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中途島那場驚天動地的大海戰,隻用了一天主要是4號這一天),就把日本海軍的四艘主力航母給送進了太平洋的海底喂魚。這“命運的五分鐘”,不光是幾艘船、幾百架飛機的損失,更是把整個太平洋戰爭的“劇本”給徹底改寫了。
這場仗打下來,日本海軍的家底算是被掏空了一半,而美國人呢,雖然也損失慘重,但總算是把日本海軍那囂張的氣焰給打了下去。這可不僅僅是幾艘軍艦的輸贏,這背後啊,學問大著呢!
您可能會問了,這日本人開戰以來,不是一直順風順水,跟開了掛似的嗎?怎麼到了中途島,一下子就栽了這麼大的一個跟頭?而美國人呢,明明在兵力上特彆是航母數量上)還處於劣勢,怎麼就能打出這麼一場“驚天大逆轉”呢?這裡頭的原因,可不是一句“運氣好”就能解釋的。
日本為啥輸得這麼慘?
貪多嚼不爛,兵力大分散:孫子曾經說過:“凡軍之道,主受敵而不合,無合而利者,曰分兵”。這段話意思是:用兵之道,倘若主力在與敵作戰時不能集中協同作戰,即使有一時之利,也不過是偶然,根本不可持續。若此時還分兵作戰,更是大錯。i作戰”計劃,聽起來是挺牛,又是打中途島,又是佯攻阿留申,又是戰列艦主力在後麵壓陣,還要分兵去登陸……攤子鋪得太大,戰線拉得太長!結果呢?在最關鍵的中途島海域,真正能跟美國航母硬碰硬的,也就南雲那四艘航母。山本自己帶著“大和”號那些“海上巨無霸”,離得老遠,根本幫不上忙。這不就是典型的“想一口吃成個胖子,結果把自己給噎著了”嗎?
情報工作“不及格”:日本人打心眼裡就瞧不起美國人,覺得他們在珍珠港被打傻了,根本沒膽子也沒能力出來還手。他們做夢也想不到,美國人早把他們的海軍密碼給破譯了,對他們的作戰計劃可以說是了如指掌!更彆提,他們還錯誤地估計了“約克城”號的修複速度,以為人家還在船塢裡趴窩呢,結果人家早就出來準備“請君入甕”了!這種建立在錯誤情報和傲慢輕敵基礎上的戰略,能不輸嗎?
老想著“一場定勝負”,腦筋太僵化:日本海軍那幫大佬,腦子裡還是“對馬海峽”那一套,總想著通過一場大規模的艦隊決戰,就把對手徹底打垮。之前說過,山本的偶像就是“對馬海戰”的指揮官東鄉平八郎,這種“畢其功於一役”的賭徒心態,在航空母艦時代,已經落伍了。美國人根本就不跟你玩“堂堂之陣”,直接就衝著你最要命的航母下手!
戰術指揮更是“一塌糊塗”:
偵察機“掉鏈子”,成了“睜眼瞎”: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偵察機就是航母的“眼睛”!可南雲艦隊呢?派出去的偵察機數量不夠,搜索的範圍也不合理。最要命的是,那架負責搜索美軍航母最有可能出現的東北方向的“利根”號巡洋艦上的4號偵察機,因為彈射器壞了,晚了半個鐘頭才起飛!就這半個鐘頭,黃花菜都涼了!等它好不容易發現美軍航母了,情報傳遞和判斷又磨磨蹭蹭,這對於海戰這種瞬息萬變的情況中,錯過了最佳的預警時間。
南雲忠一“選擇困難症”發作,指揮猶豫不決:這位指揮偷襲珍珠港的“名將”,在中途島的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在接到發現美軍航母的情報後,他一會兒想先打中途島,一會兒又想先打美國航母;一會兒下令給飛機換陸用炸彈,一會兒又下令換反艦魚雷……在最關鍵的時刻,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白白浪費了寶貴的先機。他的指揮,也太死板了,完全跟不上戰場形勢的快速變化。
通訊基本靠“吼”,協同作戰“不存在”:日本海軍各艦隊之間,以及艦隊和偵察機之間的通訊聯絡,也存在很多問題,情報傳遞不及時、不準確,難以形成有效的協同作戰。
技術裝備上,也不是“天下無敵”:
雷達是個“短板”,早期預警基本靠“瞅”:跟已經開始在軍艦上裝備早期雷達的美軍相比,日本海軍在艦載雷達技術方麵,那可是差了一大截。他們主要還是靠飛行員的肉眼和水上偵察機來進行空中預警,這在複雜的海空戰場上,效率低,反應慢,很容易被對手打個措手不及。
損管能力“捉襟見肘”,一著火就“歇菜”:日本的航空母艦,在設計上可能更強調攻擊力,但在艦體結構的抗損性、消防設施的完善性、以及艦員的損害管製訓練方麵,跟經驗豐富、而且特彆重視“挨打”能力的美軍相比,確實存在不小的差距。您看“赤城”、“加賀”、“蒼龍”這三艘航母,在中了美軍幾顆炸彈之後,很快就火光衝天,濃煙滾滾,根本控製不住火勢,最終隻能沉沒。而美軍的“約克城”號呢?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兩次被重創,第一次愣是給修好了,第二次雖然最終也沉了,但也堅持了相當長的時間。這損管能力的差距,也是決定海戰結局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美國為啥能贏?
情報就是生命!“魔術”立下頭功:這絕對是美軍獲勝的頭號功臣!羅徹福特那幫密碼天才,把日本海軍的jn25b密碼給破譯了,等於讓尼米茲提前拿到了日本人的“考試答案”!日軍要去哪兒,什麼時候去,帶多少人去……美軍基本上都猜了個八九不離十。這仗還沒開打,日本人就已經輸掉了一半!
指揮官“神操作”,臨危不亂顯真章:
尼米茲“穩坐釣魚台”,戰略眼光毒辣:珍珠港剛被炸,國內壓力山大,可尼米茲愣是頂住了壓力,保持冷靜,相信情報部門的判斷,沒被日本人阿留申的佯攻給忽悠瘸了,把所有能調動的航母都集中到了中途島這個“決戰圈”。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敢於主動出擊,跟日本人硬碰硬,這份膽識和戰略定力,確實牛!
弗萊徹和斯普魯恩斯“黃金搭檔”,臨場指揮給力:弗萊徹這位老將,在珊瑚海和中途島初期都表現不錯,尤其是在“約克城”號被打殘後,果斷把指揮權交給斯普魯恩斯,這份大局觀值得稱讚。而斯普魯恩斯呢?這位第一次指揮航母艦隊的“新手”他是因為哈爾西皮膚病發作,臨危受命頂替的),卻展現出了驚人的冷靜、沉穩和戰場判斷力,在關鍵時刻的每一步決策都非常正確,比如堅持搜索並最終乾掉了“飛龍”號,以及在勝利後不盲目追擊,避免了不必要的風險。這倆人,一個經驗豐富,一個冷靜果敢,配合得相當默契。
飛行員“不要命”,用犧牲換來勝利:美軍的魚雷機飛行員們,那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們開著那些又慢又笨的“蹂躪者”魚雷機,在幾乎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一次又一次地衝向日軍航母的密集防空炮火,用自己的生命為後續的俯衝轟炸機兄弟們吸引了火力和敵機,鋪平了通往勝利的道路。而那些駕駛著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的飛行員,則憑借著高超的技術和無畏的勇氣,在“命運五分鐘”內,完成了對三艘日軍航母的致命一擊,堪稱“空中狙擊手”!
“約克城”號“滿血複活”,不屈鬥誌感動天:“約克城”號的“72小時奇跡修複”,不僅為美軍爭取到了寶貴的第三艘航母戰力,更重要的是,它所展現出的那種永不放棄、與死神賽跑的頑強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全體美軍的士氣!它在戰鬥中兩次被重創,損管人員在烈火濃煙中奮力撲救,硬是讓這艘“受傷的母獅”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投入戰鬥,其不屈的鬥誌,連日本人都不得不佩服。日軍飛行員甚至因為“約克城”號的快速修複和再次出現,誤以為是美軍的另一艘航母,這也間接分散了“飛龍”號的攻擊力量。
武器裝備“漸入佳境”,經驗值也在漲:
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航母殺手:事實證明,這玩意兒打航母,那是真好使!俯衝投彈的精度,對那些飛行甲板防護薄弱的日本航母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雷達“千裡眼”初顯神威:美軍航母和部分軍艦上裝備的早期雷達,雖然還不算太完善,但也比完全靠肉眼和水上飛機偵察的日本人強多了,至少能提供一定的早期預警。
魚雷的“坑”也在慢慢填:中途島海戰中,美軍魚雷機幾乎全軍覆沒,魚雷攻擊效果也差強人意當然,主要還是飛機性能和缺乏護航的問題),但也進一步暴露了美軍ark13航空魚雷和ark14潛艇魚雷存在的嚴重問題。這也逼著美國海軍在戰後更加重視對魚雷性能的改進,雖然這個過程有點漫長和痛苦。
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麥克拉斯基像“開了天眼”一樣找到了“嵐”號驅逐艦;俯衝轟炸機群恰好在日軍航母甲板最脆弱的“致命五分鐘”殺到;日軍偵察機的各種“掉鏈子”……這些看似偶然的因素,確實也對戰局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但就像拿破侖說的那樣,“上帝往往是站在炮火更猛烈的那一方的”,運氣,也往往會眷顧那些準備更充分、指揮更得當、戰鬥意誌也更頑強的一方。
總結一下日本戰略的根本性失敗:
尼米茲要的是“伏擊”,不是“決戰”:日本人一門心思地想跟美國海軍來一場堂堂正正的“艦隊大決戰”,最好是戰列艦對轟那種。可尼米茲壓根兒就沒打算按你的劇本演!他憑借著情報優勢,選擇了“避實擊虛、以逸待勞”的伏擊戰術,目標明確——就是優先敲掉你那幾艘最要命的航空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