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說咱們說到隆美爾率領他的非洲軍團,如同沙漠中的旋風一般,把之前還耀武揚威的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兵鋒直指埃及邊境,但在圖卜魯格這座堅固的港口要塞麵前,他那看似勢不可擋的攻勢卻暫時受挫。
圍而不攻:隆美爾為何遲遲不進?
話說隆美爾這頭“沙漠之狐”,自從1941年初被希特勒派到北非給意大利“豬隊友”救場以來,那簡直是打遍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無敵手。他手底下那點可憐的德意誌非洲軍團,雖然人少槍也未必多好很多時候還得指望從英國人那裡繳獲),但在他那套“機動靈活、出奇製勝”的指揮下,愣是把之前還耀武揚威、追著意大利人屁股打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給攆得到處跑,一度兵鋒直指埃及邊境。
眼瞅著就要把英國人徹底趕出利比亞,直搗亞曆山大港,飲馬尼羅河了,可就在昔蘭尼加東部那個重要的港口要塞——圖卜魯格麵前,隆美爾那看似勢不可擋的攻勢,卻突然像是撞上了一堵無形的牆,硬生生地給“停了下來”。
這就奇怪了,隆美爾這小子不是一向喜歡“速戰速決、大膽穿插”嗎?怎麼到了圖卜魯格這兒,就變得“婆婆媽媽”,圍而不攻了呢?難不成是被沙漠裡的太陽給曬暈了頭,還是突然轉性,想跟英國人“和平共處”了?
當然不是!“沙漠之狐”的腦子清醒得很。他之所以在圖卜魯格麵前“刹車”,實在是“臣妾做不到啊”!原因主要有三:
兵力不足,實在啃不動:圖卜魯格這地方,雖然不大,但它經過英國人主要是澳大利亞軍隊)長期的經營,已經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地堡、反坦克壕、鐵絲網和雷區,防禦體係相當完善。隆美爾手裡的非洲軍團,經過前一階段的快速突擊,兵力已經捉襟見肘,重型攻城火炮也嚴重不足,要想強攻這座“沙漠堡壘”,那得付出多大的傷亡代價?隆美爾雖然大膽,但也不是個隻會蠻乾的傻大膽,這筆賬他還是算得過來的。
補給線過長,油箱子比臉還乾淨:這才是最要命的!北非戰場打仗,說白了,打的就是後勤!隆美爾的部隊從的黎波裡一路打到圖卜魯格,補給線拉了幾百上千公裡,而且大部分都得靠卡車在沙漠裡吭哧吭哧地往前運。那效率,能高到哪兒去?更彆說,地中海的製海權還牢牢地掌握在英國皇家海軍手裡。德國和意大利從那不勒斯、塔蘭托這些港口出發的運輸船隊,十艘裡頭能有五六艘安全抵達的黎波裡或者班加西,那都得燒高香了!剩下的,不是被英國潛艇給“點了天燈”,就是被馬耳他島上起飛的英國飛機給炸沉了。前線的坦克飛機嗷嗷待哺,可後方的油料彈藥就是運不上來。隆美爾經常是看著地圖上的大好形勢乾瞪眼,手裡沒油,坦克就是一堆廢鐵,拿啥去衝鋒陷陣?
圖卜魯格的戰略價值——“雞肋”還是“咽喉”?:圖卜魯格這個港口,對雙方來說,都像是一根紮在肉裡的刺,拔也不是,不拔也不是。對隆美爾來說,如果能拿下圖卜魯格,那他從班加西到埃及邊境的這條漫長海岸補給線,就能暢通無阻,大大減輕後勤壓力。可問題是,打下來費勁,不打吧,它又像個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他的側後方,隨時可能被英國人利用來發動反擊,威脅他的補給線。
正是基於這些考量,隆美爾在幾次試探性進攻圖卜魯格受挫之後,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強攻的念頭,轉而采取了更“穩妥”也更無奈)的策略——圍困!他想通過長期的封鎖、持續的炮擊和空襲,慢慢地消耗掉圖卜魯格守軍的物資和意誌,最終迫使其不戰而降。
對於圖卜魯格的僵局,柏林和羅馬的反應也挺有意思。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那幫“學院派”將軍們,本來就不太讚成隆美爾在北非搞那麼大的動靜,他們覺得,北非就是個“次要戰場”,主要任務是牽製英軍,彆影響了元首在東線打蘇聯的“正事兒”。所以,他們對隆美爾的增兵和補給請求,往往是能拖就拖,能少給就少給,甚至還有點“看熱鬨不嫌事大”的心理,巴不得隆美爾吃點苦頭,老實一點。
而意大利的墨索裡尼呢?那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做夢都想在北非打個翻身仗,洗刷之前被英國人打得滿地找牙的恥辱,好向希特勒證明他意大利也不是吃素的。圖卜魯格這個“眼中釘”拔不掉,他那“新羅馬帝國”的臉麵往哪兒擱?所以,他一個勁兒地催促隆美爾趕緊拿下圖卜魯格,甚至還派了些意大利的步兵師去“協助”德軍作戰雖然這些“豬隊友”的戰鬥力,隆美爾打心眼裡就瞧不上)。
隆美爾夾在這兩頭之間,心裡那個苦啊!他不止一次地向柏林的最高統帥部發電報,痛陳北非戰場的困難,請求提供更多的坦克、飛機、大炮、油料、彈藥……甚至連軍服、飲用水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缺!但希特勒這會正準備“巴巴羅薩”行動呢,那有資源給北非啊。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大意是):“露西,我的愛人,這裡的太陽太毒了,沙子太燙了,蒼蠅太多了……但最讓我頭疼的,還是那些永遠也運不到前線的油桶和炮彈!我們就像一群被困在沙漠裡的狼,雖然看到了獵物,卻沒有力氣去追捕……”字裡行間,充滿了無奈和對後勤不力的抱怨,但也隱約透露出他那不甘心失敗、依然渴望建功立業的野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沙漠之狐”與“沙漠老鼠”的對決
就在隆美爾因為補給問題而對著圖卜魯格望洋興歎的時候,城裡的英國守軍,也沒閒著。他們知道,要想在這片被沙漠和鋼鐵包圍的孤城裡活下去,就必須把這裡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刺蝟堡壘”!
圖卜魯格的防禦主力,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第九師,這幫“澳洲牛仔”們,個個都是在農場和牧場裡長大的硬漢,性格粗獷,作戰勇猛,而且特彆擅長在艱苦環境下生存。他們雖然也缺乏重型裝備,但在指揮官萊斯利·莫爾斯黑德少將的帶領下,硬是把圖卜魯格的防禦工事給修得是固若金湯。他們挖掘了數道縱橫交錯的反坦克壕、交通壕,設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區和鐵絲網,還把繳獲的意大利大炮和坦克殘骸都利用起來,構築了無數巧妙的火力點和地堡。城裡的英國皇家工程師們,也想儘一切辦法,修複和維護著那套老舊但至關重要的海水淡化設備,確保守軍至少有水喝。
除了澳大利亞第九師,圖卜魯格守軍中還有一些英國本土的坦克部隊主要是些在之前戰鬥中被打殘的裝甲旅的殘部)、炮兵部隊、波蘭獨立喀爾巴阡旅的士兵這幫波蘭兄弟也是狠角色,跟德國人有血海深仇),以及一些印度和捷克等國的零散部隊。這支多國部隊,雖然成分複雜,裝備也參差不齊,但在共同的敵人麵前,卻爆發出驚人的團結和戰鬥力。他們給自己起了個響亮的綽號——“圖卜魯格的老鼠”,意思是說,我們就像生活在這片沙漠廢墟裡的老鼠一樣,雖然不起眼,但生命力頑強,而且時不時地還會鑽出來咬你一口!
雙方的戰術,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隆美爾的“機動閃擊”失靈:隆美爾最擅長的,是在開闊地帶用坦克集群進行快速穿插和迂回包抄。可到了圖卜魯格這兒,麵對著英軍那密如蛛網的防禦工事和雷區,他那套“閃電戰”的打法,一下子就沒了用武之地,坦克衝不進去,飛機炸不垮,隻能硬著頭皮打陣地攻堅戰,這可不是他的強項。
英軍的“刺蝟縮殼”戰術奏效:莫爾斯黑德將軍的戰術也很明確,那就是“堅守核心,主動出擊”。主力部隊依托堅固的防禦工事,死死守住圖卜魯格港口和周邊的核心陣地,絕不輕易與德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同時,他們還組織了許多精乾的小分隊,利用夜暗和沙塵暴的掩護,像真正的“沙漠老鼠”一樣,頻繁地鑽出防線,對德軍那些分散的警戒哨所、炮兵陣地和補給車隊,進行襲擾和破壞,搞得隆美爾的部隊是日夜不得安寧,疲於奔命。
這種打法,讓一向追求速戰速決、以攻為守的隆美爾,感到非常憋屈和沮喪。他就像一頭餓狼,明明看到了籠子裡的肥肉,卻怎麼也咬不著,隻能在籠子外麵急得團團轉。
他在1941年4月底嘗試對圖卜魯格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攻勢,結果在英軍頑強的抵抗和密集的雷區麵前,撞得是頭破血流,損失了不少坦克和人員,最終無功而返。這次失敗,讓隆美爾的情緒也從最初的自信和狂熱,逐漸轉向了焦躁和失落。他在給妻子的信中,不再像以前那樣吹噓自己的“赫赫戰功”,而是更多地抱怨起北非的惡劣環境、意大利盟友的不給力以及柏林對他的“不理解”和“支援不力”。但他骨子裡那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和對勝利的渴望,卻依然沒有熄滅。他知道,圖卜魯格這塊硬骨頭,遲早得啃下來!
丘吉爾的賭博:“十字軍行動”登場前夜
就在隆美爾因為圖卜魯格這顆“釘子”而頭疼不已的時候,遠在倫敦的丘吉爾首相,心裡更是急得像著了火一樣。
圖卜魯格的堅守,對英國來說,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場單純的軍事防禦。在經曆了法國潰敗、不列顛空戰的艱難以及希臘、克裡特島的接連失利之後,大英帝國的臉麵和士氣,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而圖卜魯格這塊在德意聯軍重重包圍之下,依然頑強屹立的“孤島”,就成了英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個“英雄象征”,一個“永不屈服”的“信仰點”!報紙上天天都在報道圖卜魯格守軍的英勇事跡,廣播裡也充滿了對他們的讚揚和鼓勵。如果圖卜魯格也丟了,那對整個英聯邦的士氣,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