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美國在一戰後“吃了癟”導致國內“孤立主義”到達最高峰,想著以後關起門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就在美國人一心一意地想“獨善其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災難,卻像一頭從地獄裡衝出來的怪獸,先把自己家給攪了個天翻地覆,也間接地為後來不得不卷入世界大戰,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場災難,就是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聞之色變的——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
這一回,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場差點把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給“送走”的大蕭條,到底是怎麼來的?它又是如何把一位倒黴催的總統胡佛)給活活“坑”下台,並最終成就了另一位將帶領美國走出危機、深刻改變美國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人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整個1920年代,對美國來說,那可真是一個金光閃閃、紙醉金迷的“黃金時代”,也被後人戲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與歐洲那些被戰火蹂躪的國家不同,雖然“孤立主義”盛行,但這不影響那時候的美國老百姓的生活,那時候的美國歌舞升平,一片繁榮景象。工業生產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突飛猛進,新技術比如汽車、收音機、電影、電冰箱、洗衣機這些時髦玩意兒)層出不窮,像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特彆是汽車工業,在亨利·福特那套革命性的流水線生產方式的推動下,汽車這種曾經隻有富人老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開始變得越來越便宜,逐漸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一時間,美國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好不熱鬨。
消費主義的浪潮席卷了整個美國社會。人們似乎有用不完的錢,也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樂觀。買最新款的汽車,聽最時髦的爵士樂,看最火爆的好萊塢電影,跳最奔放的查爾斯頓舞,喝偷偷摸摸從加拿大或者加勒比海走私來的私酒那時候美國還在搞禁酒令呢,但越禁越來勁)……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種“老子天下第一,明天會更好”的盲目自信和投機情緒。
這種樂觀情緒,最集中、也最瘋狂地體現在紐約華爾街的股票市場上。那幾年的美國股市,簡直就是個巨大的、而且是隻漲不跌至少在大部分人看來是這樣)的超級大賭場!從腰纏萬貫的金融大鱷、企業巨頭,到辦公室裡的小文員、工廠裡的技術員,甚至連街頭擦皮鞋的小弟、端盤子的女招待,都加入了這場全民炒股的狂歡盛宴!
當時得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麼叫股票,什麼叫市盈率,什麼叫公司基本麵,他們隻知道,隻要把錢哪怕是借來的錢)扔進股市,閉著眼睛隨便買幾隻熱門股,就能像滾雪球一樣,在短時間內賺得盆滿缽滿!“今天投入一千塊,明天就能變兩千!”這種一夜暴富的神話,在當時的華爾街,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為了能買更多的股票,賺更多的錢,很多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搞起了所謂的“保證金交易”。啥叫“保證金交易”?說白了,就是借錢炒股。你隻要付一小部分押金比如股票價值的10或20),就能從股票經紀人那裡借到其餘的錢來購買股票。這玩意兒,在牛市的時候,確實能讓你用小錢撬動大收益,賺得不亦樂乎。可一旦股市風向不對,開始下跌,那可就慘了!因為你不僅要賠掉自己的本金,還得償還經紀人的貸款和利息,弄不好就得傾家蕩產,血本無歸!這簡直就是在金融的鋼絲繩上跳舞,刺激是刺激,但也隨時可能掉進萬丈深淵。
就這樣,在非理性的投機狂熱和信貸過度擴張的推動下,美國的股價被炒得越來越高,像個被吹得鼓鼓囊囊的氣球,完全脫離了上市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和真實價值。一個巨大的、五彩斑斕的金融泡沫,就這樣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喧囂的背景音樂中,越吹越大,也越來越接近破裂的邊緣。
常言道:爬得越高,摔得越慘。這個巨大的泡沫,終於在1929年的10月,以一種極其慘烈、也極其突然的方式,破滅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這一天,後來被永遠地載入了世界金融史冊,史稱“黑色星期四”。
紐約證券交易所像往常一樣開盤。但與往日不同的是,一種莫名的恐慌情緒,開始像瘟疫一樣在交易大廳裡迅速蔓延。股價開始出現大幅下跌,拋售的指令像雪片般飛來。一些大的銀行家們比如摩根財團的頭麵人物)為了穩定市場,緊急湊了一大筆錢,聯手入市,大量買入藍籌股,試圖力挽狂瀾。他們的努力,在當天下午暫時穩住了暴跌的勢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小幅反彈。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以為危機過去了,股市很快就會恢複正常。
然而,這僅僅是暴風雨來臨前短暫的平靜。
真正的雪崩,發生在幾天之後的10月29日,星期二。這一天,更是以其災難性的後果,被冠以了“黑色星期二”的恐怖名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盤之後,積壓了幾天的拋售指令,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瞬間淹沒了整個交易所!股價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瘋狂地向下俯衝!交易所裡的報價機根本跟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很多股票的價格,在幾分鐘之內就可能腰斬甚至跌到一文不值!交易大廳裡一片鬼哭狼嚎,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經紀人們麵如死灰,聲嘶力竭地喊著“賣出!賣出!”,投資者們則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有些人甚至當場就精神崩潰了。
那股價跌得有多狠?簡直是從珠穆朗瑪峰頂直接跳傘到了馬裡亞那海溝,中間連個緩衝都沒有!據統計,在1929年10月底到11月初那短短的幾周之內,紐約股市的總市值就蒸發掉了約三百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這筆錢,比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全部軍事開銷還要多!
無數的美國人,在幾天之內,就從賬麵上的“百萬富翁”變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因為之前借錢炒股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許多曾經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呼風喚雨的金融大亨和企業巨頭,也在這場股災中損失慘重,甚至破產。絕望之下,跳樓自殺、開槍自儘的悲劇,在華爾街和全美各地接連不斷地發生。美國人民那五彩斑斕的“黃金夢”,就這樣,在一片哀嚎和絕望之中,被無情地碾得粉碎。
華爾街這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可不僅僅是把美國股民的錢包給震癟了那麼簡單。它像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迅速將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拖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的深淵。
銀行係統的全麵崩潰:股市的崩盤,首先給美國的銀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很多銀行因為深度參與了股市投機比如用儲戶的存款去炒股,或者向炒股者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在股災中損失慘重,血本無歸。當儲戶們聽到股市崩盤的消息,擔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紛紛像潮水一樣湧向銀行,要求提取現金。結果呢?成千上萬家銀行尤其是那些資本金不足、經營不善、又缺乏有效監管的小銀行)根本拿不出那麼多現金來應付擠兌,隻能被迫宣布關門倒閉!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總共有超過九千家銀行破產倒閉,占全國銀行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這意味著,無數普通老百姓一輩子的血汗錢、養老錢,就這樣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其造成的社會恐慌和絕望,可想而知。
信貸體係的徹底凍結:銀行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循環係統”,負責提供信貸,支持投資和消費。銀行一倒閉,或者為了自保而收緊銀根,整個社會的信貸體係就癱瘓了。企業貸不到款,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更不敢投資擴大再生產;農民也貸不到款來購買種子、化肥和農機;普通老百姓呢?更是捂緊了口袋,不敢輕易花錢消費了,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
工商企業的大麵積破產與失業率的災難性飆升:信貸凍結,消費萎縮,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工商企業的大麵積破產倒閉。工廠的產品賣不出去,堆積如山,隻能被迫減產、停產,然後就是大規模地解雇工人。商店因為沒人買東西,也隻能關門歇業。到1933年初,也就是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美國的失業人口,據估計高達約1300萬到1500萬人!全國的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25!這意味著,每四個有勞動能力的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找不到工作,失去了生活來源!那些曾經在“咆哮的二十年代”享受著“汽車洋房”的城市中產階級,很多也在這場災難中淪為了赤貧。
農業危機的雪上加霜:美國的農業,其實在整個20年代就一直不太景氣。現在大蕭條一來,更是雪上加霜。城市居民失業了,沒錢買東西了,對農產品的需求進一步萎縮,導致農產品價格跌到了穀底。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棉花、煙草,要麼賣不出去,爛在地裡,要麼就隻能以極低的價格賤賣。很多農民因為還不起銀行貸款和抵押,土地和農場被銀行沒收,被迫背井離鄉,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湧向城市尋找一線生機,或者像《憤怒的葡萄》裡描寫的那樣,開著破舊的汽車,向著傳說中“遍地黃金”的加利福尼亞,進行著絕望的遷徙。
國際貿易的急劇萎縮與危機的全球蔓延: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消費市場和債權國。美國經濟一打噴嚏,全世界都得跟著感冒。大蕭條爆發後,美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在1930年由胡佛總統簽署了那個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提高到近60!這種典型的“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立刻引發了其他國家的連鎖報複,紛紛提高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結果呢?國際貿易額急劇萎縮了三分之二以上!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被割裂,經濟矛盾日益加劇。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就這樣,迅速地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球所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持續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大蕭條。從歐洲到亞洲,從拉丁美洲到澳大利亞,到處都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銀行破產、民不聊生的淒慘景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那麼,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經濟大災難,僅僅是因為華爾街的投機泡沫破裂嗎?當然不是!股市的崩盤,更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背後,反映的是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早已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製度性的缺陷。
貧富差距懸殊,有效需求不足:這是最根本的原因。20年代的美國,雖然整體上看起來經濟繁榮,但財富分配卻極其不公。一小撮最富有的家庭大約占人口的1)掌握了國家近40的財富,而占人口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其收入增長卻遠遠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這就導致了社會總供給遠遠大於社會總有效需求的局麵。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大部分老百姓的錢包卻越來越癟,買不起那麼多東西。東西賣不出去,自然就要積壓,最終導致生產過剩,企業減產裁員,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農業的長期困境:美國的農業,在整個20年代就一直處於蕭條狀態。一戰期間,為了支援歐洲,美國農業大規模擴張。戰爭一結束,歐洲農業恢複,對美國農產品的需求銳減,導致農產品價格暴跌。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賣不上價錢,還要償還之前購買土地和農機欠下的債務,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農業的蕭條,不僅削弱了農村的購買力,也使得大量農民破產,湧入城市尋找工作,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失業問題。
不受約束的信貸擴張與金融投機:20年代的美國,金融監管極其寬鬆,各種信貸消費比如分期付款買汽車、買房產)和股票市場上的保證金交易大行其道。這雖然在短期內刺激了經濟的虛假繁榮,但也吹起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積累了巨大的金融風險。一旦泡沫破裂,整個信貸體係就會崩潰。
脆弱的銀行體係:當時的美國,擁有成千上萬家獨立經營的小銀行,它們大多規模小,資本金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聯邦監管和存款保險製度。這種分散而脆弱的銀行體係,在麵臨大規模擠兌風潮時,根本不堪一擊,很容易引發連鎖倒閉。
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打亂了原有的國際金本位製和貿易秩序。戰後,圍繞著戰爭債務和德國賠款問題的無休止的爭吵,使得歐洲國家的經濟複蘇步履維艱。而美國推行的高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是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摩擦和經濟失衡,使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係都變得異常脆弱。
可以說,1929年的那場股災,就像一根導火索,瞬間點燃了早已埋藏在美國乃至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係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炸藥。一場席卷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破壞力也最大的經濟“完美風暴”,就此猛烈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