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紅軍的反攻號角已在莫斯科城外吹響,冰雪覆蓋的俄羅斯大地上,德軍的“閃電戰”第一次被凍成了“冰棍兒”。前線收複了大片失地,斯大林和朱可夫都相信,這場勝利,不該隻止步於驅敵,而應邁向徹底的粉碎。而朱可夫,這位剛剛在首都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的“救火隊長”,他的目光,已經像一頭饑餓的北極熊,死死地盯上了地圖上那個深深楔入蘇軍戰線、像一把隨時可能再次捅向莫斯科心臟的毒刃——勒熱夫突出部。
勒熱夫——刺進蘇聯心臟的“刀尖”
這勒熱夫突出部,就像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冰天雪地裡,硬生生啃出來的一個巨大的、向東凸出的“尖角”。這個“尖角”的頂點,就是勒熱夫這座古老的俄羅斯城市,往西邊延伸,還包括了瑟切夫卡、格紮茨克後來改名叫加加林市,紀念那位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和維亞茲馬等一係列重要的城鎮和交通樞紐。整個突出部,像一柄淬了毒的匕首,尖端直指莫斯科的西北方向,距離蘇聯首都最近的地方,也就一百五六十公裡。
這玩意兒杵在那兒,斯大林同誌能睡得著覺嗎?那簡直是如鯁在喉,如芒在背!萬一哪天德國人緩過勁來了,從這個突出部裡突然冒出幾十萬大軍,配合著其他方向的進攻,再給莫斯科來個“回手掏”,那樂子可就大了!所以,在蘇軍最高統帥部斯大林、朱可夫、以及新上任的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等人)看來,拔掉勒熱夫突出部這顆“毒牙”,徹底消除其對莫斯科的威脅,就成了1942年冬季反攻中,除了繼續向西追擊德軍之外,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當時,死守在這個突出部裡的,主要是德國第9集團軍的殘部,指揮官是瓦爾特·莫德爾上將。那可是德國陸軍裡出了名的“防守大師”,打起仗來,堅韌、狡猾、而且極其擅長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構築起一道道讓對手頭疼不已的“刺蝟”防線。他手底下的德軍士兵,雖然在之前的莫斯科大潰敗中損失慘重,凍得跟孫子似的,但畢竟是百戰餘生的老兵,戰鬥經驗豐富,紀律性也強,不是那麼容易就被嚇唬住的。
從1942年1月7日至8日開始,蘇軍加裡寧方麵軍由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上將指揮,這老哥也是個硬茬,跟朱可夫倆人,既是戰友,也是暗地裡較勁的“競爭對手”)和西方麵軍仍然由朱可夫親自坐鎮指揮,畢竟莫斯科方向是重中之重),就像兩把巨大的鐵鉗,分彆從勒熱夫突出部的北部和南部,同時向著突出部內的德軍第9集團軍,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鉗形攻勢!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勒熱夫瑟切夫卡攻勢”或廣義上的“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的開端)。
北路那把“鉗子”,從加裡寧地區出發,向南猛攻,目標是切斷突出部德軍與後方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聯係;南路這把“鉗子”呢,則從莫斯科以西地區出發,向北、向西北方向猛攻,目標是與北路友軍會師,從而將整個勒熱夫突出部裡的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像包餃子一樣,給嚴嚴實實地包起來,然後聚而殲之!
這個計劃,要是能成功,那可就太完美了!一旦拔掉了勒熱夫這顆釘子,不僅能徹底解除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更能打開通往斯摩棱斯克乃至整個白俄羅斯的大門,為蘇軍下一步向西、向德國本土的戰略反攻,奠定一個極其有利的基礎。斯大林和朱可夫,估計在地圖上比劃這個“大包圍圈”的時候,心裡都樂開了花,仿佛已經看到了德軍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莫德爾舉手投降的“美好”景象。
朱可夫的雙錘
1942年1月7日,就在東正教的聖誕節剛剛過去,俄國大地還沉浸在一片冰封和新年的餘味雖然這“餘味”裡更多的是戰爭的苦澀)之中的時候,朱可夫元帥和他手下的方麵軍司令們,可沒閒著。一聲令下,醞釀已久的“勒熱夫維亞茲馬戰略進攻戰役”,正式拉開了它血腥的序幕!
那場麵,真叫一個“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北翼,由伊萬·伊萬諾維奇·馬斯連尼科夫將軍伊廖緬科將軍可能在更早的階段或局部戰役中擔任過指揮,但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的主要突擊力量,加裡寧方麵軍的核心指揮官是馬斯連尼科夫)指揮的加裡寧方麵軍,像一把磨得鋥亮的戰斧,帶著約35萬嗷嗷叫的紅軍將士這數字,可能還隻是第一梯隊的兵力,後續還有預備隊呢),從勒熱夫突出部的北麵和西北麵,向著德軍第9集團軍的側翼,發動了猛烈的突擊!他們的主攻方向,是托羅佩茨、奧列尼諾、彆雷一線,試圖從北麵切斷德軍的退路,並向南與西方麵軍的部隊會師。
南翼,則是由朱可夫元帥親自坐鎮並由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上將等前線指揮官具體執行)的西方麵軍,更是集結了超過67萬的龐大兵力這幾乎是當時蘇軍在整個莫斯科方向能調動的全部家當了),像一頭被激怒了的巨熊,咆哮著從莫斯科以西地區,向著維亞茲馬、格紮茨克、瑟切夫卡和勒熱夫正麵,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進攻!他們的任務,不僅要從正麵牽製和消耗德軍第9集團軍的主力,更要從南麵和東南方向,向維亞茲馬實施深遠穿插,與北翼的加裡寧方麵軍形成合圍之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南一北兩把“鐵錘”加起來,蘇軍投入的總兵力,浩浩蕩蕩超過了102萬人!配備了大約70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雖然很多還是些老掉牙的型號,但架不住數量多啊,萬炮齊鳴,那聲勢也夠嚇人的),還有約1400輛坦克其中t34和kv係列這些“新寶貝”數量還不多,大部分還是些皮薄餡大的t26、bt係列輕型坦克,但在雪地裡,有總比沒有強)。這陣仗,比起幾個月前莫斯科保衛戰最危急的時候,蘇軍那捉襟見肘的兵力,簡直是鳥槍換炮,不可同日而語了!斯大林同誌這次,是真下了血本,準備跟德國人好好算算總賬了。
戰爭初期,蘇軍的攻勢還真挺猛,打得德軍有點措手不及。特彆是在加裡寧方麵軍的進攻地段,蘇軍的突擊部隊,在極其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一度突破了德軍在托羅佩茨等地的防線,向南推進了數十公裡,占領了一些外圍的據點,甚至還切斷了勒熱夫突出部德軍與後方斯摩棱斯克之間的部分鐵路線。西方麵軍的部隊,也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在某些地段艱難地撕開了德軍的防線,向著維亞茲馬方向緩慢但頑強地蠕動著。
一時間,捷報雪片般地飛向莫斯科,克裡姆林宮裡又是一片歡騰。斯大林同誌聽著前線的“勝利”報告,估計連煙鬥裡的煙絲都燒得更旺了,仿佛已經看到了德軍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莫德爾跪地求饒的“美好”景象。
然而,就在蘇軍的“大包圍圈”看似就要合攏,準備把德軍第9集團軍這頭“困獸”給活活勒死的時候,一係列致命的問題,卻像冰層下的暗流一樣,開始逐漸暴露出來,並最終導致了這次雄心勃勃的戰略進攻,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得不償失的“血肉磨坊”。
最要命的問題,還是出在了蘇軍那老大難的指揮協同和後勤保障上。加裡寧方麵軍和西方麵軍,雖然名義上是協同作戰,但實際上呢?由於指揮體係複雜斯大林本人也經常越級指揮,瞎摻和),通訊聯絡不暢無線電設備少,還經常失靈,很多時候還得靠傳令兵騎著凍僵的馬在雪地裡跑),再加上各個集團軍、各個師團之間的本位主義和缺乏配合,導致南北兩翼的進攻節奏,嚴重脫節!經常是北邊的部隊衝得太猛,南邊的部隊還在原地踏步;或者南邊的部隊好不容易啃下個硬骨頭,北邊的部隊又因為側翼暴露而被迫後撤。那兩把本該嚴絲合縫地夾向敵人的“鐵鉗”,結果呢?一個快,一個慢,一個往東,一個往西當然沒那麼誇張,但意思差不多),根本就沒能按照預定的計劃,在關鍵的時間和地點,準確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封閉的包圍圈。德軍第9集團軍的主力,雖然也遭受了重創,但在莫德爾那狡猾的指揮下,硬是利用蘇軍兩翼進攻的空隙和遲滯,成功地避免了被完全合圍的命運。
蘇軍的“大包圍圈”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先天不足”的缺陷,最終也未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那些已經深深楔入德軍防線縱深的蘇軍突擊部隊,反而因為兩翼友軍未能及時跟上,而陷入了自身被反包圍的危險境地。
冰雪森林中的斷翼軍團
在這次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中,最能體現蘇軍指揮失誤、後勤災難以及紅軍將士在絕境中英勇悲壯的,莫過於西方麵軍第33集團軍那場幾乎全軍覆沒的“死亡突擊”了。
第33集團軍,由葉菲列莫夫中將指揮。這位將軍,也算是一員老將了,打起仗來以勇猛果敢著稱。他接到的任務,是極其艱巨,也極其關鍵的——那就是率領他的集團軍,從西方麵軍的左翼,也就是維亞茲馬的南麵,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狠狠地插向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結合部,目標是突破德軍在烏格拉河一線的防線,然後向西北方向猛攻,一舉切斷勒熱夫突出部內德軍主力向西撤往斯摩棱斯克的鐵路線和主要公路!說白了,就是要從背後給莫德爾那幫德國佬來個“釜底抽薪”,斷了他們的後路!
這個任務,聽起來是不是很“刺激”?很“關鍵”?一旦成功,那勒熱夫突出部裡的幾十萬德軍,可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了!
葉菲列莫夫將軍也是個“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主兒。接到命令後,二話不說,立刻就帶著他手下那大約6萬名紅軍將士兵力可能因統計口徑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致在這個數量級),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和德軍的炮火,義無反顧地向著烏格拉河方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戰鬥初期,第33集團軍的攻勢還算順利。他們一度突破了德軍在烏格拉河的防線,向西北方向的維亞茲馬地區突進了數十公裡,甚至還切斷了部分德軍的補給線,給當麵的德軍造成了不小的混亂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