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咱們說到,斯大林格勒那如同地獄般的城市廢墟。在馬馬耶夫崗的焦土上,在“紅十月”工廠的斷壁間,在巴甫洛夫大樓的槍眼後,德意誌第六集團軍的精銳與蘇聯第62集團軍的殘兵,正進行著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最零距離的血肉搏殺,同時也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巷戰。每一寸土地,都需用生命去換算;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成為最後一次。德軍深陷於這場由他們自己點燃的城市大火之中,精疲力儘,寸步難行。
就在保盧斯的士兵們還在為攻占下一個地下室而付出慘重代價,崔可夫的戰士們還在用生命扞衛伏爾加河西岸最後幾百米陣地的時候,在遠離戰火的克裡姆林宮裡,一張更大、也更具野心的反攻作戰地圖,已經悄然鋪開。
而這張地圖的兩位主要繪製者——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正站在斯大林的麵前,進行著一場決定未來戰爭走向的“兜售”。
朱可夫指著地圖上那片廣闊的、被德軍拉長的戰線,“我們不能再往斯大林格勒城裡填人了。那是一個絞肉機,德國人的火力優勢在城裡無法完全發揮,但我們的兵力優勢同樣被廢墟抵消。真正的勝機,不在城內,而在城外!”
他用粗壯的手指,在斯大林格勒遙遠的南北兩翼,畫了兩個巨大的弧線。
“德國人把他們最精銳的部隊都集中在了城裡,他們的兩翼,完全交給了羅馬尼亞人!那些羅馬尼亞人,裝備差,士氣低,根本不想為希特勒賣命。這裡,”他重重地敲了敲地圖,“就是德國人那頭巨熊柔軟的腹部!我們必須從這裡下手,用兩個鐵鉗,從南北兩翼,一舉將整個第六集團軍,連同他們的坦克和火炮,全部包圍在斯大林格勒的草原上!”
為了確保這次行動的突然性,也為了迷惑德軍總參謀部的判斷,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預備隊死死地釘在原地,朱可夫還提出了與之配套的、代號為“火星行動”的佯攻計劃,準備在勒熱夫突出部方向,再次發動一次大規模的牽製性打擊。
一南一北,一主一佯,一張旨在將整個德國南翼攻勢徹底粉碎的巨大羅網,已經悄然張開。斯大林,在長久的沉默和審視之後,終於掐滅了手中的煙鬥,緩緩地點了點頭。真正撬動戰爭天平的,是斯大林格勒北與南兩翼同時揮下的雙錘——天王星,升起了。
蘇軍:精心編織的捕熊網
朱可夫的計劃,得到了斯大林毫無保留的支持。蘇軍最高統帥部幾乎是把壓箱底的戰略預備隊都給掏了出來,一場規模空前的瞞天過海行動就此展開。
兵力分布:三大方麵軍,近110萬大軍,如三支蓄勢待發的巨箭。
西南方麵軍指揮官:瓦圖京):作為北翼主攻鐵錘,集結了約45萬人,配備了大量的坦克和炮兵,是撕開敵人防線的絕對主力。
頓河方麵軍指揮官:羅科索夫斯基):負責協同北翼進攻,並從正麵壓製德軍第6集團軍,防止其向兩翼增援。其麾下的第21、第65集團軍等部隊,將是鞏固包圍圈北側的關鍵力量。
斯大林格勒方麵軍指揮官:葉廖緬科):作為南翼鐵錘,集結了約30萬人,任務是突破南翼的羅軍防線,並與北翼部隊會師。
瞞天過海,靜待時機:為了迷惑德軍,蘇軍采取了極其嚴格的保密和偽裝措施。數十萬大軍和數千輛坦克,在夜色和暴風雪的掩護下,秘密地向預定的出發陣地集結。白天,陣地上一片沉寂,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夜晚,無數的紅軍將士,在冰冷的戰壕裡,默默地等待著反攻的號角。
德軍:勝利幻覺下的致命疏忽
而對麵的德軍呢?他們還沉浸在夏季攻勢的“輝煌勝利”之中,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幾乎是毫無察覺。
保盧斯的“城市牛皮癬”: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已經完全陷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泥潭,像一塊甩不掉的牛皮癬,死死地粘在了這座城市的廢墟上,無法自拔。
“紙糊”的兩翼:其漫長的南北兩翼,則完全交給了羅馬尼亞的第3和第4集團軍來防守。這些羅馬尼亞部隊,不僅兵力薄弱,裝備更是差得可憐很多還在用一戰時期的老式火炮和反坦克槍),防線的縱深也不足,根本無法抵禦蘇軍的裝甲集群突擊。
柏林高層的集體“夢遊”:遠在柏林的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普遍認為蘇軍在經曆了夏秋之際的慘重損失之後,已經“流儘了最後一滴血”,根本無力再發動任何大規模的攻勢。他們對前線將領關於“側翼過於薄弱”的警告,置若罔聞,對後方的防禦準備,也嚴重不足。
戰役爆發:
11月19日:北翼的驚雷
清晨,在頓河大彎區的西北部,一片被冰霜和晨霧籠罩的原野上,蘇軍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的數千門大炮,在同一瞬間,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怒吼!鋼鐵的風暴,夾雜著“喀秋莎”火箭炮那令人心悸的尖嘯,鋪天蓋地地砸向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那單薄的防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毀滅性炮火準備之後,蘇軍的坦克集群,後麵跟著潮水般的步兵,像一群從地獄裡放出來的猛獸,衝向了被炸得七零八落的羅軍陣地。
羅馬尼亞部隊,幾乎是一觸即潰!很多士兵甚至還沒看清蘇軍坦克的影子,就丟下武器,爭相向後逃跑。負責為他們提供支援的德軍第48裝甲軍,雖然也進行了反擊,但麵對蘇軍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根本無法封堵那如同決堤洪水般的巨大突破口。
蘇軍的穿插部隊,以日行30公裡的驚人速度,向南、向東南方向猛插,目標直指頓河上的關鍵渡口——卡拉奇地區,準備從背後切斷整個德國第6集團軍的退路。
11月20日:南翼的同步突擊
就在北翼的羅馬尼亞人還在為了“誰跑得更快”而爭論不休的時候,第二天,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地區,葉廖緬科指揮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也對當麵的羅馬尼亞第4軍團,發動了同樣的、毀滅性的進攻。
曆史,再次重演。南翼的羅軍防線,也同樣在蘇軍猛烈的炮火和坦克衝擊下,迅速土崩瓦解。蘇軍第4機械化軍和第51集團軍的裝甲集群,像兩把鋒利的鋼刀,迅速地從突破口向北推進,與從北麵南下的友軍遙相呼應。德軍在南線僅有的少數裝甲預備隊主要是第29摩托化步兵師),雖然也試圖進行反擊,但在蘇軍的絕對優勢兵力和廣闊的空白地帶麵前,很快就被分割包圍,遭受重創。