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話說丘吉爾在米爾斯克比爾港那一把火,算是把法國海軍的主力給廢了,也把英法之間最後那點情誼給燒了個精光。這炮聲傳到柏林,希特勒的心情估計是五味雜陳。一方麵,看著英法這兩個老對頭反目成仇,他自然是樂見其成;但另一方麵,丘吉爾政府展現出的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狠勁兒,也讓他感到一絲棘手。
按照希特勒的劇本裡,法國投降之後,英國就該認清現實,派人來柏林談條件,接受德國在歐洲大陸的統治地位。在他看來,這才是“理性”的選擇。畢竟,英國已經失去了大陸上最強的盟友,再打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但丘吉爾這個“老頑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希特勒覺得,這肯定是丘吉爾一個人的問題,這“戰爭販子”綁架了整個英國!
於是,希特勒開始嘗試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他授意手下,利用各種中立國渠道,比如瑞士、西班牙,尤其是對“和平”特彆上心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向英國方麵傳遞“和談”的意願。這其中,瑞典老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尤其積極,試圖從中斡旋,希望避免戰火進一步擴大。他可能覺得,隻要雙方各退一步,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希特勒傳遞的信息大致是:隻要英國承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既成事實,不再乾涉德國的事務,德國可以保證不侵犯大英帝國及其殖民地的利益,雙方可以“和平共處”。
麵對這些通過中立國傳來的“和平試探”,丘吉爾政府的態度異常堅決。他們很清楚,希特勒所謂的“和平”,是以承認納粹德國的霸權為前提的。這種“和平”,英國絕不接受!
丘吉爾通過外交渠道明確回複了瑞典國王等中間人,他給出的和談條件,對希特勒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隻要希特勒先生願意從他侵占的領土上撤軍,恢複波蘭、挪威、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自由與獨立,那麼,我們英國隨時願意坐下來進行和談。”
這話說得,滴水不漏,但也等於直接把和談的大門給關上了。讓希特勒把吃到嘴裡的肉全吐出來?那還不如直接跟他宣戰呢!
當丘吉爾的強硬回複傳回柏林時,希特勒的耐心徹底耗儘了。據內部記載,他勃然大怒,對著手下咆哮,痛罵丘吉爾是個不可理喻的“瘋子”,是個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不顧英國人民死活、一心要把歐洲拖入毀滅性戰爭的罪魁禍首。在他看來,丘吉爾拒絕他“慷慨”的和平提議,簡直是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
既然私下的“媚眼”拋給了瞎子看,希特勒決定,那就把話說在明麵上,給英國最後一次機會,也順便向全世界展示一下自己的“和平誠意”和英國的“冥頑不靈”。
1940年7月19日,在他大封元帥、權力達到頂峰的那一天,他利用帝國議會的講台,發表了那場著名的“呼籲理性”的廣播演說原文很長,我撿幾段重要的):
在英國,我現在隻聽到一個呼聲,不是人民的呼聲,而是政治家的呼聲,戰爭必須繼續下去。我不知道這些政治家是否已經對這場鬥爭的繼續有正確的想法?的確,他們確實宣布,他們將繼續戰爭,即使英國滅亡,他們也會繼續在加拿大繼續戰鬥。大概隻有那些對戰爭繼續下去感興趣的人才會去加拿大。我害怕人民將不得不留在英國,倫敦的人民肯定會用與他們所謂的加拿大領導人以外的眼光看待戰爭。相信我,先生們,我對這種肆無忌憚的政治家深感厭惡的,他摧毀了整個國家和州。想到我應該被命運選中,對這些人已經設置的結構進行最後的打擊,這幾乎讓我很痛苦。我從未打算發動戰爭,而是建立一個具有新社會秩序和最佳文化標準的國家。
每年這場戰爭都讓我遠離這項工作。當然,不是丘吉爾先生,因為他無疑已經在加拿大了,那些對戰爭主要感興趣的人的錢和孩子已經送到了那裡。對於其他數百萬人來說,巨大的痛苦將開始。丘吉爾先生,或者也許其他人,相信我,當我預測一個偉大的帝國將被摧毀時,這個帝國我從未打算摧毀甚至傷害。我確實意識到,這場鬥爭如果繼續下去,隻能以兩個對手中的一個或另一個的徹底消滅而結束。丘吉爾先生可能相信這將是德國。我知道那會是英國。
我覺得在自己的良心麵前,我有責任再次呼籲英國和其他地方的理性和常識。我認為自己有能力提出這種呼籲,因為我不是被打敗的、乞求的,而是以理性的名義說話的勝利者。我不明白為什麼這場戰爭必須繼續下去。想到它將要求做出的犧牲,我感到很悲傷。
在看到這,大家感覺這話怎麼樣!希特勒希望通過強大的宣傳攻勢,直接影響英國民意,迫使丘吉爾政府屈服。
然而,英國人的反應再次出乎德國人的預料,在沒有經過官方授權下,在7月19號當天晚上,bbc德語部的塞夫頓·德爾默就搶先開火,用辛辣的語言把希特勒的“呼籲”懟了回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希特勒先生,您過去曾詢問我們英國公眾的情緒。請允許我為您提供這個小小的服務。讓我直截了當地告訴您,我們在英格蘭對您所謂的‘理性呼籲’的看法:我們把它扔回給您,就像我們會扔回您那副令人作嘔的嘴臉一樣。我們將戰鬥到底。再說一次:我們不需要您的和平。我們會戰鬥到底。
不得不說這位播音員非常大膽。但丘吉爾知道後卻沒說什麼,而且默認了他這一番發言,丘吉爾的態度很有意思,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德爾默那晚,確實代表了英格蘭的聲音。
所有的外交努力和心理戰術都失敗了。希特勒終於被迫麵對現實:除非通過武力,否則無法迫使英國退出戰爭。萬般無奈希特勒隻好製定進攻英國的計劃,行動代號“海獅”
為啥非得“搞”英國?不搞不行嗎?
當然不行!希特勒心裡明鏡兒似的,這英國你要是不把它徹底摁趴下,後患無窮:
第一:漫長海岸線,防不勝防!你不知道英國人什麼時候、從哪個犄角旮旯摸上岸來騷擾你一下。今天炸你個雷達站,明天派飛機轟炸一下柏林雖然現在還不成氣候,但誰知道以後呢?),更彆說以後萬一美國參戰,英國就是美國反攻歐洲大陸最好的跳板!為了防著這“賊”,希特勒就得在從挪威到法國的漫長海岸線上,部署天文數字的兵力、修築無數的工事後來搞的“大西洋壁壘”就是這麼來的)。這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德國本來資源就緊張,哪經得起這麼耗?老話說得好: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與其天天提心吊膽睡不著覺,還不如豁出去把賊窩給端了!
第二:麵子!獨裁者的命根子!希特勒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啥?靠的是他營造出來的“戰無不勝、英明神武”的光環!德國老百姓把他當神一樣供著,覺得跟著元首就能吃香喝辣、揚眉吐氣。可現在呢?你剛把法國這個“歐洲第一陸軍”給乾趴下了,結果扭頭就被一個隔著海的小島給難住了?這讓德國老百姓怎麼想?讓全世界怎麼看?“原來元首你也有搞不定的時候啊?”一旦這種想法蔓延開來,他那“神”的光環就可能褪色,他統治的根基就會動搖!對於獨裁者來說,丟什麼都不能丟麵子!就算打腫臉也得充胖子!
所以,打英國,風險巨大;但不打英國,長期耗下去,風險更大,麵子上也掛不住。
“海獅”:既是威脅,也是無奈的“戰術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