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講到,波蘭在德國和蘇聯兩位“大哥”的“特殊關照”下,僅僅36天就“英勇就義”了,波蘭的硝煙剛剛散去,英法兩國的大使也把宣戰書遞到了德國人手裡。全世界都以為,一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就要在西歐立馬開打了!法國幾百萬大軍躲在“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後麵,英國遠征軍也開始慢悠悠地渡過海峽登陸法國,德國人也在邊境上修起了“西牆”……雙方劍拔弩張,氣氛緊張得能擰出水來。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
西線,居然,沒!打!起!來!
除了剛開始法國人象征性地往前拱了拱,搞了個“薩爾攻勢”,整個西線戰場就陷入了一種極其詭異的、長達八個月的平靜。士兵們在工事裡百無聊賴,甚至還有隔著陣地互相喊話、交換香煙的奇聞。報紙上把這段時間叫做“奇怪戰爭”,也有人叫它“靜坐戰爭”,意思就是大家光坐著,不動手。
這就奇怪了,明明都宣戰了,為啥不打呢?難道大家都是在玩“過家家”?
咱們先看看英法這邊,他們是咋想的。
英國人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們的老本行——海上封鎖!他們覺得,德國就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隻要我們用強大的皇家海軍把它的海上貿易線一切斷,不讓它進口石油、橡膠、鐵礦石這些戰略物資,再打一場持久戰,慢慢耗,德國的戰爭機器早晚得沒油,經濟就得崩潰!就像一戰時那樣,活活把你給“餓”死!法國人也覺得這招靠譜,反正我們有馬奇諾防線頂著,你打不過來,咱們就慢慢跟你耗!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怕德國空軍的報複性轟炸。西班牙的格爾尼卡、波蘭的華沙被炸成啥樣了?英法兩國的老百姓和政客們可都看在眼裡呢!他們真怕一旦主動進攻,德國的炸彈就會鋪天蓋地地落在倫敦、巴黎的頭上。這種對空襲的恐懼,讓他們寧可“靜坐”,也不願先動手。
雖然宣了戰,但英法覺得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打一場大規模的地麵進攻。英國的陸軍規模還很小,裝備也正在更新換代;法國軍隊雖然數量龐大,但戰術思想還停留在“防守反擊”上,對德國的“閃電戰”缺乏認識,讓他們主動衝出馬奇諾防線去進攻,心裡也沒底。所以,他們也想利用這段時間,加緊擴軍備戰,積蓄力量。
但是!萬一……希特勒知足了呢?可能在張伯倫這些綏靖派的潛意識裡,還抱著一絲幻想:也許希特勒拿下了波蘭,滿足了他的“民族訴求”之後,就會收手了呢?也許還有和平的可能呢?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也讓他們在行動上猶豫不決。
那德國這邊呢?希特勒為啥也沒急著動手?
你還彆說,希特勒在快速搞定波蘭之後,還真沒立刻就想跟英法死磕。他覺得,波蘭這事兒已經“木已成舟”了,英法你們也宣了戰,算是給了波蘭一個“交代”了,現在是不是可以坐下來談談,承認現實,大家握手言和?他甚至在1939年10月,還向英法發表了一個“和平演說”,拋出了橄欖枝。當然,英法這次沒再上當,嚴詞拒絕了。希特勒一看,“給臉不要臉是吧?行,那咱們就戰場上見!”
但問題是!波蘭戰役雖然快,但德軍的裝備、彈藥消耗也不小,部隊也需要休整、補充、重新部署到西線去。這都需要時間。
希特勒原本計劃在1939年秋末就發動進攻法國的“黃色方案”。結果,那年冬天的天氣異常糟糕,大雪、嚴寒、凍雨……根本不適合搞“閃電戰”。進攻日期被一次又一次地推遲,從11月推到12月,再推到1940年初。這老天爺不開眼,也給了英法更多的準備時間雖然他們也沒咋利用好)。
就在這反複推遲的過程中,德軍內部對原版的“黃色方案”有點像一戰施裡芬計劃的翻版,主攻方向還是通過比利時北部)越來越不滿意,覺得太老套,容易被英法猜到。這時候,一個叫馮·曼施坦因的將軍提出了一個更大膽、更冒險的計劃:用裝甲主力出人意料地穿越被認為坦克無法通過的阿登山區,直插英法聯軍的後方!這個計劃最終被希特勒拍板采納,但新計劃也需要更多時間來準備和演練這個以後詳細講)。
雖然西線陸地上一片“祥和”,但這並不意味著戰爭完全停止了。在其他地方,還是擦出了一些火花的:
1939年9月7日,也就是法國宣戰後沒幾天,法國軍隊確實象征性地向德國邊境的薩爾地區發動了一次進攻。但這次進攻,規模小得可憐,推進縱深也就幾公裡,更像是一次武裝偵察或者給波蘭盟友看的“姿態”。德軍稍微一抵抗,再加上波蘭那邊戰局迅速惡化,法國人沒過多久就主動撤回了馬奇諾防線,啥實質性戰果也沒有。這次“攻勢”,更像是給“奇怪戰爭”添加了一個略帶尷尬的注腳。
陸地上打不起來,海上的較量卻一直沒停。德國海軍雖然遠不如英國,但他們有一些性能優異的“袖珍戰列艦”比如“德意誌”級),專門被派出去搞“海上破襲戰”,偷襲盟國的商船。其中最有名的一艘,就是“海軍上將斯佩伯爵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家夥從開戰起就在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神出鬼沒,擊沉了不少英國商船,攪得英國海軍不得安寧。英國人下定決心要逮住它。1939年12月13日,三艘英國巡洋艦“埃克塞特”號、“阿賈克斯”號、“阿喀琉斯”號)終於在南美洲烏拉圭的拉普拉塔河口堵住了“斯佩伯爵號”!
一場激烈的海戰爆發了!雖然英國巡洋艦的火炮口徑和裝甲都不如“斯佩伯爵號”,但它們憑借數量優勢和靈活戰術,輪番上前圍毆。戰鬥中,“埃克塞特”號遭到重創,“斯佩伯爵號”自己也挨了不少炮彈,受了傷。
最終,“斯佩伯爵號”被迫駛入了中立國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港進行搶修。但根據國際法,交戰國軍艦在中立港口停留時間有限。英國人一邊在港外集結更多軍艦,一邊通過外交和宣傳手段施壓,散布“英國大批主力艦即將趕到”的假消息。
“斯佩伯爵號”的艦長漢斯·朗斯多夫,在判斷無法安全突圍、又不願讓戰艦落入敵手的情況下,最終做出了一個悲壯的決定:12月17日,他下令將戰艦駛出港口,在拉普拉塔河口外海自行炸沉!幾天後,朗斯多夫艦長本人也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用手槍自殺身亡。
拉普拉塔河口海戰,是二戰初期著名的一場海戰。雖然德國損失了一艘寶貴的戰艦,但“斯佩伯爵號”及其艦長的結局,也帶有一絲悲壯的騎士色彩。而對於英國來說,這無疑是一次重大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戰時民心士氣,也證明了皇家海軍的實力。
“奇怪戰爭”看似平靜,但平靜的湖麵下,暗流洶湧。其中一股最關鍵的暗流,就跟一種硬邦邦的礦石有關——鐵礦石!
德國打仗,需要大量的鋼鐵,而它自身的鐵礦資源品位不高,嚴重依賴從瑞典進口優質鐵礦石。這些瑞典鐵礦石對德國戰爭機器的運轉至關重要!英國人當然也知道這一點!雙方將圍繞瑞典的鐵礦石展開激烈較量!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