軍國主義“嗨”起來了:這場“輝煌”的勝利,讓日本人特彆是軍方和右翼勢力)徹底嘗到了軍事擴張的甜頭!他們覺得,“槍杆子裡麵出政權,也出財富,出地位!”“富國強兵”的國策被證明是“無比正確”的!從此,軍國主義思想在日本國內急劇膨脹,軍隊的地位和發言權越來越大,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也一發不可收拾。甲午戰爭的勝利,直接為後來的日俄戰爭、吞並朝鮮、乃至全麵侵華,都埋下了深深的伏筆。
明治維新,確實讓日本在短短幾十年內,完成了從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國家到現代化工業強國的驚人轉變,避免了淪為殖民地的命運。這本身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奇跡。
但是,這種帶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以對外擴張為導向的現代化道路,也讓日本最終走上了一條充滿侵略和毀滅的不歸路。甲午戰爭的勝利,更是像一個“潘多拉魔盒”,釋放出了日本內心深處最黑暗的貪婪和野心。
這個曾經的“落後生”,在瘋狂“補課”並“打敗”了昔日的老師傅後,開始變得越來越自信,也越來越危險。它的下一個目標會是誰?是那個同樣覬覦著中國東北和朝鮮的俄國?還是更廣闊的亞洲大陸?
日本這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已經很難再停下了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