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咱們說到,法國新總理貝當元帥,頂不住德國人的猛攻和國內的壓力,最終決定向德國請求停戰。這消息傳到希特勒耳朵裡,他心裡那個得意啊!但他不光要勝利,還要複仇!還要狠狠地羞辱這個曾經讓德國蒙羞的老對手!
希特勒這人心眼兒小,報複心極強。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大家還記得1918年貢比涅森林的那節編號2419d的火車車廂嗎!希特勒把當年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的那節具有特殊曆史意義的福煦元帥的火車車廂,從巴黎的博物館裡給拖了出來!然後,又把它拉回到了貢比涅森林裡,不偏不倚,就安放在二十二年前同一個地點!主角還是德國和法國,隻是這次的位置調換過來了,連當年豎立的、刻著羞辱德國字眼的紀念碑都保留著,就是要讓法國人也嘗嘗當年德國人體會到的那種滋味!
1940年6月21日,貢比涅森林裡,氣氛肅殺。希特勒帶著戈林、裡賓特洛甫、凱特爾等一票納粹黨政軍大佬,坐著奔馳轎車,耀武揚威地來到了現場。他先是走到那塊羞辱德國的紀念碑前,輕蔑地看了一眼,然後昂首挺胸地走進了那節他特意從博物館裡拉出來的火車車廂。據說,他特意坐在了當年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坐過的位置上,等待著法國代表團前來“朝拜”。
沒過多久,由夏爾·安齊熱將軍率領的法國代表團,懷著極其沉重和屈辱的心情,走進了這節車廂。迎接他們的,是勝利者傲慢的目光和苛刻的停戰條件。凱特爾元帥德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宣讀了停戰協定的序言,希特勒象征性地聽完之後,就帶著大部分隨從,起身離開了車廂,把具體的“條款告知”根本沒給法國人討價還價的餘地)留給了凱特爾。
在談判的過程中,法國代表團曾經試圖請求能否稍微延後簽字,因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與遠在波爾多的貝當元帥進行磋商請示。但這個小小的請求,遭到了德方代表凱特爾元帥冷酷無情的拒絕。他幾乎是不帶任何感情地直接表示:“先生們,你們隻有一個選擇:要麼現在就在這份文件上簽字,要麼就讓戰火繼續吞噬法蘭西!”這最後通牒式的回答,徹底打碎了法國人最後一絲幻想。
1940年6月22日,在巨大的屈辱和無奈之下,法國代表團最終在這節特殊的火車車廂裡,在德國人擬定的苛刻停戰協定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曆史仿佛完成了一個輪回,但這次,是以一種更加殘酷和令人窒息的方式。希特勒用這種精心設計的場景,狠狠地報複了法國,也向全世界宣告:凡爾賽的秩序,徹底被他踩在了腳下!
但這還沒完!為了徹底抹去德國的恥辱,也為了永久銘記他希特勒的“豐功偉績”,簽約儀式結束後沒幾天,希特勒又下了一道命令:
把這節具有象征意義的火車車廂,作為戰利品,立刻運回德國柏林,放在博物館裡公開展覽,然後把貢比涅森林裡當年簽訂停戰協定的那塊林間空地,除了那座象征法國勝利的阿爾薩斯洛林紀念碑和福煦元帥的雕像之外,其他所有的紀念物、標記,甚至包括周圍的樹木,統統毀掉!夷為平地!隻留下福煦元帥孤零零的雕像,讓他親眼“看”著這片土地,見證法蘭西是如何在他希特勒的手中被摧毀的!這報複心,這手段,簡直絕了!
這份在貢比涅簽訂的停戰協定,直接導致了法國的分裂。根據協定:
法國北部和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包括巴黎和所有重要工業區,約占法國領土的五分之三),由德軍直接軍事占領。
法國南部大約五分之二的領土,名義上保持“獨立”,成立了一個新的法國政府,因為政府所在地設在溫泉小鎮維希,所以史稱“維希法國”。這個政府的首腦,就是那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
法國軍隊大部分被解除武裝,隻保留少量用於“維持國內秩序”的兵力;法國必須支付巨額的占領費用;所有法國戰俘一百多萬)繼續被德國關押……
這個所謂的“維希法國”,雖然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實際上處處受到德國的控製和掣肘,奉行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政策,在國內也推行了一係列效仿納粹的反動措施。貝當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最終淪為了一個與侵略者合作的、備受爭議的人物。法蘭西,就這樣陷入了被占領和分裂的黑暗時期。
打敗了法國這個宿敵,希特勒的心情那叫一個字“爽”!在巴黎陷落後不久6月23日或28日),希特勒像個觀光客一樣,對巴黎進行了一次旋風式的“一日遊”。
他帶著他的建築師施佩爾等人,參觀了巴黎歌劇院、凱旋門、埃菲爾鐵塔……還在巴黎聖母院前擺拍留影。最重要的一站,是他特意去了安放拿破侖棺槨的榮軍院。站在那位曾經也想征服歐洲的“前輩”麵前,希特勒這位新晉的“歐洲霸主”,內心想必是感慨萬千,充滿了誌得意滿的驕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次短暫的巴黎之行,與其說是視察,不如說是希特勒個人的一次勝利“巡禮”,是他向全世界炫耀其武功的象征性姿態。
光是元首自己去“旅遊”還不夠,還得讓軍隊也跟著“風光”一把。德軍占領巴黎後,雖然也在香榭麗舍大街搞了閱兵,但規模和後來在柏林搞的比起來,似乎還算“低調”。
隨後,當結束法國戰役的德軍部隊返回德國本土時,柏林舉行了更加盛大、更加狂熱的凱旋慶祝活動和閱兵儀式。希特勒站在總理府的陽台上,接受著萬千民眾和軍隊山呼海嘯般的歡呼。整個德國都沉浸在一種近乎癲狂的勝利喜悅之中。
希特勒原本也計劃要在巴黎搞一場極其盛大的、如同羅馬皇帝凱旋般的閱兵式,但後來又取消了這個計劃。為什麼呢?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覺得法國這麼快就投降了,已經是“事實上的最大羞辱”,沒必要再用一場大閱兵去過度刺激已經趴下的對手;另一種說法是,這位落魄藝術家出身的“元首”,可能還真就對巴黎這座“藝術之都”、“文化聖城”有那麼點“特殊感情”,他想把巴黎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種既想炫耀武力、又故作“姿態”、刻意“收斂”一下的複雜心態,也確實挺符合希特勒那難以捉摸的性格。
可以說,1940年的夏天,是希特勒個人聲望和權力達到絕對巔峰的時刻!
您想想:短短幾年時間,他撕毀了凡爾賽和約,收複了萊茵蘭,吞並了奧地利,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打垮了波蘭,征服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最終還讓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在短短六周內就跪地求饒!
這在德國人尤其是那些經曆過一戰屈辱的人)看來,簡直就是前無古人、不可思議的豐功偉績!他不僅洗刷了民族的恥辱,還讓德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無可爭議的霸主!
一時間,希特勒被德國民眾視為“天降偉人”、“德意誌民族的救星”,對他的個人崇拜達到了頂峰。就連那些曾經對他心存疑慮的國防軍將領們,在如此輝煌的勝利麵前,也不得不佩服“元首”的“天才”和“遠見”。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的權力,已經無人能夠撼動。
就在德國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對法勝利的狂熱喜悅之中,希特勒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之時,這位“元首”決定,要給他手下那些幫他打下這片大好“江山”的將軍們,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