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蘇聯人打了一場蘇芬戰爭,雖然勝利了,但也是“慘勝”,從芬蘭人手裡多摳了點土地,但也把自家紅軍那點家底和臉麵,在全世界麵前丟了個精光。打個小小的芬蘭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死了十幾萬人,這戰鬥力,簡直讓人不忍直視。芬蘭人呢?雖然割地賠款,心裡那個恨啊,自然而然地就開始向納粹德國那邊靠攏,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報仇雪恨,把失去的土地給奪回來。
而遠在柏林的小胡子希特勒,看到蘇聯紅軍在芬蘭戰場上那慘不忍睹的表現,估計在辦公室裡能樂得從椅子上蹦起來!他可能拍著大腿對手下那幫將軍們說:“瞧瞧!瞧瞧!這就是那個讓你們寢食難安的“紅色巨人”?依我看,不過是個泥足巨人,一推就倒!看來我那個“東方計劃”,成功的把握又大了幾分啊!”
原本,希特勒在打垮法國之後,是想在1940年秋天就對英國下手的,搞那個“海獅計劃”,坐船去倫敦“喝下午茶”。結果呢?戈林的空軍在不列顛上空被英國皇家空軍揍得鼻青臉腫,德國海軍那點可憐的家當,在挪威又折損了不少,根本沒能力護送大軍橫渡英吉利海峽。眼瞅著“海獅計劃”成了“海蜇計劃”——看著唬人,一碰就碎,希特勒隻好在1940年9月悻悻地宣布“無限期推遲”。
西邊暫時搞不定,希特勒那顆躁動不安的心,自然就又轉向了東方。他原計劃是在1941年5月15日,春暖花開的時候,就對蘇聯發動那場蓄謀已久的、代號為“巴巴羅薩”的突襲。可人算不如天算,南邊那個不爭氣的“豬隊友”墨索裡尼,在巴爾乾捅了婁子,入侵希臘結果被人家給打了回來,還得德國老大哥去給他“擦屁股”。這一來二去,為了穩住南翼,德國不得不先在巴爾乾打了一仗,硬是把進攻蘇聯的日期,從5月15日給“跳票”到了6月22日。
您可千萬彆小看這短短一個多月的推遲!對於“巴巴羅薩”這個講究“速戰速決”的計劃來說,這一個多月,簡直是致命的!因為蘇聯的冬天,那可不是鬨著玩的。少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意味著德軍很可能要在嚴寒和泥濘中作戰,這為日後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埋下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伏筆。
讀到這兒,可能有些朋友會問了:“希特勒就那麼沉不住氣嗎?既然英國還沒死透,東邊蘇聯又那麼大,他為啥非得在1941年就急吼吼地去捅這個馬蜂窩呢?晚個一兩年,等準備得更充分點,不行嗎?”
答案是:真不行!在希特勒看來,1941年,幾乎是他發動對蘇戰爭唯一剩下的、也是最好的“時間窗口”了!再等下去,黃花菜都涼了!
1.蘇聯正在“瘋狂練級”,再等就真成“大boss”了!
希特勒雖然看不起蘇聯紅軍在蘇芬戰爭中的表現,但他手下的情報部門可不是吃乾飯的。他們源源不斷地向柏林傳遞著一個令人不安的信息:蘇聯這個“紅色巨熊”,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擴軍備戰!
兵力暴漲:到1940年底,蘇聯紅軍的總兵力,已經從1939年初的不足200萬,猛增到了500萬人以上!而且還在不斷地征召和訓練新兵。這數量,想想都讓人頭皮發麻。
新式坦克“初露崢嶸”:更讓德國將軍們感到憂慮的是,蘇聯的坦克工廠裡,兩種劃時代的新式坦克——t34中型坦克和kv係列重型坦克——已經開始投入生產了!雖然在1941年初,這兩種坦克的數量還不是很多,裝備部隊也需要時間。但德國的坦克專家們比如古德裡安)在接觸到這些坦克的情報後,都倒吸一口涼氣!t34那傾斜的裝甲、強大的火炮和良好的機動性,遠超當時德軍的主力三號、四號坦克。kv重型坦克那厚重的裝甲,更是德軍大部分反坦克炮都啃不動的“鐵王八”!希特勒心裡清楚,要是再給斯大林一兩年的時間,讓這些新式坦克像下餃子一樣裝備到紅軍部隊裡,那德軍的裝甲優勢將蕩然無存,到時候誰碾壓誰,可就不好說了!
戰術和指揮的“亡羊補牢”:蘇芬戰爭的慘敗,也確實讓斯大林清醒了不少。他開始意識到,光靠“政治正確”和“人海戰術”是打不贏現代化戰爭的。他開始逐步釋放一些在大清洗中被關押的有經驗的軍官,並提拔像朱可夫這樣真正能打仗、有頭腦的將領。雖然紅軍的指揮體係和戰術思想的恢複需要時間,但這種積極的改變趨勢,也讓希特勒感到不安。他必須趁著蘇聯紅軍還在“轉型期”、新式裝備還沒形成規模、指揮係統還沒完全理順的時候,先下手為強!
2.英國“小強”打不死,但暫時也咬不動人:兩線作戰的“偽命題”
希特勒雖然沒能把英國炸趴下,但他也看出來了,英國佬現在雖然嘴硬,可也沒能力在歐洲大陸發動大規模的反攻。皇家海軍是厲害,可陸軍那點家當,在敦刻爾克丟了個精光,想重新武裝起來,組織起一支能跟德國陸軍抗衡的力量,沒個一年半載根本不可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所以,在希特勒看來,1941年這個當口,英國雖然還在那兒礙眼,但它更像一個“守門員”,隻能守住自家大門,沒法衝出來跟你搶中場。這就意味著,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西線暫時不會有太大的壓力,可以把絕大部分主力都抽調到東線去。這對於極度害怕兩線作戰的德國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可要是再等下去呢?萬一英國緩過勁來了,或者更要命的,那個隔岸觀火、一直在“悶聲發大財”的美國,被丘吉爾給忽悠瘸了,真的擼起袖子下場參戰了呢?那到時候,德國可就真的要麵臨英美蘇三路夾擊的噩夢了!那可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線作戰還要慘!所以,必須趁著英美還沒“聯手”,先把蘇聯這個最大的潛在威脅給解決了!1941年,在他看來,是德國唯一能夠“放心”地集中主力在東線打一場“殲滅戰”的時間窗口。
彆看德國在歐洲大陸上耀武揚威,占了那麼多地盤。但它自身的戰略資源,其實一直都捉襟見肘,是個“先天不足”的戰爭機器。
而且德國本土幾乎不產石油,打仗需要的石油,主要靠從羅馬尼亞進口但產量有限,還得看人家臉色),以及用煤炭液化搞人工合成成本高,產量也上不去)。希特勒的“閃電戰”,坦克飛機滿地跑,那燒的都是油啊!沒有足夠的石油,他的裝甲集群就是一堆廢鐵!而蘇聯呢?高加索地區那可是世界聞名的“大油田”!巴庫的石油,對希特勒來說,簡直就是沙漠裡的綠洲,充滿了致命的誘惑!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德國是個工業國,但糧食自給率不高,很多重要的工業原料比如橡膠、錳、鉻、鎳等)也嚴重依賴進口。現在英國搞海上封鎖,雖然還不能完全掐死德國,但也讓德國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而蘇聯呢?烏克蘭是歐洲有名的大糧倉,頓巴斯有豐富的煤鐵,烏拉爾山區還有各種有色金屬……這些,在希特勒眼裡,都是德國“生存空間”裡必不可少的“養分”!
希特勒算過一筆賬:如果英國的海上封鎖再持續個一年半載,德國國內的經濟很快就會進入“戰略匱乏期”,到時候彆說打仗了,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所以,必須儘快從東方奪取足夠的資源,來彌補本土的不足,支撐戰爭機器的運轉。“以戰養戰”,這是他唯一的選擇。
所以您看,無論是從軍事、戰略還是經濟層麵考慮,1941年對希特勒來說,都是發動對蘇戰爭的“最佳”也是“最後”的時機。再拖下去,夜長夢多,變數太大,他賭不起!
既然決定要打了,那能不能打贏呢?對於這個問題,從希特勒本人,到德國國防軍的將軍們,再到前線的普通士兵,可以說是信心爆棚,樂觀得有點不像話!
蘇芬戰爭中紅軍那拙劣的表現,給德國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普遍認為,蘇聯紅軍就是一群裝備落後、訓練不足、指揮無能、紀律渙散的“烏合之眾”,所謂的“紅色巨人”,不過是個外強中乾的“泥足巨人”,隻要輕輕一推,就會轟然倒塌。
這種輕敵思想,在德軍內部彌漫到了什麼程度呢?
有人說三個星期就夠了!一些狂熱的納粹黨徒和前線軍官,甚至叫囂著,隻要三個星期,就能拿下莫斯科,讓斯大林在克裡姆林宮的紅旗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