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小日本一通“虎!虎!虎!”的招呼,把山姆大叔在珍珠港的“安樂窩”給捅了個底朝天。美國人從星期天早晨的宿醉中被炸醒,憤怒的火焰瞬間從東海岸燒到了西海岸。羅斯福總統一聲“國恥日”,國會山上的議員老爺們也不再吵吵嚷嚷什麼“孤立主義”了,除了一個頭鐵的和平主義女議員,幾乎是全票通過對日宣戰。緊接著,希特勒那個“歐洲大陸一哥”也跟著瞎起哄,主動向美國宣了戰。這下好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算是被徹底推倒了。
珍珠港的濃煙尚未散儘,全美國都沉浸在一種混雜著震驚、悲痛和複仇怒火的複雜情緒之中。從紐約的摩天大樓到中西部的農場,從好萊塢的浮華世界到南部棉花地的黑人小夥,幾乎所有的美國人,都在那一刻,被一種共同的情感——“乾他x的小日本!”——給緊緊地團結了起來。各種招兵站前,一夜之間就排起了長龍,熱血青年們爭先恐後地要上前線,去給那些在珍珠港死難的同胞們報仇雪恨。
這股子同仇敵愾的勁頭,當然是可貴的。但當最初的興奮和憤怒逐漸退潮之後,一個冷冰冰的、卻又無法回避的問題,開始像幽靈一樣,悄悄地浮現在許多美國人尤其是那些真正了解國家機器運作的政治家、軍人和有識之士)的心頭:
“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或者“我們能打贏戰爭嗎”?
戰爭,可不是在電影院裡看一場《卡薩布蘭卡》那麼浪漫,也不是在橄欖球場上喊幾句“usa!usa!”就能贏的。戰爭,是一台無情的絞肉機,是一場對國家實力、組織能力、科技水平、戰略智慧以及國民意誌的終極試煉。它不僅僅考驗你有沒有戰鬥的決心,更考驗你有沒有打贏的底氣。
要說美國人這“底氣”啊,在1941年底那會兒,還真不是那麼足。甚至可以說,在很多方麵,都透著一股子“心虛”和“不自信”。
您翻開美國的戰爭史看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山姆大叔打過幾場像樣的“大仗”?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雖然最後也加入了協約國,派了幾百萬大兵去歐洲,也為最終打敗同盟國出了力。但說實話,美國更多的是扮演了一個“中途插手者”和“勝利摘桃者”的角色,而不是像英法那樣,從頭到尾真刀真槍地跟德國人死磕了四年,流儘了血汗。美國大兵在歐洲戰場上,真正大規模參戰的時間並不長,經驗也相對有限。更重要的是,美國並沒有在一戰中扮演那種主導戰局、力挽狂瀾的核心角色。
再往前數呢?美墨戰爭18461848),那是欺負人家墨西哥小兄弟,搶了人家一大片土地。美西戰爭1898),那是跟西班牙這個已經日薄西山的“沒落帝國”搶殖民地,三下五除二就把人家給打趴下了。這些戰爭的對手,都太“軟弱”了,勝利來得太“輕鬆”了,根本無法給美國帶來那種經曆過生死考驗、戰勝過強大對手之後才能擁有的真正底氣和自信。可以說,美國軍隊的傳統,更像是一個“地區警察”,擅長在自家後院“打小仗”,處理一些“治安事件”,但對於要不要、以及能不能打一場全球規模的、與德國日本這種武裝到牙齒的軍事強國進行殊死搏鬥的“世界大戰”,他們心裡,其實是沒譜的。
還有一層更深的憂慮,潛藏在美國人甚至包括一些西方盟友)的心中:那就是,我們這套吵吵嚷嚷、效率低下、還得天天看選民臉色的“民主製度”,真的能打贏那些高度集權、紀律森嚴、說一不二的“法西斯獨裁國家”嗎?
您瞅瞅那德國,希特勒一聲令下,整個國家就變成了一部高速運轉的戰爭機器,所有人都像上了發條一樣,為了“元首”和“帝國”去戰鬥。再看看那日本,天皇一道詔書,老百姓就嗷嗷叫著要“玉碎”,飛行員開著飛機就敢往軍艦上撞。那種高度的社會動員能力、嚴酷的軍事紀律和不計代價的犧牲精神,確實讓習慣了自由散漫、個人主義至上的美國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
美國這邊呢?一邊是選民手裡的投票箱,一邊是工廠裡的流水線,議會裡天天吵架,報紙上各種聲音都有。這樣的國家,真的能團結一致,有效地組織起來,去跟人家那種“一個領袖、一個政黨、一個意誌”的獨裁國家打一場你死我活的總體戰嗎?很多人心裡,都打著一個大大的問號。這種對自身製度在戰爭效能方麵的懷疑,也成了當時美國社會一種普遍的焦慮。
更彆忘了,珍珠港的炮聲雖然暫時打碎了“孤立主義”的迷夢,但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在美國社會可是根深蒂固,經營了幾十年了。大部分美國老百姓,還是習慣了和平安逸的生活,對參與一場可能要持續數年之久、付出巨大犧牲的全球性戰爭,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持久的耐性想象。他們可能因為一時的憤怒和愛國熱情而支持參戰,但如果戰爭拖得太久,傷亡太大,經濟負擔太重,他們還能不能繼續支持下去?這也是羅斯福總統不得不時時掂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說完了心理上的“不自信”,咱們再來看看1941年底,美國軍隊這“硬件”和“軟件”的真實狀況,那可真是讓人捏一把汗。六個字形容:遲鈍、分散、稚嫩。
陸軍:新兵蛋子配“老爺車”
珍珠港事件爆發時,美國陸軍的總兵力,大約隻有170萬人左右。這數字聽起來好像不少,但跟德國和蘇聯動輒數百萬的大軍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但是,這170萬人裡,絕大部分都是剛剛通過《義務兵役法》征召入伍、還在進行基礎訓練的“新兵蛋子”,很多人連槍都還沒摸熟練,更彆說上戰場打仗了。
裝備方麵呢?與其說寒酸,更不如說是粗製濫造。美國陸軍的裝甲兵力尤其薄弱,主戰坦克還是3中型坦克。這3坦克,設計思路奇葩,火力配置也不合理主炮裝在車體右側,射界受限,車長指揮塔視野又差),裝甲防護也相當糟糕,被德國兵和後來的英國兵戲稱為“移動的棺材”或者“七兄弟棺材”因為它成員多,一旦被擊中,很容易全車報銷)。跟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比起來,簡直就是個“戰五渣”。至於更先進的4“謝爾曼”坦克,那會兒還在圖紙上或者剛剛開始小批量試生產呢。
海軍:主力挨揍,戰術迷茫,“啞巴魚雷”氣死人
海軍的情況,比陸軍稍微好點,畢竟是傳統的海上強國。但在珍珠港,太平洋艦隊的戰列艦主力被日本人一鍋端了,剩下的艦船也大多帶傷。雖然三艘航空母艦僥幸逃過一劫,為後來的反擊保留了火種,但當時美國海軍對於如何有效地運用航母進行大規模海空作戰,戰術思想還遠未成熟,還處在摸索和學習的階段。
ark14型魚雷,簡直就是個“超級大坑貨”!這種魚雷毛病百出,故障率高得離譜!要麼是深度定不住,打出去直接從敵艦底下鑽過去了;要麼是引信有問題,明明擊中了目標,卻死活不爆炸,成了“啞彈”;更奇葩的是,有時候它還會在水下自己轉圈圈,搞不好還會回來把自己家的潛艇給“誤傷”了!前線的潛艇艇長們,被這破魚雷氣得是七竅生煙,集體上書海軍部要求解決問題。可海軍那些官僚老爺們呢?一開始還捂著蓋著,不肯承認自己的產品有問題,硬是讓美國潛艇兵們在戰爭初期,用著這種“十發九不響”的“寶貝疙瘩”,錯失了無數戰機,也白白犧牲了不少生命。
空軍陸軍航空隊):羽翼未豐,性能落後,經驗欠奉
那時候的美國空軍,還不叫“空軍”,而是隸屬於陸軍的“陸軍航空隊”,獨立性差,在戰略決策和資源分配上,往往得看陸軍大佬們的臉色。
主力戰鬥機,還是寇蒂斯公司的p40“戰斧小鷹”係列。這飛機吧,皮實耐用,火力也還湊合,但在飛行性能特彆是爬升率和高空機動性)上,跟日本的零式戰鬥機比起來,明顯就不是一個檔次的。飛行員呢?也大多是些沒上過戰場、飛行小時數也不足的“菜鳥”,空戰經驗基本為零。
至於被寄予厚望的b17“空中堡壘”這樣的四引擎重型戰略轟炸機,在1941年底,數量還非常稀少,戰略轟炸的理論和戰術也才剛剛起步,遠未形成規模化的作戰能力。
那麼,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初期,美日兩國海軍這是初期較量的主要力量)的實力對比,究竟是怎樣的呢?
日本的優勢:
海軍航空兵訓練精良、戰術嫻熟:日本海軍經過長期的重點建設和山本五十六等人的大力推動,其艦載航空兵的飛行員素質、訓練水平和戰術運用特彆是航母集群打擊戰術),在當時可以說是世界頂尖水平。很多飛行員都參加過侵華戰爭,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
艦隊集中、攻擊迅猛:日本聯合艦隊在戰爭初期,能夠將其最精銳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集中使用,對選定的目標實施毀滅性的突然襲擊,具有強大的戰術主動權和攻擊力。
陸軍在亞洲作戰經驗豐富,快速推進:日本陸軍在中國等亞洲戰場上,已經積累了多年的作戰經驗,雖然裝備可能不如德國精良,但在叢林、山地等複雜地形條件下的作戰能力不容小覷,而且在戰爭初期,其推進速度也相當驚人。
美國的劣勢:
戰力部署分散,準備不足:美國雖然擁有強大的工業潛力和海軍實力,但在戰爭爆發前,其軍事力量分散在全球各個基地,太平洋艦隊雖然主力集中在珍珠港,但整體上缺乏應對大規模突然襲擊的準備。
兵員剛動員、戰術未磨合:大量的陸軍和航空隊人員都是剛剛征召入伍的新兵,缺乏訓練和實戰經驗。海軍雖然有經驗豐富的老兵,但新的戰術思想比如航母作戰)尚未完全普及和成熟。
戰區協調體係未建立,全球投射力弱:美國雖然本土實力強大,但如何有效地將這些力量投射到遙遠的太平洋戰場,如何與盟國比如英國、澳大利亞、中國)進行有效的戰略協調和聯合作戰,這些都還是剛剛開始探索的課題,缺乏成熟的體係和經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以說,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最初幾個月裡,日本憑借著其精心策劃的突然襲擊和訓練有素的軍事力量,在軍事上是占據著明顯的“先手”優勢的。
武器問題:打得響不響,先看彈炸不炸
除了整體實力上的差距,美軍在戰爭初期,還麵臨著一個非常尷尬、也極其要命的問題——那就是手裡家夥不好使!有些關鍵性的武器裝備,不僅性能比不上對手,甚至還存在著嚴重的質量缺陷!ark14係列故障率極高ark14型魚雷,簡直就是個“扶不起的阿鬥”!不爆炸、跑得太深打不著、甚至在水下自己轉圈圈回來炸自己……各種奇葩故障層出不窮!前線的潛艇艇長們,冒著生命危險,好不容易鑽到敵人軍艦底下,瞄準了,發射了,結果呢?要麼是“噗通”一聲悶響,啥動靜沒有;要麼就是眼睜睜看著魚雷從敵艦底下優雅地“路過”,連根毛都沒傷到。這得有多憋屈,多絕望?在戰爭初期,ark14魚雷的有效命中爆炸率,低得令人發指大概隻有百分之30)!很多潛艇艇長都快被這破玩意兒給逼瘋了,他們寧可用老式的、威力小一點但相對可靠的魚雷,也不願意再用這種“十發九坑”的新寶貝。可海軍軍械局那些官僚老爺們呢?一開始還死活不肯承認自己的產品有問題,把責任都推給前線操作失誤,硬是捂著蓋著拖了近1年多,直到問題實在瞞不住了,才在1943年中期開始不情不願地進行調查和改進。這期間,多少寶貴的戰機被錯失,多少無辜的生命被葬送!3李式被諷為“移動棺材”3“李格蘭特”中型坦克,也好不到哪兒去。這玩意兒,火力分布不合理主炮裝在車體右側,射界受限),車體高大笨重容易成為靶子),裝甲薄弱一打就穿),車長指揮塔視野又差得離譜。在北非戰場上,英國人用它跟德國的坦克打,被打得是叫苦連天,私下裡都管它叫“移動的棺材”或者“送給隆美爾的禮物”。美國大兵們自己,也沒少拿它開涮。
飛機問題:p40不敵零式,訓練事故頻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