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咱們講到,淞滬會戰打了整整三個月,中國軍隊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最終上海還是丟了,幾十萬大軍潰敗西撤,直接導致首都南京門戶洞開。那場麵,要多悲壯有多悲壯,要多慘痛有多慘痛。
打得這麼英勇,犧牲這麼巨大,為啥最後還是輸了呢?有人可能會說,是戰術指揮失誤?是武器不如人?是漢奸搗亂?
這些因素可能都有,但要說根本原因,咱們得往深裡刨。依我看,至少有兩大“硬傷”,是當時中國無論如何都難以克服的。
第一大硬傷:腦袋頂上和腳底下,都不是咱說了算!製空權與製海權的缺失)
打仗,尤其是現代戰爭,不光是陸地上兩幫人拿著槍對射那麼簡單。天空和海洋或者大江大河)的控製權,往往能要了你的命!
製海權?沒有!您想啊,上海旁邊是啥?黃浦江、長江口!日本海軍那些炮艦、巡洋艦,就跟移動的鋼鐵炮台似的,大搖大擺地開到江麵上,那大口徑艦炮對著咱們岸上的陣地,“咣咣咣”就是一頓猛轟。咱們的士兵躲在工事裡都心驚膽戰,修好的工事沒準一炮就給你揚了。更彆說,它們還能隨時隨地掩護日本陸軍登陸、運輸補給。咱們中國呢?海軍那點家當,在人家聯合艦隊麵前,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根本沒法跟人叫板。等於人家在你側翼開了個無敵的“外掛”,隨時能給你來一下子。
製空權?更彆想了!開戰初期,咱們的空軍小夥子們確實是好樣的,駕著當時能拿得出手的最好飛機比如霍克iii)衝上去跟鬼子乾,也打下來幾架敵機,全國人民都跟著歡呼。但是,咱們家底太薄了!飛機數量少,性能也比不上人家的新式飛機,更要命的是,咱們自己造不出來啊!打掉一架少一架,飛行員犧牲了更是難以補充。日本人那邊呢?飛機一架接一架地從本土運過來,型號還越來越先進。打到後來,基本上就是日本人的飛機在天上說了算,想炸哪兒就炸哪兒,想偵察就偵察。咱們的地麵部隊,不僅要挨艦炮轟,還得時刻提防著天上掉炸彈,連集結、調動、運送糧草彈藥都困難重重,等於一直暴露在敵人的眼皮子底下挨打。
有人打過一個可能不太恰當但挺形象的比方:就算把當時希特勒手下戰鬥力爆表的德國陸軍精銳比如那些閃擊波蘭、法國的裝甲師)整個兒搬到淞滬戰場上來,讓他們也試試,頭頂上沒有自家飛機保護,還得時刻擔心江麵上鬼子軍艦的炮彈會不會砸到自己腦袋上……他們能不能打贏,都得畫上一個巨大的問號!
這話糙理不糙。在敵人掌握了絕對製空權和製海權的情況下,陸軍就算再能打,也等於是在跟一個開了“上帝視角”和“無限火力”外掛的對手玩命,這仗怎麼打?太難了!咱們的德械師夠精銳了吧?但在這種立體火力打擊下,也是成片成片地倒下。
第二大硬傷:拿鋤頭的跟開機器的打,底子就不一樣!農業國vs工業國的國力差距)
光說武器裝備的差距還不夠,這背後反映的是更深層次的問題——國家實力的鴻溝。
日本:那時候的日本,雖然跟歐美列強比還有差距,但它已經是一個初步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了。它有自己的鋼鐵廠、兵工廠、造船廠,能成體係地大規模生產飛機、坦克、大炮、軍艦、槍支彈藥。它有一套相對完善的工業動員體係,能源源不斷地把戰爭資源輸送到前線。
中國:而咱們中國呢?說得不好聽點,還是個落後的農業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幾個大城市比如上海、天津、武漢),內地基本一片空白。重工業幾乎沒有,連步槍、子彈都不能完全自給自足很多還得靠進口或者地方小作坊仿造),更彆說飛機大炮坦克這些“高科技”玩意兒了。咱們的士兵,很多時候手裡拿的還是五花八門的舊槍,彈藥供應都成問題。
這種國力上的差距,直接就體現在戰場上。咱們上回書算了筆賬,記得不?一顆步槍子彈要將近兩斤大米,一發75毫米炮彈就要一千多斤大米!為啥這麼貴?因為咱們自己造不出來或者造不好,物以稀為貴啊!日本人那邊呢?炮彈、子彈可能也是金貴的,但他們的工業機器能嘩嘩地生產,補充能力比咱們強太多了。
說白了,淞滬會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用血肉之軀硬抗鋼鐵機器的悲壯故事。咱們的士兵用意誌、用勇氣、用生命,在彌補武器裝備和國力上的巨大差距。這也是為啥咱們傷亡那麼慘重的重要原因之一。硬件跟不上,隻能靠軟件人命)來湊,這現實,殘酷得讓人心疼。
贏了每一場戰役,但卻輸掉了整場戰爭:
好了,分析了咱們輸掉淞滬會戰的兩大根本原因,聽起來是不是挺讓人喪氣的?感覺好像完全沒得打?
但是!敲黑板,重點來了)凡事都有兩麵性。咱們站在中國的角度看,是輸了戰役,丟了上海,損失慘重。但如果咱們換位思考,站在日本人的角度看看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日本人打贏了上海,確實占領了中國當時最重要的經濟中心,軍事上也把中國軍隊主力打殘了,看上去是“大獲全勝”。可他們當初的目標是啥來著?“三個月解決中國問題”!他們做到了嗎?沒有!
淞滬這一仗,硬生生把他們拖了三個月,而且付出的傷亡也遠超預期。更重要的是,這一仗徹底打醒了中國人,也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侵略的殘酷性和中國抵抗的決心。日本想靠一場“膺懲”作戰就逼中國屈服、簽城下之盟的算盤,徹底落空了!
從1937年一直到1938年的武漢會戰,此時的日軍確實一路高歌猛進,但打到武漢這兒,日本人基本上也就到頭了,快累趴下了。他們突然發現一個要命的問題:中國這地方,忒td大了!地圖上看好像沒多遠,真走起來,那叫一個費勁!再往西邊、南邊打,不是崇山峻嶺,就是窮鄉僻壤,道路交通極其困難,後勤補給線拉得老長老長,簡直是噩夢。前麵那些大城市、鐵路沿線還好說,再往中國的腹地鑽,那真是力不從心,感覺一腳踩進了無底洞,真有點打不動了!
而且啊,您彆光看地圖上,日本鬼子好像占了老大一片地方,又是沿海富庶區,又是交通樞紐,又是大城市,好像挺風光。但問題來了:占了地盤,不等於就能立刻把這地盤上的資源糧食、礦產、工廠、勞動力)變成他們打仗能用的東西啊!這需要時間,需要有效的管理,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你想想,要把一個剛剛用武力占領、人心不穩、百廢待興的地方,改造成能給自己戰爭機器“輸血”的基地,那得花多少時間?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日本本來就是個小國,人力資源緊張,經濟也快被戰爭拖垮了,這麼大的地盤,它管得過來嗎?根本就是消化不良!很多占領區,除了幾個大據點和交通線,廣大農村地區他們根本控製不了。
遊擊隊:紮在日本身上的無數根刺!
更讓日本人頭疼、雪上加霜的是啥?是占領區裡無處不在的中國遊擊隊!有共產黨的八路軍、新四軍,也有國民黨的部分敵後武裝,還有各種地方自發的抗日力量。他們就像一群幽靈,活躍在敵人的後方。今天拔你個炮樓,明天炸你一段鐵路,後天伏擊一下你的運輸隊。人少了打不過你,但人多了他們就跑,跟你玩捉迷藏。
這下遊擊戰術,打得日本人是焦頭爛額。為了維持占領區的所謂“治安”,保護那點可憐的交通線和資源點,日本人不得不把大量兵力撒胡椒麵似的鋪在廣大的占領區,到處駐防、清鄉、掃蕩。結果呢?主力部隊被分散了,機動兵力嚴重不足,想再集中力量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就更難了。這些遍布敵後的遊擊隊,就像紮在日本侵略者身上的無數根小刺,雖然一根刺紮不死你,但成千上萬根刺一起紮,讓你渾身難受,坐立不安,不斷地失血、消耗。
戰略泥潭,越陷越深
所以您看,從淞滬會戰開始,特彆是打到武漢會戰之後,日本基本上就徹底陷入了它自己最害怕的局麵:戰爭長期化、泥沼化。它在中國占的地盤越大,背上的包袱就越重,需要填進去的人命和資源就越多,被遊擊隊騷擾得就越厲害。那個“三個月解決中國”的美夢,早就碎得連渣都不剩了,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國這個無邊無際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這筆“以戰養戰”的買賣,日本人算盤打得精,可現實卻狠狠地給了他們幾巴掌。贏了戰役,卻輸掉了速戰速決的戰略全局,這恐怕是當初那些在東京和前線狂妄叫囂的軍國主義分子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吧!
打到這份上,日本人最希望的是什麼?
他們最希望的,已經不是什麼“三個月解決”了,而是希望中國趕緊投降!特彆是希望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能低下頭,簽個字,承認日本的“勝利果實”,讓他們能體麵地從這個泥潭裡抽身。他們開始用各種手段,一邊繼續軍事進攻施壓,一邊搞政治誘降比如後來扶植汪精衛偽政權)。
但奇怪的是,蔣介石就是不投降!
無論戰場上吃了多大虧,丟了多少地盤包括丟了首都南京),老蔣始終把國民政府遷到內地先武漢後重慶),咬著牙堅持抗戰。
這就讓日本人很不解,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納悶了。他們可能翻了翻中國的曆史書,心想:“不對啊,你們中國人曆史上不是沒被外族征服過啊?想當年,蒙古人的鐵蹄來了,南宋最後不也降了嗎?滿洲人的八旗兵入關了,明朝不也亡了嗎?我們大日本皇軍,難道還不如當年的蒙古韃子、滿洲八旗?憑什麼我們來了,你們就死扛著不投降呢?”
他們日本人)可能沒搞明白,或者說不願意承認,時代變了!是什麼樣的一個時代呢?下回再說!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